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改进电视时政新闻报道
2018-02-21吴长佳
吴长佳
(作者单位: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长期以来,很多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存在长篇累牍、内容空洞、呆板枯燥等现象,流于形式化、程序化、脸谱化,缺少平民情怀,远离群众生活。在新时代,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迅猛,人民群众获取新闻信息渠道日益增多,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受有所下降。在此严峻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特别是时政新闻报道应勇于创新,直面挑战,不断改进报道方式,发挥好“喉舌”阵地的作用,让观众喜闻乐见,架好党和人民之间的沟通桥梁,确保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决策部署“下得去”,人民群众的声音、建议能够“上得来”,进一步提高新闻联播节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针对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改进对策,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把好舆论导向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安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这是新时代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的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中央八项规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严格规范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新闻报道,各省市也出台相应规定规范省市领导新闻报道,这体现出新时代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时政新闻报道越来越重视,要求越来越高。新闻记者必须提高思想素质和政治站位,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想,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严格规范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要深入践行“走、转、改”要求,把镜头更多瞄向基层,瞄准群众,改进报道手段方式,提高时政新闻采编水平,增强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
2 创新报道形式
一是采访报道的创新。目前,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普遍模式化和程式化,内容空洞,乏味枯燥。报道构架千篇一律,就是领导出席、领导讲话,然后强调指出,缺少看点。很多时政记者存在惰性思维,以为反正是领导出席的活动肯定是领导讲话最重要,领导讲话为主进行报道肯定错不了,缺少平民视角和情怀,从而忽视了会议中透露的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如果记者肯动脑子,勤下功夫,多想想会议哪些内容跟老百姓关系最密切,跳出会议采访拍摄,抓住会议透露出来的重要信息采访相关部门,将会给稿件增色不少。
二是稿件编排创新。我们经常看到,日常一档25分钟的新闻联播节目,几乎一半内容都是会议报道,画面上人头充斥,这样的报道吸引不了观众收看的兴趣,造成“采访谁谁看,谁采访谁看”等恶性循环。笔者认为,创新新闻编排是改进当前时政报道模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创新稿件编排方式,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依照新闻价值大小来编排新闻。除重要时政新闻外,一般的时政活动应重点报道活动内容,或单独编排“时政要闻”小版块以简讯方式播出,把重要时间段留给经济、社会报道或主题策划报道。对于不同活动,要灵活运用板子字幕、过口播新闻、口加画等新闻呈现方式。
3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架起沟通桥梁
时政记者是党报、党台接通党和政府的“天线”,必须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党和政府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及时有效地将重要信息告诉观众,同时联动基层做相应的反应式报道,从而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光亮的数据在会场,鲜活的新闻事例在基层,观众最感兴趣的是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海南新闻联播》近年来对重点时政新闻题材的报道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力图实现时政报道由上而下,前方会场和基层百姓有效联动。例如,2017年9月22日,海南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针对这一重大题材,《海南新闻联播》除增加版面外,加强报道力度,还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典型故事进行报道,播出了《忠诚无限·为了绿水青山:“沙漠”里的“绿色娘子军》主题报道,讲述了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民陶凤交二十五年如一日,带领姐妹们不畏艰辛、锲而不舍地在海边流动沙丘上植树造林,抵抗沙漠化,建设“绿色长城”的故事。故事化的报道形式使这次重要新闻事件报道变得更加丰富立体,增加了可视性。
4 用好现场同期声
“一句生动的现场同期声胜过一百句解说”。现场同期声是新闻接近真实的一个重要元素,擅用、巧用现场同期声,能够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具情节化和个性化,增强新闻感染力。近年来,央视借助平台地位优势,按照中央的要求,对重要时政新闻报道进行了一些改革。其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报道经常引用现场同期声,一改以往报道的固有模式,凸显了“故事化”和“人性化”,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例如,2018年3月12日年全国两会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审议,画面直接记录下几位代表有针对性的发言和总书记的回应,现场同期声一呼一应,抓得非常生动。其中,一名基层代表发言说:“习主席对练兵备战看得最重,忧虑最多,叩问最严。”习近平总书记马上回应:“仗怎么打就怎么练。”整条稿子始终穿插现场同期和热烈的掌声,这样的报道方式生动而不失严肃,观众喜闻乐见,传播效果较好,值得省市电视台借鉴。
5 文字表述严谨规范,解说要接地气
在报道党和国家治国理政重要精神时,阐述的文字要原原本本,严格按照中央精神和有关规定。报道其他时政活动,如调研视察等的文字解说要平实,慎用华丽词藻,尽量口语化、大众化。要摒弃一些程式化用语。新闻标题可用简称,正文解说则不能简化,比如,标题可以写某某活动在“琼”举行,但解说还是要说“海南”为好,毕竟电视面对的是普通观众;还有很多时政稿子里经常会看到“某某领导会见时在座”,其实这是纸媒的写法,电视稿子应改为“某某领导参加会见”,这样或更“顺耳”些。又如,新闻稿在正文里写道:在××领导的关怀下,××项目进展顺利,××村××万群众“受惠”。“受惠”这个简化写法在纸媒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用在电视新闻稿子里就会语义模糊,甚至产生误解。其实,“受到实惠”比“受惠”多不了几秒钟的播出时长,不能因为控制稿子时长随便简化,以免引起歧义。
6 画面拍摄要鲜活生动,避免枯燥单一
电视纪录片都特别讲究画面语言的意境表达。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电视纪录片的镜头运用大多是各种角度和多种景别的固定镜头,极少推拉。随着摄影器材的不断更新和丰富,移动镜头和航拍镜头得到广泛运用。多角度、多维度的镜头组接丰富了片子的画面语言,拉近了观众与现场的距离,使片子更接近真实。其实,时政新闻可以从纪录片拍摄中借鉴学习。现在,一些时政新闻报道经常是多机位拍摄,并运用了航拍镜头,这大大增强了时政新闻的可视性。笔者从事电视时政新闻工作将近二十年,个人的感觉体会是时政新闻拍摄不只是把领导画面拍稳,构图要好,光线适宜,这只是摄像记者的基本功,好的时政摄像拼的是耐力、体力、观察力和细节抓拍能力。镜头要干净稳当,尽量避免没有意义的推拉摇移。要不断更新知识、加强学习,熟悉各种摄像器材,既要练好“架上”拍摄功夫,也要提高肩扛手持拍摄水平。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跳出寻像器观察周边环境,捕捉现场细节;随时做好预判准备,对新闻现场的生动同期声要及时录像录音好。时刻保持编导意识,既要把人拍齐、拍好,也要把周边景物拍好。
7 提升画面编辑的专业水平
电视新闻好不好看,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画面编辑。好的“食材”交回来了,必须把它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菜。在很多时政新闻中,我们发现以下弊病:整个片子画面没有突出主体,为了所谓的“平衡”,把领导镜头出了一遍又一遍,人头扎堆;画面节奏凌乱无序,东一拉西一摇,确实画面逻辑;同景别同角度编辑甚至出现跳轴、硬切等现象。画面编辑必须具备编导意识和蒙太奇思维,掌握画面编辑基本规律,切实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总之,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的方向标,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专家说时政新闻报道是中国新闻改革中的最后一道壁垒,它的重要性预示着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谓任重道远,需要上下各方沟通联动,从事报道的记者、编辑及“新闻把关人”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把电视时政新闻报道做得更好看,更受人民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