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背景下辽宁文化IP开发的创新研究

2018-02-21万晓燕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6期
关键词:辽宁辽宁省文化

万晓燕 杨 铮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媒介技术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形成了以媒介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辽宁文化只有充分利用融媒体特征,才能不断开创出多样化的文化传播形态,激发辽宁文化IP,让文化内容和传播结合起来,实现辽宁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1 辽宁文化资源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辽宁是中原汉族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接壤和交融地之一,存有丰富文化资源。

1.1 民俗文化

辽宁省的民族文化如服饰饮食、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都极具特色,是辽宁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是以满族民俗风情、北方乡村田园风光相结合的旅游区。这里有全国第一家满族民俗博物馆,还有中国满族面具艺术展览、满族图腾柱群落、满族书法碑林,使游客体会“满韵清风,多彩辽宁”的风采。

辽宁的本土文化有扶余文化、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契丹文化、女真文化、蒙古文化和满族文化等。

1.2 人文历史

辽宁省共有5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5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有46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 辽宁文化I P开发的路径

2.1 舞台剧

歌剧《苍原》、话剧《父亲》和《凌河影人》、芭蕾舞剧《二泉映月》是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十大精品剧目”并实现“四连冠”。话剧《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是入选第二期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第一年度的“重点资助剧目”。评剧《我那呼兰河》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2011年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话剧《郭明义》在京演出。

2.2 影视、动漫作品

辽宁省有36部电视艺术作品问鼎国际、国内大奖。其中2部电视剧、7部电视纪录片荣获国际性奖项;20部电视剧荣获全国电视剧最高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和“金鹰奖”;7部电视文艺作品荣获“星光奖”。

2.3 博物馆

辽宁省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98个,其中辽宁省博物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和抗美援朝纪念馆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还被列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3 开发辽宁文化I P面临的挑战

3.1 文化符号传播不深入

人类是通过符号或符号体系来传递信息的。[1]

2011年政协委员建议将“辽海文化”确定为辽宁省文化符号,但在传承和开发推广的过程中却因为缺乏整体规划,从文化符号到文化IP再到文化产业需要一个递进的过程,所以文化符号传播不深入,从根本上降低了用户认同感。

3.2 去中心化、碎片化的传播内容参差不齐

媒介融合趋势下,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新媒体使传者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发布辽宁文化相关内容,例如在抖音上发布二人转、东北大鼓、皮影戏等。碎片化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辽宁文化的推广,但用户自己生产内容,有些为博取关注量而牺牲文化品位,使传播内容呈现庸俗化,不利于辽宁文化传播的系统化和准确深入。

3.3 IP产业链发展不成熟

首先,无差别IP开发导致成本过高。IP开发的目的是实现产品到货币的转换。目前的辽宁文化IP开发上大多是无差别IP开发,涵盖各个年龄层次,这种IP体量较小,使其无法与优质IP竞争。同时,无差别IP开发成本过高,无法满足用户个性化偏好的IP开发,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用户体验。

其次,IP产业链上游缺乏专业人才,文化产品雷同现象明显。近年来,辽宁文化在营销和内容传播上缺乏现象级的文化产品,高质量作品更是少之。优质的内容是产业链的价值源头,文化创新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将优质的文化资源加工成文化产品,需要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的创造和制作。同时,地方产业缺乏统一定位和指导,各自为营,导致文化IP缺乏变现渠道,无法与其他产业进行有效融合。

4 辽宁文化I P开发策略

4.1 强化文化符号传播,提高辽宁文化认同感

第一,丰富“辽海文化”内涵,打造文化精品。在全球传播语境下以“传播辽宁优秀文化”为核心,讲好“辽宁故事”为载体,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来打造文化精品,有利于凝心聚力,促进辽宁文化对外传播及扩大“辽海文化”的影响力。

2017年辽宁省艺术节推出的“辽海情韵”专场展演,从凌源皮影戏《凌河影人》到蒙古勒津的《乌云珊丹》、桓仁朝鲜族的《快乐的节日》、辽南的《高跷风采》、辽西木偶戏《国色天香》到辽东的《关东秧歌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化实践将“辽海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老百姓生活中。

第二,讲好“辽宁故事”,提高认同感。讲好“辽宁故事”是辽宁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辽宁本土文化企业应具有文化自觉性。由省作协作家王志国撰写的《大辽悲歌》讲述了从契丹族鼎盛到衰落的219年历史,以史为鉴讲好辽宁故事,由省档案馆围绕展品集成《风物辽宁》系列丛书,讲述辽宁故事,打造抗战展览品牌。

4.2 以主流媒体为主,多种媒体有效结合,促进辽宁文化对外传播

第一,强化主流媒体的文化担当。辽宁卫视立足“欢乐一家”的新定位,新形象,全力打造了《中国好家庭》《欢乐饭米粒儿》,围绕“家主题”来展现不同文化类型的精品栏目,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突出东北文化“幽默喜气”的特质,打造立体化的传播格局,充分显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创新文化传播形态,传承辽宁文化的勇气和担当。

第二,提升个人文化传播素养。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2],辽宁文化对外传播中要重视这部分群体,而个人的文化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其更多的是利用社交媒体提升个人文化传播素养,所以社交媒体成为辽宁文化对外传播的新渠道。

第三,有效利用新媒体,刺激多元文化形式的产生。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媒体在社会中不仅是一种文化存在,还是一种文化系统的组成元素,这种崭新的文化秩序规则可以将文化重新包装。例如,可以利用高科技和计算机营造虚拟影像,呈现出一种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还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参与性,传播方式也更加形象直观。

4.3 提升政府文化传播能力,注重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与监督作用。提升政府文化传播能力是增强辽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政府作为引导者,应引导企业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创意,并引导其融入市场经济,增强创新能力。政府应以市场为导向,鼓励企业以各种形式对文化产品内容要素进行创新。

政府作为监督者,应积极发挥保驾护航作用,在政策上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在投资上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的融合,加强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建设,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维护文化市场的竞争环境,也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原创。

第二,提高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在媒介融合时代,文化传播工作者应具备包括编辑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与能力,加强具备融合传播技能的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使其既能写稿,又能拍摄、制作音频、视频、动漫作品,还能运营公众号等,运用新媒体的高科技及时创新文化形态,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

猜你喜欢

辽宁辽宁省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辽宁之光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谁远谁近?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