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为例
2018-02-21杨小杰1余传英1张仁军1刘昭强
杨小杰1 余传英1 张仁军1 刘昭强
(1.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9;2.甘孜县发改局 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 626700)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1]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为四川藏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藏区在发展中应充分集约地利用生态资源,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四川藏区包括甘孜、阿坝两个州和凉山的木里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该区域总人口217万,截至2016年底贫困人口达21万。同时,四川藏区生态资源富集,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其水资源总量约1900亿立方米,占四川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6种,珍稀植物1500余种;草场总面积达13.66万平方公里。我国2010年制定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四川藏区列入“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带。2017年2月公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将该区域列为“水源涵养保护区”“水土保持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和“自然生态维护区”。该区域在我国的生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上述特征要求该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首先解决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本文以具有典型特征的甘孜县为例,对四川民族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期寻求西部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路径。
1 绿色产业发展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绿色产业发展的研究从绿色产业的概念到绿色产业发展路径、绿色发展能力评价、绿色金融、绿色科技等方面都有覆盖。
1.1 绿色产业发展的概念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Pearce首先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环境的安全性是绿色发展的核心[2]。胡鞍钢等人把绿色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升级版[3]。蒋南平等人则认为绿色经济应该定义在“资源能源合理利用,经济社会适度发展,损害补偿互相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4]。1989年加拿大环境部长首次提出“绿色计划”;美国专家将绿色产业定义为环境园艺产业[5];刘小清则将绿色产业定义为环保产业[6];陈飞翔等人分别定义了狭义和广义的绿色产业,其认为狭义的绿色产业指直接与环保相关的产业,广义的绿色产业指环境友好型产业[7];刘驰等人将绿色产业分为基础绿色产业、创新绿色产业和生态绿色产业三个层次[8]。
1.2 绿色发展的路径研究
梅怡明研究了武陵山区绿色农业发展。他认为通过“部门区域合作、推动绿色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加快绿色农业科技现代化、创新绿色农业融资模式”等方式可以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9]。颜璐指出新疆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需要监管体系、绿色管理制度和科技支撑[10]。段清斌等人为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提出“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加强研发、建立基地、树立品牌、推进土地流转、培养人才、开放发展、加强物流配送、出台扶持政策”等10条对策建议[1]。冯方祥提出了呼伦贝尔市“三区一带”绿色产业布局模式[1]。解振华提出了我国绿色工业的发展路径——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制定相关政策、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1]。刘师嘉建议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区域绿色工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的作用,构建绿色工业的资金支持体系[1]。王建敏等人认为绿色工业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工业增长和资源消耗、化石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脱钩[15]。陈希勇等人基于绿色发展视角对四川县域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提出必须注重开发利用资源与改善生态环境的结合。[16]
1.3 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杜永强等人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等三个方面构建了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17]。李琳等人从产业绿色增长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府政策支撑力三个维度建立了包含三个一级指标、六个二级指标、二十七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18]。朱春红等人从经济、生态环境、社会评价三个维度建立了由二十七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19]。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迄今为止对绿色产业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我国学者主要从生态学、产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绿色产业进行描述、定义,强调绿色产业是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相关,兼顾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的产业,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农业、绿色建筑、绿色工业、绿色金融业等。本文从“生态保护和充分利用绿色资源,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效益突出的新业态、新产业;同时对传统企业进行节能、环保、可循环等技术改造,节约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消耗”这个角度出发界定绿色产业发展。从现有文献看,对绿色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研究尽管已经涵盖了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旅游等各个方面,但是对于民族地区,尤其是资源富集、生态脆弱的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路径的研究较少。在绿色发展能力评价方面,现有研究也多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北京等大城市进行分析,对民族地区关注不足。
2 甘孜县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析
2.1 甘孜县概况
甘孜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西北部,属康北地区腹心地带,位于长江支流雅砻江上游,气候类型属于典型的高原河谷气候。全县总人口7万人左右,包括藏族、汉族、回族、彝族等13个民族,藏族人口占95%以上。
2016年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000万元,三次产业比重为52.0:8.0:4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22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60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25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75元。全县有贫困村129个,贫困人口12278人,贫困发生率19.3%。①
2.2 甘孜县生态资源概况
甘孜县日照多,辐射强,年日照时数2640小时,有“小太阳城”之称;水资源丰富,雅砻江、达曲、泥曲三条主要河流顺其山脉走向流经县境,河流总长3131.8公里,水能资源蕴藏量为53.72万千瓦;生物物种资源丰富,有白唇鹿等多种珍贵野生动物以及虫草、贝母、当归、黄芪等名贵中药材;耕地24万亩,常年播种面积达16.9万亩,天然草场面积达772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683万亩,草场理论载畜量81万个羊单位,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0.08万亩以上;文化资源富集,拥有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利寺等;拥有红军甘孜会师遗址、十八军窑洞群等著名遗迹;甘孜踢踏、甘孜黑陶等民俗文化享誉中外。②
甘孜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资源丰富,具备利用绿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的基础条件与需求。
3 甘孜县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甘孜县绿色产业主要有绿色能源开发、绿色农业、绿色旅游三大板块。目前,三大板块的开发刚刚起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已经初步显现。
3.1 绿色能源产业
甘孜县绿色能源主要以水能、光能为主。其中光能可开发量约120万千瓦,已建成光伏电场1个,2016年发电8899.87万千瓦时,销售电量8734.67万千瓦时,实现销售额7241.64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15人。至2020年,甘孜县拟新开发光伏电场项目1个,届时可实现年发电量16372万千瓦时,利税12860万元。③
甘孜县光能开发过程中,企业采取租赁退化草场或荒地的方式建设光伏电场。光伏电场建设作为一种绿色能源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首先,光伏发电企业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其次,光伏电场建设还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一是利用退化草场建设光伏电场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二是光伏电场可以使小区域气候发生变化,有利于草场恢复。最后,光伏发电产业可以通过雇佣当地居民、租赁退化草场等形式进行生态补偿。该方式对当地贫困人口增收效果显著。
以下雄乡电场项目为例,该项目拟装机5万千瓦,理论设计发电量7472万千瓦时,项目建设期1年,运营期25年,于2018年开工并运营。该电场共租用草场1500亩,年租金200元/亩,项目期共支付给牧民租金750万元,能有效提高牧民收入;电场预计招聘员工10~20人,能为当地牧民就业提供新渠道;项目运营期内每年可实现利税5600万元。预计下雄乡电场项目会带来较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电场区域内草场植被恢复将明显好于其他区域,并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④
3.2 绿色农业产业
2016年甘孜县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8万亩,粮食产量3.77万吨,牲畜存栏23万头(只、匹),第一产业总产值为46306万元,已经建成农业基地5个,无农业产业园。甘孜县农业以绿色农业为主,化肥农药使用量极低,农产品安全率高,对环境污染较小,基本不存在食品安全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但是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县仅有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合作社43家,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丰富的土地、林草资源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效益。⑤
3.3 绿色旅游产业
2016年甘孜县实现旅游32万人次,旅游产值28000万元。围绕“全域旅游”战略,甘孜县提出“一城一镇一条线”“游康北,住甘孜”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全面打造康北旅游集散中心,积极推进雅砻江4A级景区、“老甘孜”、朱德总司令和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景区扩建工程等重大旅游项目以及新区综合商业广场、康北商业中心、藏俗风情家园等重点项目开发。目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甘孜县重要的经济支撑。预计至2020年,甘孜县年可接待国内外游客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800万元。可以预见,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绿色旅游、文化旅游将成为甘孜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⑥
4 甘孜县绿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甘孜县在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绿色产业方面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其发展中存在资源约束等方面的问题,对该县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4.1 生态容量制约凸显
尽管甘孜县生态资源丰富,但其生态系统也极为脆弱。2008年制定的《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将其列入第6类生态脆弱区,即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至2016年底,县域内草场退化、沙化面积达12万亩。⑦较小的生态容量对该区域产业发展形成了诸多限制,也对绿色发展形成了挑战。以绿色旅游产业发展为例,大规模旅游可能会带来旅游垃圾、环境破坏等问题,对旅游资源的利用、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人次产生影响。
4.2 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甘孜县相对偏远和闭塞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当地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如甘孜踢踏、黑陶等未实现充分开发,未能在绿色旅游发展中贡献相应的力量,创造出相应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3 科技支撑严重不足,人才匮乏
由于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较艰苦,甘孜县人才引进困难。尽管通过“9+3”、对口支援等方式引进了一些人才,但仍然难以满足甘孜县绿色产业发展对技术、管理等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端人才需求。同时,甘孜县的地理位置也影响了甘孜县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导致其科技服务体系短缺,农产品种植、畜牧养殖、农牧产品精深加工等绿色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严重不足。
4.4 投资渠道不畅,资金匮乏
甘孜县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尤其是吸引社会投资数量严重不足,绿色产业发展受到资金制约。2016年甘孜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40万亿元,人均1.35万元,不足四川省人均3.55万元的一半⑧。一方面,受地理条件及自然环境的限制,甘孜县社会投资不足,不能满足绿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该县未能获得足够的生态补偿资金,制约了绿色产业发展。
4.5 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利益分配机制
生态补偿的利益分配机制缺失,造成该县生态保护的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对生态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能源配额的限制也造成弃水弃电现象时有发生,对甘孜县绿色能源开发造成了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甘孜县作为四川省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其生态资源富集,生态承载力低,必须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该县绿色能源开发、绿色旅游和绿色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但是,生态容量制约、科技支撑与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其绿色产业发展。
5 对策建议
甘孜县是四川藏区典型代表,其资源禀赋如光能、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在四川藏区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其绿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甘孜县绿色产业发展路径在四川藏区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根据对甘孜县绿色产业发展的调研与分析,本文对四川藏区绿色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5.1 统筹规划绿色产业
甘孜县应对四川藏区生态资源尤其是林草、湿地、风光能、水资源进行全面详实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绿色产业发展与扶贫规划。一是按照合理、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适度有序开发生态资源。通过统筹布局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既保护生态屏障区的生态功能,又发展经济。二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市场氛围,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藏区绿色产业发展。通过设立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积极投入,促进藏区绿色经济发展。三是对接精准扶贫,结合扶贫工作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实现绿色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多重效益。
5.2 大力推进藏区农业产业化
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延长农牧业产业链,增加农牧产品的附加值,推动藏区绿色农业发展。一是积极引进新模式,发展绿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试点推进藏区耕地、草场流转,尤其是抛荒地流转,推行“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产品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牧业。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培育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循序渐进地推行“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养殖模式,大力建设生态牧场,积极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三是加大教育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商品市场。利用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对农牧民进行教育引导,使其接受牦牛等家畜的商品化养殖;大力引进良种牦牛等良种家畜品种,逐步推广快速育肥等科学养殖方法,提高畜牧产品及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四是积极宣传生态养殖知识,引导牧民合理利用草场。结合草场沙化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草场鼠害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引导牧民根据草场承载力适度养殖,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5.3 充分利用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绿色旅游
充分发掘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绿色旅游。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简化旅游开发的审批流程,引导省内外资金开发藏区生态旅游资源。二是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对生态资源进行打造,结合甘孜踢踏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利用高原草场、地热温泉等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三是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对有机牦牛肉、青稞、酥油茶等特色产品进行开发,打造地域品牌,打造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四是建立藏区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引导风投、金融、保险等资本进入藏区绿色旅游产业,鼓励支持贫困农牧民发展牧家乐、牧场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绿色旅游项目。
5.4 着力推进藏区科技合作
一是整合现有“产学研”平台,充分发挥平台作用。对现有省市级产学研合作平台进行整合,通过大力宣传,让更多的企业、科研院所加入其中,充分发挥平台的媒介作用,使其成为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二是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培养绿色藏区发展急需的人才。借鉴“9+3”模式,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等形式,及时把握需求,培养藏区用得着、留得住的专业人才。三是结合扶贫工作,借鉴对口扶贫经验,建立专家和技术人才帮扶机制,柔性引进藏区绿色发展所需的人才。
5.5 以绿色能源补偿为重点,推进生态补偿
四川藏区绿色能源储量丰富,太阳能储量尤其丰富。藏区开发太阳能,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清洁能源,还可以改变草场小气候,加快退化草场的恢复,同时光伏发电企业还可以提供数量可观的草场占用补偿费用。太阳能开发补偿作为一种社会补偿方式,不仅可以丰富生态补偿形式,还可以减轻财政补偿的资金压力,拓宽贫困农牧民的收入渠道。借鉴太阳能开发补偿的经验,积极探索草原碳汇补偿、水电开发补偿、旅游资源开发补偿、退牧还草社会补偿、湿地保护区域补偿等生态补偿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双重目标。
5.6 持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一是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契机,积极利用海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绿色产业。利用海外资源,引进藏区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藏区绿色发展;积极利用海外市场资源,拓展绿色旅游、绿色产品市场,助力绿色旅游产业发展。二是持续加大开放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改革开放,试点推行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三是完善法律体系,完善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包括准入制度、负面清单、激励制度、信贷制度等制度体系。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作者在甘孜县统计局获得的调研数据。
② 数据来源:作者在甘孜县发改局获得的调研数据。
③ 数据来源:作者在甘孜县发改局获得的调研数据。
④ 数据来源:作者在甘孜县发改局获得的调研数据。
⑤ 数据来源:作者在甘孜县农业局获得的调研数据。
⑥ 数据来源:作者在甘孜县旅游局获得的调研数据。
⑦ 数据来源:作者在甘孜县农业局获得的调研数据。
⑧ 数据来源:作者在甘孜县统计局获得的调研数据。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7.
[2] 诸大建. 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0-47.
[3] 胡鞍钢,周绍杰. 绿色发展: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发展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1):14-20.
[4] 蒋南平, 向仁康.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若干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3(2):50-54.
[5] 盛正国. 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J].企业经济,2008(1):16-18.
[6] 刘小清. 绿色产业──迎着朝阳走来的新兴产业[J].商业研究,1999(9):112-114.
[7] 陈飞翔,石兴梅. 绿色产业的发展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上海经济研究,2000(6):33-38.
[8] 刘驰,陈祖海. 武陵山区绿色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5):144-147.
[9] 梅怡明,邓远建.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绿色农业发展路径优化探讨[J].山西农经,2016(7):141-142,144.
[10] 颜璐. “十三五”时期新疆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研究[J]. 山西农经,2016(12):21-22.
[11] 段清斌,吴长好,马新叶,等. 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河南省息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4):59-66.
[12] 冯方祥,陈宝瑞,朱伟峰,等. 呼伦贝尔绿色产业发展SWOT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2):74-80.
[13] 解振华. 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 中国环保产业,2003(11):4-7.
[14] 刘师嘉. 中国工业绿色转型的紧迫性及其对策研究[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2):94-96.
[15] 王建敏. 绿色工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法律层面的思考[J].软科学研究,2009(2): 38-39.
[16] 陈希勇,胡晓兰.绿色发展视角下四川县域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初探[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8,29(2):6-10,32.
[17] 杜永强,迟国泰. 基于指标甄别的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研管理,2015,36(9):119-127.
[18] 李琳,楚紫穗. 我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及动态比较[J].经济问题探索,2015(1):68-75.
[19] 朱春红,马涛. 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效果评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