BBC自然纪录片《地球脉动》创作研究
2018-02-21王纪春赵佳泽
王纪春 赵佳泽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新闻学院)
《地球脉动》(Planet Earth),又名行星地球,是英国广播公司于2006年推出的系列纪录片。长达五年的制作时长,是BBC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自然纪录片系列,也是第一部以高清晰度拍摄的纪录片系列。该系列获得过多个奖项,其中就包括四次艾美奖,还有皮博迪奖以及英国皇家电视协会颁发的科学和自然历史奖。当之无愧是近年来BBC优秀纪录片的代表作。制片人的资质、制作的规模、高调的营销活动以及黄金时段的BBC One时间段都使《地球脉动》在首次亮相时吸引了大量观众,前五集平均吸引了1 140万观众。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显示,该系列“在当年的电视节目中获得了任何英国节目的最高观众欣赏分数”。该系列纪录片的成功对于中国这个自然类纪录片资源较为匮乏的纪录片市场有着较为深刻的借鉴意义。
自然类纪录片是指关注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生存状态,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关系的一类纪录片。自然类纪录片作为人类主观对客观自然的记录的产物,创作者想表达的永远不仅仅是那一番绝美的景象。在主观记录的过程中,如何将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恰如其分地融入进去是衡量一部自然类纪录片是否成功的标准。所以,自然类纪录片在题材上除了“科普”“展示”的特点外,还有创作者的感情注入——创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一百年前,地球上有十五亿人,现在已有超过六十亿人拥挤在我们脆弱的星球上,但即使如此,仍有一些地方几乎没有受到人类的触动。”这是《地球脉动》系列的第一句话以及整个系列的开幕。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人类的足迹走得越来越远,延伸到了那些之前从未踏足过的角落,未受人类影响的区域越来越少。另外,地球的生态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地球脉动》通过展示人类发展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而其他生物又是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来告诉我们,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由于观众的情感、世界观以及不自觉的个人意识等,这种思想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所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人文关怀和自我反思。
叙事,就是如何讲故事。如果说纪录片的结构是可以看到的框架的话,那么叙事方式应该是组成纪录片整体结构的那些小的部件,一个个的事件的叙述组成了整体的框架。大部分人认为,只有故事片和电视剧有叙事,纪录片中没有叙事,其实不然。纪录片和专题片都强调叙事,但所用的叙述方法有很大不同。电影故事叙述着重于故事本身的因果关系,并将其自身描述为一个相对完整且封闭的结构,它具有开始、过程、高潮和结局。而纪录片叙事有其自己的特点,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纪实。它主要是让观众了解应该注意的问题,但在现实世界中没有注意到,应该不加考虑地加以考虑。但纪录片的叙述不是一个接一个,而是创作者故意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是要承担和体现某些意义。
1 叙事视角的构建
从视角上看,《地球脉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采用“画面+解说”的表达方式,通过叙述来解释第三人称的叙事。第一集《两极》伊始,先是给出了几个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的画面,接着加上解说词:“100年前,地球上生活着15亿人,如今,已有超过60亿人拥挤在我们这颗脆弱的星球上。尽管如此,地球上仍有一些人类极少涉足的地方。”这种“画面+解说”的第三人称叙事就其效果而言,让人以为讲述者既不是人类,也不属于这颗星球,给人一种上帝视角的感觉,有着上帝式的权威性和公理性,让人不得不相信创作者所传达的信息。就其科普的目的来说,这种叙事角度是十分合适的。
2 故事化的情节
《地球脉动》所体现出来的是故事化的讲述。故事化其实是一种影片的叙事方式,其本质是对真实发生情景的一种再安排。然而,在自然纪录片中,故事化叙述是作者在其创作中使用各种手段使原始纪录片内容成为故事。此时,动物的行为不再是一种本能,而成了他们自身有意识的一种行为。故事的核心在于营造冲突和悬念,这也是《地球脉动》中最常见的叙事方式。如《冰封世界》中在讲述北极熊去破冰的沿海捕食猎物时,已经到了北极的夏季,太阳的照射和温度升高,使得冰面越来越薄,但是北极熊还是得穿过大片的冰川,北极熊走着,冰面不断裂开,解说词说道:“每年的天气变暖时,北冰洋的冰就会减少,这对北极熊而言,是一场灾难。这种巨大生物的前途很不乐观。“此时的北极熊仍然蹒跚地走在冰面之上。对于观众而言,这只北极熊的命运到底如何无疑是关注的焦点。这个悬念叙事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成功吸引了观众。这样的悬念扣人心弦,很好地把握住了观众的关注点,跌宕起伏的故事环节让观众陶醉在这个神奇的自然世界之中。
3 空间的构建
成功的叙事离不开视听所建构的空间感。第一集《两极之间》讲述了一头迷失在大象身上的大象。解说词说道:“虽然她口渴而疲惫,但仍然跟着她母亲的脚步,可惜这是错误的方向。”此时,航拍相机从大象的全景缓慢移动。图片中的大象越来越小,最后在沙漠中成为一点。这样的画面和镜头语言凸显出了小象的迷茫与无助,这种叙事方式成功将无助和迷茫的情绪传达给了观众。另外,正反打镜头也是很好地展现这种空间感的镜头语言。第二集《山脉》在讲述高山上的雪豹在悬崖峭壁上捕捉山羊时的对峙就采用了正反打这种很有空间对立感的镜头语言。雪豹一点一点地逼近山羊,雪豹每逼近一次就给一个山羊的反打镜头,一直到雪豹跟山羊展开追逐,山羊在前,雪豹在后,这种镜头中空间的变化也给叙事增加了许多动感美。
总之,《地球脉动》作为一部优秀的自然类纪录片,其在叙事语言上的恰当使用必然抓住了许多观众的眼球,这样的叙事语言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4 《地球脉动》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纪录片市场才刚刚开始,但是BBC作为一个制作了上百部纪录片的广播公司,其成功的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首先,纪录片的主题应当鲜明深刻。主题是一部作品中心的体现,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创作者的认知、理解和评价的体现。例如《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作者通过地球上各个环境下物种的生长和变化,展现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想要传达出自然是脆弱的,生命也是脆弱的,从而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主题。我国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时也应该尽量展现这样的主题,而不单单是反映动物的生活与习性,而应从多个角度切入,鲜明和深化主题。
其次,我国的大部分自然类纪录片一般呈现的焦点都是自然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缺少故事化的叙事,只是单纯地将自然和生态通过影像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可以从《地球脉动》中的悬疑叙事或冲突叙述中吸取教训。增添作品的活力,增强作品的观赏性,使观众更加深入到作品中去了解主旨。
最后,前面也提到过,制作《地球脉动》的部门NHU是一个科学家的俱乐部,专业让作品更有说服力和表现力。我国应该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不仅仅是专业的摄影师,这样优秀的自然类纪录片需要的是一整个专业团队的密切配合。需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很好的审美感,熟练地操作机器,有野外生存经验,并且懂得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批具有很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并且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适用于当地文化,以便能够在推动中国自然纪录片方面发挥作用。当然,刚刚起步的中国自然纪录片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优秀的作品只能给我们一定的参考,更多的还是需要在实践中去发展。
5 结语
作为一部优秀的自然类纪录片,《地球脉动》感染人的地方不在于其题材的新鲜度,或是结构的完整性,或是叙事的丰富性,其最震撼人心的地方不仅仅是作品之中展现出的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还有一种传达给观众的震撼的精神力量。最后一集《深海》中末尾讲述因为全球环境变化导致蓝鲸赖以生存的食物——鳞虾数量不断减少时的台词始终让笔者记忆犹新:“曾经在不久以前,30万头蓝鲸让海洋看上去充满生气,但现在却只剩下不到3%的蓝鲸了。我们的星球仍然充满惊奇,当我们探索奇迹的时候,我们所谋取的不仅仅是去了解它,而是征服,掌握在我们手里的不仅仅是鲸的命运和未来,还有这个生命星球上所有生命的存亡。要么灭绝它们,要么关爱他们,这取决于人类自己。”《地球脉动》所传达的价值观和给人类的警醒远超过其所展现出的绝美场景,这是其他很多纪录片没有达到的。正如国际自然电视节目主席帕萨萨拉斯所说的,这种真诚的尊重和关怀是最好的打动人们的方式:“人文精神并不单纯指对人的自我关怀和尊重,还有我们所在的这个大自然,包括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文精神是对自然世界的真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