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跨学科教学模式
2018-02-21范旭阳
范旭阳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随着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应用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的教学需求,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广泛,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既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很难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针对日益变化的社会大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建构主义在课堂教学中日益流行起来。
建构主义理论有四个重要概念,分别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指的是个体认识世界和理解事物的方式;同化指的是当个体接触到外界的信息或刺激,将这些信息或刺激融入到既有图式之中的过程;顺应指的是当个体遇到原有的图式无法理解的信息或刺激时,会调整已有的图式,从而适应新的信息或刺激;平衡指的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样的自我调节机制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这四个重要的概念都强调了建构主义的内涵——学习者的主动性。
由建构主义的四个重要概念延伸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进一步强调了四个关键词,分别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情境指的是教师需要搭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的情境;协作指的是学生的学习小组互相帮助,对学习资料进行搜集,提出问题,解决学习情境中预设的问题;会话指的是学习小组在协作中及时沟通,通过会话商讨完成学习任务;意义建构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通过教师学习情境的搭建,学生自主协作和会话,最后对所学习的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者“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
广播电视编导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提升专业能力,有了专业能力还不够,很多用人单位希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是个“多面手”,所以学生还需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以提升作品的深度,学生实践及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发挥其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教师更多意义上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这与建构主义理论有很多契合之处,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教学实际,教学模式可以有以下突破。
1 创设情境
课程开始之初,学生对这门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不够了解的,所以教师在课程刚开始时需要对这门课进行一个宏观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这门课会学习到哪些方面的知识,不能盲目地让学生开始自主学习,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方向,慢慢地引导学生走进正确的学习轨道。
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都会开设的《纪录片创作》这门课,若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学习拍摄,学生可能完全无法理解纪录片是什么,获取的知识是比较狭隘的,拍摄出来的短片肯定会有很多问题,应该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纪录片,如何慢慢步入纪录片创作的情境中。
2 确定问题
通过几周学习情境的搭建,学生对这门课有了一个宏观的了解,这时再灌输理论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会大打折扣,教师需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或者创作,同样以《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程为例,学生知道了基础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去创作一部纪录片,这样既能使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其创作能力。
3 自主学习
在教师确定了学习任务后,虽然是分小组创作,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先要做的是自主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搜集对所研究问题的相关资料,比如某一小组要拍摄一部关于汉代礼仪的纪录片,他们首先要知道纪录片基本的制作方法,这就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巩固,为了让纪录片更加完整具有可信性,学生需要大量的搜集相关的史料,了解汉代的历史知识,所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习都不是局限在某一单一学科,而是根据自身作品的特点,去挖掘和学习多学科的知识,在实际的创作中去学习,去丰富自身的内涵。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跨学科学习往往是基于作品的特性,以作品为出发点,去掌握多学科的知识,最后,多学科的知识又体现在了作品中。确定问题后的自主学习,不仅能巩固本课程学习的内容,又能让学生主动去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其掌握的知识更加丰富。
4 协作学习
教师确定的问题是分小组完成一部纪录片的创作,学生会有几周的时间去完成这部纪录片,但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一部纪录片,在自主学习之后,每个人对这部纪录片的完成都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需要步入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
协作学习非常重要,在实际的工作中,用人单位非常看中学生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协作学习倡导的是学生交流和讨论,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去解决问题,一部纪录片的完成凝聚着小组的力量,从前期选题的确定到预访写出策划案再到拍摄剪辑成片,都需要反复的讨论,这期间会遇到很多问题,通过协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巩固已有的知识,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后完成这部纪录片,教师在协作学习的阶段要及时关心学生的进度,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引导,让协作学习的过程能顺利进行下去。
5 效果评价
通过几周的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当然在协作学习的引导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初步的效果评价,但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需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以纪录片的创作为例,学生已经分组完成了一部纪录片,效果评价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自我评价,在课堂上播放自己的作品,阐述创作历程,给自我打分;其次是同学评价,其他同学在看完了成果之后,给出意见;最后是教师评价,综合协作学习的阶段的初步评价及最后成果,教师给予意见并引导学生修改,使作品更加完善。
效果评价的过程是对学习过程的总结,在效果评价时,不仅能巩固已学知识,还能得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改正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让学生获得意义的建构,多维度去掌握知识。
以上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纪录片创作》这门课程总体的教学过程为例探讨了建构主义的应用,学生在这样一个教学模式中既学习到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也能掌握跨学科的知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过程也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对于学生个体的知识获取而言,也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
其实,针对于每一堂课或是其他的理论课程,建构主义同样实用,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每一堂课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再协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效果评价,每一堂课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讲授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获得知识。
建构主义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际教学的应用中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虽然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每个学生的自觉性不同,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可能会让学生过于“放纵”,变得无心学习,不好好利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时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好好担任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既传授知识,又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让建构主义应用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