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媒体建构女性话语权的路径
——以《环球时报》微博为例
2018-02-21
(山西日报社 太原 030012)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从人类社会关系视角深刻论述了话语背后隐含的重要意义,揭示了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他将话语与权力之间描述成为同一关系,认为话语即权力。19世纪末,自欧洲女权主义运动兴起,关于女性话语权的研究就从未中断,纵观当前女性话语权的构建研究,一方面学者们承认媒介在女性话语权构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媒介中的女性呈现进行分析,得出女性话语权缺失的结论。目前,媒介缺乏建构女性话语权的正面案例,原因是大多数媒介关于女性话语权表现出集体失语,使得媒介在女性话语权建构上成为理论空谈。笔者观察大量新媒体关于女性话语权构建案例时发现,《环球时报》官方微博高举女性主义旗帜,站在女性主义角度对女性的性别平等、职位平等、待遇平等、婚姻家庭地位平等、呼唤女性尊重及自我表达需求等诸多角度上,呈现新时期女性渴望通过话语表达自我的权利,以此作为研究对象,从新媒体女性话语权的正面建构入手,为其他媒体女性话语权的建构提供相关启示。
一、报道数量:女性新闻报道多于男性新闻报道
从女性新闻报道的数量上,可以最直观地把握媒体对女性群体的关注。媒体报道中,关于女性的报道多,说明媒体对女性报道的重视,为女性的言说提供了更多机会,笔者在《环球时报》官方微博上进行关键词搜索,以男性/女性、男人/女人、男生/女生、男孩/女孩四组称谓进行关键词检索,显示结果为:在男性/女性新闻报道中,男性新闻报道783条、女性新闻报道1668条,两者在总体当中的比例分别为31.9%、68.1%,女性新闻报道高出男性新闻报道36.2个百分点;在男人/女人新闻报道中,男人新闻报道644条、女人新闻报道514条,两者比例分别为55.6%、44.4%,男人新闻报道高出女人新闻报道11.2个百分点;在男生/女生新闻报道中,男生新闻报道865条、女生新闻报道1640条,两者比例分别为34.5%、65.5%,女生新闻报道高出男生新闻报道31个百分点;在男孩/女孩新闻报道中,男孩新闻报道1783条、女孩新闻报道2773条,两者比例分别为39.1%、60.9%,女孩新闻报道高出男孩新闻报道21.8个百分点。从性别上看,女性新闻报道要高于男性新闻报道,报道数量整体偏高,说明女性在话语权上的优势较为明显,女性群体在该平台拥有更多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报道角度:正面报道多于负面报道
报道角度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挖掘新闻事实的着眼点,记者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采取何种报道角度,直接影响受众对事件的感知,新闻事件报道角度不同,观众的反馈就大不相同。《环球时报》在女性新闻报道的角度选择上尽量回避负面报道,善于呈现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例如关于家庭暴力的新闻报道,以往媒体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多是受害者,通过女性痛苦的诉说博取受众的同情,引发舆论的支持。而《环球时报》在女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新闻报道中,多从女性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这一积极正面角度展开,树立女性面对不幸遭遇时的态度。2017年11月25日报道《为她而转!今天,向妇女暴力说不!》、2016年11月29日新闻《摩洛哥电视台教女性化妆遮挡家暴瘀痕遭声讨》等,都体现了新时期女性面对家庭暴力时的态度,这些正面新闻报道向有过家庭暴力遭遇的女性发出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三、报道倾向:提倡两性平等
以往的媒体将女性刻画为家庭主妇,如何教育孩子、与丈夫相处、做个称职的妻子等内容,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这种报道倾向不能完全反映女性的真实心理状态。新时期,女性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女性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渴望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尤其是那些已经脱离旧式家庭走入社会、受过教育的女性,她们依靠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甚至敢于向男性权威发起挑战,《环球时报》正是新时期追求独立自主女性的代言人,通过提倡两性平等、大量报道女性在职场上获得的成功、与传统思想观念发出挑战来吐露她们的心声。如2017年11月14日转发新加坡《联合早报》文章,称越来越多家庭愿意接受孩子跟随母亲姓氏,这无疑是女性地位的提升与男女更为平等的表现。2018年3月8日转发中科院文章,内容为女科学家用实际行动把握自己的劳动权利。从报道中可以看出,《环球时报》在女性话语权的呈现上,为受众建构了两性平等、女性职场表现优异、女性要敢于表露自己心声等诸多形态。
四、报道议题:女性报道议题多元化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书籍《公众舆论》中认为,“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媒介对不同新闻议题的选择与呈现,直接影响受众对该议题的感知,同时议题的选择和安排也体现出不同媒介的立场和倾向,因此报道的议题最能体现媒体的报道倾向性。女性报道议题可以分为健康、两性、家庭生活、职场、娱乐、旅游等多个方面,按文章议题分类统计显示,涉及女性话题的文章中,两性、婚恋、孩子、工作、医疗健康、政治、娱乐、旅游、文化等多元议题交织在一起,其中两性平等、医疗健康、职场、反对暴力和性侵等议题占比最高。例如在两性平等议题中,《环球时报》通过性别平等、职位平等、待遇平等、婚姻家庭地位平等等话题构建女性话语权。2018年1月4日发表《冰岛实行全球首个男女同酬法》,报道两性在待遇上的平等性,2017年9月28日发表《女议员比例超四成从瑞典现象看欧洲性别平等》。
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高度开放、自由化,激发出女性前所未有的性别意识,为女性平等掌握话语权提供了有利媒介条件,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媒体经济利益的考虑、消费者主义思潮的侵蚀与男性话语权的主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女性话语权在新媒体环境中缺失,尤其是在公共领域话题中的缺失现象普遍存在,而新媒体技术为女性提供了更加平等的话语权空间,需要媒体从加大报道力度、改变报道角度、转变报道理念、消除刻板成见等多方面改善对女性话语权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