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采编工作
2018-02-21张雁杰
张雁杰
(作者单位:新疆电视台新闻中心)
传统电视新闻的采编要经过记者实地采访、图文视频编辑、“把关人”层层审核、电视渠道发布等环节,新闻采编流程呈线性进行,每个环节都会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影响新闻的时效性。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融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具有电视新闻不可比拟的即时性、便捷性和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4A”特性(即 Anytime、Anywhere、Anyway、Anyone)遥遥领先了传统电视新闻采编的“老三慢”(即采访慢、编辑慢、播出慢)。为应对这种情况,电视新闻纷纷上马新媒体建设,“两微一端”建设成为主流媒体新闻融媒体建设的“标配”,大部分电视新闻的新媒体客户端是作为在互联网平台发布新闻的工具,也有不少新闻媒体走在融媒体发展前沿,大胆创新,革新传统电视新闻采编流程,实验性建设融媒体新闻采编平台,比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广东电视台的“触电新闻”、长沙电视台的“智慧长沙”等。
电视媒体的全媒体新闻采编平台建设刻不容缓。与新媒体传播的优越性遥相呼应的是电视媒体在新闻时效上的落后、直播系统的臃肿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失灵。这些长久以来隐藏的问题,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环境下暴露无遗。一方面,电视新闻的采编时效性差。电视新闻有内部新闻选题、自有选题、采风多种形式,在跟踪采访、实地考察之后,将采集新闻内容上交给编辑,还要经过编辑组筹划、编辑,领导层层审定、检查校对,才能签版交付,其中经历十多个环节,工序繁琐且环环相扣,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档新闻栏目的编排或某条新闻直播报道。另一方面,电视直播需要启动卫星直播系统,包括多台摄像机、多讯道直播车、光纤网络传输(或微波传输、卫星传输)等硬件设备,这些庞然大物要被汽车运到新闻现场,新闻直播机动性差。最后,电视新闻的互动性失灵,是传统媒体的通病。电视新闻与受众的互动仅限制在节目播出前的采访和播出后的反馈,这种反馈数量少之又少,而新闻客户端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收获数量巨大的受众反馈信息。因而,电视新闻人要正视电视新闻所日渐突出的短板,通过新闻采编流程再造和打造全媒体新闻采编平台来补齐短板。
1 全媒体新闻采编平台发展案例
1.1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之所以叫做“中央厨房”,是把新闻生产比喻为厨房做饭,而新闻素材就是菜品,要在“中央厨房”这个大平台、大枢纽一气呵成,比喻形象贴切。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服务于人民日报旗下各个媒体,是信息聚合、采编发扁平化的指挥枢纽,是全媒体新闻产品的加工车间。人民日报及其旗下的所有媒体记者都会把采集来的新闻素材上传到“中央厨房”,只要有权限所有人都能使用新闻素材进行加工,并且“中央厨房”配备了视频音频剪辑软件、数据新闻制作工具、H5页面制作工具等多种“傻瓜式”新闻编辑工具,记者也可以成为新媒体编辑,轻而易举制作形式鲜活的新媒体新闻。此外,“中央厨房”可提供18个语种的译制,在最快的时间内实现对全球500多家合作媒体的新闻供稿。
1.2 广东电视台“触电新闻”
广东电视台的“触电新闻”拥有“中央厨房”式的集中采编和分发作用,不同的是,“触电新闻”是聚合超3万家网站内容、2万自媒体人,9000名新闻工作者,集热门资讯、新闻、头条、图文、直播、视频、电视节目于一身的信息熔炉,运用大数据技术,有领先的用户数据挖掘本领,能够智能分析记录阅读习惯,推荐个性化兴趣资讯,解决用户视频收看个性化需求,在用户端的服务更为出彩。
2 全媒体新闻采编“四步走”
2.1 前端采访与后期编辑的融合
传统新闻采编是采访到编辑的线性进行,要把线性新闻采编流程向扁平化转变。面对“两微一端”多平台传播渠道要提供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或偏重文字图片的微信文章、或偏重短视频制作的新闻客户端、或偏重整档栏目制作的电视节目,后期编辑团队要与一线记者及时协调,使记者与编辑团队融为一体。美国BBC创设了“全媒体总编”的岗位,让各个部门的总编辑轮流当家,这样能够更好地协调各个业务部门之间新闻要素的运转。
2.2 “碎片化”新闻实现即时性传播
广东电视台的“触电新闻”把本台所有频道的新闻视频素材全部“切碎”,30~50 min的整档新闻栏目成为数十条新闻长消息、短消息,没有视频格式、大小的限制,“两微一端”的编辑可以各取所需,在最短时间内用“碎片化”新闻实现即时性传播,大大提升了新闻时效性。在“触电新闻”上可以优先上传突发新闻,这些重点内容也会成为电视新闻栏目里的重要素材。电视新闻要想加强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就要加大新闻节目安排密度,新闻频道可以做到新闻节目密度最大化,但这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长沙广电作为定位本地资讯的新闻媒体,为让新闻“快”起来,在增设多档新闻节目的同时,通过“智慧长沙”上新闻记者每天上传的本地新闻,以“简短文字+短视频”或“简短文字+图片”的形式优先发布,弥补新闻发布时效的不足。
2.3 受众定位从“观众”到“用户”的转变
电视新闻要转变单一的受众思维,实现受众定位从“观众”到“用户”的转变。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填鸭式”信息传输已不适用,受众需要更多的参与、互动和反馈。“粉丝”“用户”取代了过去的“观众”。长沙广电的“智慧长沙”拥有超100万的注册用户规模,这些用户在使用“智慧长沙”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新媒体矩阵,新闻短视频在用户之间转发、热评。在全媒体大直播《云端看长沙》中,“智慧长沙”客户端以及各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你心中的长沙地标”线上征集,吸引观众、听众和“粉丝”的关注度,为直播预热,“粉丝”们的跟帖意见和建议还被选用到节目中。
2.4 分发渠道由单一向立体转变
“中央厨房”和新闻采编流程的构建,让全媒体实现聚合式立体传播成为必然,丰富了新闻传播手段。全媒体采编播平台实现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两微一端”的立体化传播,打通了各个媒体之间的壁垒,最大限度吸引受众。厦门广电在台风“鲇鱼”登陆时,启动长达11个小时的“全媒体直播”,短时间内迅速凝聚起巨大的传播能量。在这种直播中,所有信息素材由全媒体指挥调度中心统一调度,实现了多类别信号传输、多类别信息生成、多类型平台发布。这种立体式全媒体直播,尤其是在“两微一端”进行的视频移动直播,具有突破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