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节目“互联网+综艺”的应用思维及突破探究
——以《奇葩说》为例
2018-02-21王欣
王 欣
近些年互联网以新兴媒体的身份不断探索自制节目的发展方式,仅仅在PC客户端播放的视频节目,包含了综艺节目、诸多网络自制剧及专题栏目等。相比之下,“互联网+综艺”的应用形式更能体现网络定制综艺节目比传统媒体综艺节目更具优势。
1 电视综艺节目应用思维的局限性
1.1 立意题材局限,对受众关注的两极化
我国电视综艺节目,长期以来以“台上演员+台下观众”为表现形式,观众只能充当看客被动地接受明星及主持人的表演。近些年很多电视综艺节目加大了对观众的关注率,比如,《中国新相亲》采用现场“小红娘”“按钮参与投票”、《星光大道》现场邀请观众上台参与表演等。此类形式的出现恰当的满足了观众参与节目的渴望,也激起了受众的参与意识。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节目利益及内涵降低。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如果缺乏正确指导思想作为引导,无法以舆论发言人的角色定位来提升节目立意,并给大众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一味地迎合受众就很容易使观众出现思考能力退化和内心麻木等问题,如一些选秀类节目对全民狂欢的鼓励。“限唱令”的出现正是电视综艺节目此类思维局限性的突破口,所谓不破不立,在“限唱令”后出现的各类新型电视综艺节目,如《奔跑吧兄弟》《偶像练习生》《机器人争霸》《王牌对王牌》等,是电视综艺节目题材和立意等的创新尝试,以上节目的出现和发展,为电视综艺节目带来了新鲜血液。
1.2 节目抄袭频繁,缺乏品牌创新
目前的一些电视综艺节目存在复制其他电视综艺节目内容、表现形式等的情况,比如收视率较高的《快乐大本营》取材于香港十年前的《综艺60分钟》,再比如亲子类综艺节目《爸爸回来了》火爆热播后,其他卫视跟风推出的《妈妈回来了》、《二胎时代》等。一档节综艺目制作成功,其他节目直接跟风的情况在我国电视综艺类节目中屡见不鲜,比如相亲类节目《中国式相亲》和《中国新相亲》,选秀类节目《超级女声》《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等,此种情况在游戏类节目及谈话类节目中同样大量存在。不知名的节目抄袭知名节目的创意,国内的抄袭国外的节目方式,此种趋势如果蔓延势必影响到电视综艺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及部分电视综艺节目的存在价值。
2 “互联网+综艺”模式下《奇葩说》的成功之道
爱奇艺2014年11月29日上线的《奇葩说》,以“请在90后陪同下观看”为节目定位,以“奇葩”作为节目特征,将节目界定为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网络自制节目。相比较电视综艺节目,《奇葩说》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2.1 明确的受众定位,确定互联网血统
年轻人是《奇葩说》的用户对象定位,节目将90后和95后锁定为节目内容用户对象,00后和85后为服务兼顾对象,节目的色彩应用和服装配饰应用、剪辑风格、嘉宾选取、话题设置等均按照以上用户的喜好来设计,因此节目才能集合了诸多符合“90后”喜好的娱乐化和个性化要素,吸引了大批量粘度较高的观众。在互联网血统方面,虽然整个节目由电视团队制作,节目导师同样也是“电视红人”,然这并不影响节目的互联网血统,《奇葩说》在母公司大数据的支撑下,迅速了解年轻人时下的喜好兴趣、热门话题和上网习惯等,受众数据与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相比,其互联网属性更为明显。
2.2 以大数据为依托,演绎方式多样化
《奇葩说》在播出渠道方面覆盖到手机、PC、iPad等多个渠道,在节目播出时受众可以通过投票、弹幕、留言等方式及时参与节目互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爱好。在营销环节中,《奇葩说》的前两期流量并没有直线走高,从第三期开始流量才开始标高的,出现转折的原因在于营销团队在推广的过程中,以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为参考,及时调查、宣传、调整宣传渠道,在整体市场营销的宣传过程中,每一次推广都少不了数据监控,因此宣传和推广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宣传覆盖渠道更加多样化。
2.3 掌握诉求,锁定受众,确定内容大于形式
《奇葩说》关注的是“破格”而不是“出格”,此定位与当下部分民众的诉求正相关,《奇葩说》以“互联网+综艺”形式为定位,重点捕捉并锁定符合自身节目诉求的民众,此种设定模式恰恰破解了电视综艺节目在价值观引导、节目定位、受众人群锁定方面的尴尬局面。
《奇葩说》以“寻找最会说话的人”为节目诉求,但在选手筛选时,并非重视选手的话题性,行为和语言表现等的“奇葩性”,而是以无懈可击的辩论逻辑、说话的高超技巧、态度等作为衡量标准,凭借“说话为王”的理念,进行节目的推动,当理念与节目内容相悖时,以初心作为节目内容调整的基础。比如在第一季12进8的比赛中,刘思达向包江浩表白,虽然话题引爆网络,但观众探讨的重点是二人私生活而不是节目,导演组及时“刹车”,在此后录制剪辑时,尽可能避免此类有可能引发内容重点偏移的问题,确保观众始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选手的表达和观点上。
3 “互联网+综艺”模式下《奇葩说》对电视综艺节目演绎的启示
3.1 立足自身属性,保障定位个性创意化
对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奇葩说》糅合多种节目形式,并确定自身节目定位、受众人群定位、价值定位和舆论引导定位等,体现出综艺节目的创意性,尤其是其可综艺、可真人秀、可竞赛和可话题展示的节目定位,更利于电视综艺节目调整节目内容、表现形式、定位。在现代社会中,大众的喜好、价值观、兴趣呈现多样化的发展特征,而《奇葩说》的成功之道恰恰明确了大众此种需求动向,并“不贪大众”,锁定“小众”,确保了“网生”节目内容和表现形式等的新鲜特质。当然,与电视综艺节目存在差异的是,网络综艺节目的开放性和自由度更高、场域更为广阔、所受的限制更少,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借鉴《奇葩说》的节目定位、价值观取向、受众人群定位时,还需要考虑自身的节目属性及身为电视媒体所需承担的责任等。
3.2 自知为基,兼顾“融”“合”
《奇葩说》作为以说话为主的真人秀/综艺节目,以“话题”为节目灵魂时,承担了节目的可见性和趣味性,节目在扩大包容度和自由度的前提下,着手形式创新。事实上,《奇葩说》使用的制作方式仍然是传统电视节目形式,比如现场有观众参与、节目以演播室空间为阵地、模块简单时长确定,但是其之所以形成了与大众辩论会明显的差异特性,正是因为其有“自知之明”,即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市场定位和需求、目标受众需求的多样性和动态化发展趋势。此点可作为电视综艺类节目借鉴的对象,比如,考虑如何在明确自身优劣势的前提下,锁定核心受众,密切关注核心受众需求变化,进行节目内容、表现形式的多元融合,即以“合”为主,重视吸纳其他媒体、节目的创意及经验,重点突出“融”。
[1]杨聂慧.大众文化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奇葩说》探析[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7.
[2]张瑾.《奇葩说》对我国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启示[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3]田芸泽.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成功之道分析[J].东南传播,2015(7):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