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媒体责任研究
2018-02-21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210023)
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诟病甚多,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时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就成为了一个必须关注的课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体责任进行细致地反思、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之外,还必须要重视人与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当下媒体中的很多影视作品与节目,非但没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良性作用,反而极大地败坏或抵消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
一、为专制主义高唱凯歌
专制(autocracy)大致的内涵是:1.(君主)独自掌握政权;2.凭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操纵一切。最高统治者独自掌握政权的统治制度。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实行专横统治。专制一词现代也泛指一种思想作风:由君王独掌国家政权的政体或统治方式。中国的封建社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绕不开“专制”二字。在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结束一个世纪的今天,一大批影视作品却开起了历史的倒车,也许剧作家或影视导演们的本意并非如此,但他们的很多作品却或多或少,或明显或潜在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思想,为专制主义高唱了一曲凯歌。在这些作品中,无处不体现了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体现了皇权的独断,无处不体现了对臣子或百姓的轻视,甚至嘲笑臣民的无知与懦弱。
二、为封建礼教宣传
如果说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政治上导致个人或家族垄断权力的思想沉淀已久,那么封建统治给中国普通人民最深的影响可以说就是封建礼教。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封建礼教色彩,为早已经被我们抛弃的封建宗法制度擂鼓呐喊。作品中经常可以看见所谓的祖宗家法,看见对女性的藐视,看见对“三从四德”的忠实维护,看见对三纲伦常的辩护。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
三、充分展现中国人的劣根性
崇拜权威,畏惧强权,压制人性,这种个性特质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大任务,就应当把这种深植于人内心的劣根拔去。当下的部分影视作品,非但没有看到这一任务,反而在潜移默化中将国人的这种劣根放大甚至歌颂。部分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倾轧,特别是在一些所谓历史剧中更是明显,将人性的丑恶与人格分裂充分表达。
四、贬低“法治”,歌颂“人治”
民主与法治是密切相连的,一个民主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法治国家,法治也是民主的必要配套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相对而言已经比较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治理制度。很多的影视作品非但没有在内容与内涵上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反而隐现出对法治的不屑和对人治的歌颂。“朕即国家”之类的或类似的思想常常在作品中有意识无意识地呈现。将中国社会的“潜规则”进行到底。
如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人们的共识,然而意识到科技的巨大力量并不代表领悟到了科学精神和本质。对广大的青年学子来说,社会生活中他们时刻面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冲突,他们除了需要科学知识的教育外,更需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消费观等等。现代社会无孔不入媒体,早已经成为了广大青年思想教育的第二课堂,当代思想政治的课堂教育影响力甚至远逊于媒体。遗憾的是,当下部分媒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思想传播中的巨大力量,却将反科学精神的节目不断推出,对世界观还未定型的青年学子戕害甚深,极大地恶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一)颠覆历史,混淆真假,充当历史虚无主义的鼓手
当下很多的影视作品、访谈节目与部分出版物,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不惜将原有的历史事件或经典作品进行重新的诠释,名为“与时俱进”,实际上是完全缺乏科学依据的胡思乱想断章取义。有的历史剧甚至是彻头彻尾的缺乏历史依据的杜撰。这样的一些所谓的创作实际上在无形中将经典作品中的科学历史观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对历史与经典作品重新认知完全可以,有新的理解角度也很正常,但是在没有经过仔细的考证与学术论证后就忙于向大众推出,而且明显可以看到这些新作品中粗制滥造,胡吹海侃的痕迹,实际上这是对广大观众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例如,某些历史剧中,历史上早有定论的荒淫帝王摇身一变成为了劳动模范,某些臣子与宫廷后妃谈起了三角恋爱,历史上很多荼毒百姓、贻害国家的昏君恶吏变成了长袖善舞精通人情的“关系学”专家,更有甚者,一些帝王名臣成为了武艺高强,爱满天下的大侠,飞天入水,刀枪剑戟,打仗破案,谈情说爱,无所不能。
(二)提倡“娱乐至死”,以丑为美,忽视传统价值
银屏上除了一些上文批判的影视作品以外,最近几年娱乐节目也发展迅猛。娱乐节目的本来初衷应该是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的业余生活,给大家提供一些放松闲暇的机会,而现在为了收视率的需要,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各种类型的娱乐节目,并且越来越偏离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以离奇、荒诞、无聊为卖点,提倡“娱乐至死”,完全沦为了捉弄搞笑的滑稽戏,对那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娱乐节目就是一味精神摇头丸。此类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将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当作嬉笑嘲讽的对象,不仅加剧了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的价值迷茫,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混乱了他们判断正误的标准。很多人认为90后青年中普遍存在责任感缺失,道德观混乱,自我意识过度膨胀,一切追求快乐与感官刺激等诸多不良的价值取向,不能不说这一类的娱乐节目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与创新精神背道而驰
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创新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要素。反对创新精神就是反对科学。影响力最大的影视媒体,理应在作品的内涵上提倡创新精神,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影视媒体本身却成为了只有推陈而不会出新的最好教材。近十年以来,影视剧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种作品——翻拍剧。不仅当下的电视电影充斥了翻拍剧,从历史的故纸堆里寻找素材,从前人的成果里寻求所谓突破,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翻拍剧都难逃收视低迷、恶评如潮的命运,其原因仍归咎于缺乏创新,严格地说,这类影视剧完全违背了创新的本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如今泛滥的翻拍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反创新的,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型思维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有人可能要质疑本文的观点,认为本文可能有“上纲上线”或者“泛伦理主义”之嫌,笔者不反对媒体适当做一些仅为博得观众饭后一笑的作品,但媒体不能沉溺于低级趣味。我们的媒体更应当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现实生活中的广大人民群众,投向我们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变化的点点滴滴,投向人民真正关心的社会问题,成为观众喜爱的精神食粮,成为在欣赏完毕以后能够引起受众思考的作品,然而现在这样主题的作品几乎难觅其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最近明确提出,各级行政部门和播出机构要充分认识抵制低俗之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维护广播电视公信力和影响力。要正确看待收听收视率,不能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更不能唯收听收视率论。要靠提高节目质量和创新节目形式,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吸引人,不能靠低俗、庸俗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而使低俗之风蔓延。要加强创新,抓住重点,切实解决低俗倾向。要不断学习、汲取别人之长,了解群众需求,不断推出群众欢迎的新节目、新样式,努力推出精品;要紧紧抓住综艺娱乐节目,切实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问题。反对“低俗化”与“泛娱乐化”是必要的也是表面的,用“民主与科学”的思维来改善电视电影作品,则更符合时代潮流,更有深远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