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脱贫新闻报道要提练主题创新方法

2018-02-21张新华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1期
关键词:贫困户精准电商

张新华

(作者单位:巴州人民广播电台)

深入“实际”方能获得“实绩”。2018年5-8月,笔者参加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党委宣传部组织的“脱贫攻坚”主题采访活动。在为期2个月的采访中,记者深入到焉耆县、和硕县、尉犁县、和静县等八县一市20个行政村采访精准扶贫、脱贫内容。如何在报道内容上出新、在报道形式上出彩,一直是笔者不断思考与实践的问题。通过采访深刻的感受到,扶贫的重点不仅是送政策、送粮油、送畜禽、送帮扶资金,更迫切的是要送思想、送观念;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通过作品把这一思想通过媒体传递给受众,在宣传报道角度和内容上敢于创新,通过宣传典型起到示范推广的效应。那么,扶贫新闻报道如何精准?如何创新报道方式呢?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学会了一些报道方法,现总结如下。

1 追根溯源深挖脱贫原因

稿子要有层次,有深度,就要使主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许多事件的发生都有原因,需要弄清楚来龙去脉。采写扶贫新闻要采取追根溯源法,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新闻主题,深化主题并及时进行有效报道。

在和硕县曲惠镇老城村,有一位村民阿依·努尔汗主动要求退出低保。听到这件事感觉很新鲜,记者就顺着这个现象深入了解下去,原来阿依·努尔汗感觉自己生活好了才要求退出低保。那么,她的生活条件是怎么变好的?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问题都值得一个一个去深入挖掘。

通过采访得知,阿依·努尔汗是老城村的贫困户,2009年她的丈夫遭遇了车祸,各种医疗费用把这个家庭拖垮了,生活越来越困难,村干部为她申请了低保。但这两年,村委会为全村的贫困户建档立卡,让他们加入县金橡树林果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免费学习果树修剪、嫁接等管理技术,夫妻二人学会后一起加入了合作社工作,两个人月收入在6 000元左右。记者将新闻标题确定为《阿依·努尔汗申请退出低保》,把主题提炼为以民生的视角报道脱贫户的心声,通过采访脱贫户本人和家庭成员、住村工作队、县扶贫办等人,挖掘真实的故事,全面展现和硕县精准扶贫、脱贫的经验做法。和硕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全县特色林果面积达到8 725公顷,让村民发展林果庭院经济增收,加入合作社免费学习果树修剪技术并对外输出劳动力挣钱,做到林果庭院经济和打工双收入,扶贫方式由“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让困难群众享爱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报道做到了善于讲故事,释放故事力,达到对扶贫政策的细化解读,起到示范推广效应,也鼓励贫困户树立新观念,通过辛勤劳动成为脱贫致富的实践者。

2 画龙点睛萃取“旅游+扶贫”精华

“龙”指的是新闻事件或人物故事的整体内容,“睛”是在平凡的小事中萃取典型的价值和意义,在平凡中找到新闻的闪光点,这也是深化主题的有效方法。

在采访中得知,和静县充分运用旅游资源,推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记者认为在自治区的大力推动下,旅游正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产业,各族群众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增收。那么,在政策红利面前,当地农牧民是怎么实现“旅游+扶贫”的呢?这就要求我们在众多的做法中萃取精华案例进行采写、提炼。

记者确定标题为《和静开启“旅游+扶贫”精准扶贫模式》,围绕和静县农牧民乘“全域旅游”的大船实现脱贫致富这条线展开采访。以2018年和静县东归那达慕大会出现的“扶贫方队”切入,这支方队的所有成员由当地贫困牧民组成,他们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后,有的当了导游、业余演员,有的销售土特产等都已摆脱了贫困。方队成员阿力腾是巴音郭楞乡牧民,她在乡政府设立的特色产品交易市场出售奶酒等奶制品,一年收入达到三万元;巴轮台镇的沙歌在那达慕大会上带来了刺绣作品,两天的销售额达3 000多元;大型实景剧《东归·印象》在巴音布鲁克镇已实现常态化演出,参与群演的演员大部分由当地牧民组成,人数达到300人,每次参演可以收入50元。通过对三位脱贫牧民的采访,凸显和静县“旅游+扶贫”对牧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后续通过对县旅游局、扶贫办负责人专访,总结出精准扶贫经验和成果,通篇以录音报道的形式介绍了和静县充分运用旅游资源,推动贫困户向旅游产业转型、就业,借助旅游节庆活动,鼓励支持农牧民特别是贫困牧民参与马匹租赁、旅游纪念品销售等经营活动,经过4年努力,全县17 162人实现了脱贫。稿件讲好了百姓故事,突出了典型性,也阐述了“旅游+扶贫”的理念。

3 归纳总结特色产业扶贫经验

在大量的脱贫攻坚新闻事实和素材中,要经过认真对素材进行筛选取舍、总结归纳,把最具特色的工作规律和特点总结出来,最终把归纳的内容作为新闻主题贯穿始终。参加脱贫攻坚采访活动,每到一个县,相关部门都提供了全面而详实的工作总结,有数字、有做法,涉及面很广。如何从这些事例中进行归纳总结呢?标准应按照新闻的独特性、显著性进行确定,在选择新闻价值提炼主题时,从显著性入手,选效果最明显的。

尉犁县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精准定位发展庭院经济、特色家禽等六项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记者选择从庭院养殖入手,将主题确定为《让“果园鸡”撑起村民的钱袋子》,通过尉犁县古勒巴格乡红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买买提·吾买尔的脱贫故事讲起,他是如何借助工作队提供的300只扶贫鸡,通过一个半月的精心养殖实现创收15 000多元,仅靠养鸡一项实现脱贫。后续再通过对驻村工作队负责人介绍如何实施“单位后盾支持、专项资金补助、干部帮助建舍、村民自费领养”的模式。他们对每户贫困户投入1万元扶贫资金,利用空房改建养鸡场,把养殖要求一项一项示范给村民看,确保农户领回的果园鸡养得好、能赚钱。全县采取“整乡推进+农户散养+技术保障”的方式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家禽产业,打造绿色家禽品牌,发展庭院养殖2 476户,实现足不出户增收致富。本篇报道挖掘了具有示范性、推广性的好做法,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

4 对比联系关注巩固脱贫成果做法

有些新闻表面看起来没有太大意义,但通过与以前或变化前一对比,它的新闻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运用对比联系法采写巩固脱贫成果新闻是一个好的选择。

焉耆县永宁镇九号渠村的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于2016年全部脱贫,为巩固脱贫成果,村里给每户发了价值5 000元的扶贫羊,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但问题还是出现了,以前村里有的贫困户因为缺乏养殖技术,扶贫羊病死率高;有的贫困户因为急用钱,卖掉了扶贫羊,扶贫羊没有完全发挥造血作用。贫困户脱贫后如何防止返贫?经过进一步采访得知,九号渠村提出了托管扶贫羊的想法,由村委会、养殖大户和脱贫后的原贫困户签订协议,脱贫后的农民委托养殖大户托管扶贫羊,以分红的形式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返贫。

针对这一素材,记者确定了标题为《三方协议巩固脱贫成果》,通过前后对比联系的方法把签协议前和签协议后发生的变化进行采写,通过对脱贫养殖户、托养大户和村委会负责人三方逐个采访,把三方协议的好处呈现出来。村里的养殖大户艾在孜·依米提第一个签订了这个协议,他为村里的22户贫困户托养了122只扶贫羊,每年按羊价值的16%给贫困户分红,这样村里的所有脱贫户的扶贫成果就得到了巩固,养殖大户也得到了收益。报道内容做到了有人物也有故事,有情节也有细节,有矛盾也有冲突,用现场音响达到真实和生动。

5 逆向思维聚焦“互联网+扶贫”

在新闻创作中,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主题深化,给人留下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所创作出来的东西也会有个性,更具说服力。

5月19日,在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枣农陈晓明用手机在一直播平台直播枣园管理现场,吸引500多名网友观看。陈晓明说,开直播就是让全国网友了解若羌红枣,因为他去年“双十一”期间通过手机直播,网店一天就销售红枣2 000多公斤,收入翻番。看到枣农陈晓明田间搞直播,记者看到了村民的新观念、新生活,那么反过来想,互联网对若羌县的贫困户会不会也有所促进呢?

记者就以陈晓明利用互联网搞直播为启发,全面了解若羌县“互联网+扶贫”进展。记者以《若羌“互联网+扶贫”进农村》为标题,选择以吾塔木乡特困户张晗为典型切入,通过讲述他的致贫、脱贫和致富故事,辐射带出全县电商精准扶贫的做法。张晗一家于2011年发生车祸,母亲不幸去世、妹妹高位截瘫、自己腰部受了重伤,全家仅靠父亲种地维持生活变成了特困户。在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帮助下她参加了电商培训,开了网店、办起了线下的实体电商服务站,2017年通过网络电商实现收入2万元。通过她的故事引出若羌县加快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将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发挥电商扶贫的优势实现精准扶贫,2017年带动贫困户脱贫275人。本篇作品具有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要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成效精准”,并强调要“扶到点上、根上”。精准扶贫目前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作为新闻记者对精准扶贫、脱贫报道要善于总结,抓住核心,提炼主题,创新报道方式,做到宣传精准扶贫脱贫出新、出彩,有声有色,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也是使命和担当。

猜你喜欢

贫困户精准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电商鄙视链中的拼多多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