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者应具备怎样的提问技巧

2018-02-2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9期
关键词:被访者技巧

成 斌

提问是记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提问方式与技巧运用恰当,不仅能让新闻采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新闻媒体提升自身竞争力与影响力。

1 新闻采访的作用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其作用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公众传播的新闻事实。新闻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采访是采访者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是采访者运用自己的新闻观点、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通过亲自观察、倾听,经过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断的过程。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即能在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敏锐地发现新闻,在稍纵即逝的机遇中迅速捕捉新闻,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巧妙挖掘新闻。除突发事件的采访外,新闻记者在平时还从事主动的、有目的的采访。这种采访事先有明确的报道思想、充分的资料准备、周密的采访计划[1]。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记者采用的是直面采访的方式进行,即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然而,受被采访者年龄、性别、职业、性格、心理、沟通能力甚至采访场合等多种因素影响,记者在采访时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并注重正确使用提问技巧。

2 记者提问的几类常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伴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问世并迅速壮大,媒体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无论新闻体制改革如何纵深推进,中国新闻事业迈向世界的步子有多大,采访作为新闻媒体立身之基始终还在,但与发展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公众对信息需求日益旺盛不适应的是,媒体在采访提问与技巧这种局部领域的改善亟待加强。

2.1 采访提问大而不当

提问空洞模糊是记者采访时最常见的一种现象。笔者长期从事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兼通联工作,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条新闻稿中的同期声,因为记者提问含糊不清,导致被访者回答模棱两可,最终无奈“砍掉”。一些记者喜欢开口就问被访者感想如何,比如,“当选党代表您是怎么想的?”“您对政府出台的这项新政有什么看法”等,这种大而空的提问往往导致被访者一时语塞,实难说出记者想要的“金句”,甚至闹出笑话。

2018年3月14日,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出现罕见的一幕:一位身穿红衣的女记者的提问过于冗长,招致旁边一脸不屑的蓝衣女记者翻了个白眼,整个过程被电视一秒不落直播了出去。当天,有关“翻白眼”的各种话题刷爆了网络。

提问遭白眼该怪谁?这里暂且不探讨蓝衣女记者白眼冷对同行是否有违职业精神与道德品行。

笔者注意到,红衣女记者提问总共用时44秒,然而,针对转变国资监管职能、国企海外资产监管这两个问题,她却用了三十多秒进行铺垫。有媒体圈内人士指出,在重要会议的提问环节,一些记者看似提问,实际上说了许多与提问无关的话,在一大段铺垫后,最后只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

2.2 采访提问漫无边际

从细致具体问题入手是实施新闻采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现实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类“四处张网难见鱼”的提问方式,有的记者不清楚自己的采访方向在哪里,导致与被访者之间的谈论成了“答非所问”。

2017年9月,某市举办了一次国际航展,欧洲某国一支民间特技飞行表演队应邀表演助兴。在首场飞行表演结束后,记者向刚走下飞机的某机师提问:“特技飞行最难的地方是什么?”这位机师在愣了几秒后,从飞机的制造、日常维护、再到技能培训、动作设计开始大篇幅讲述起来。当记者最后整理出录音之后发现,机师说的内容实在太多,很难选取有效的同期声,只能勉强挑选其中一两句草草交差。又如,某次记者采访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企业负责人面对摄像机竟然侃了四十多分钟,犹如作了一次大会经验交流发言。至于哪一项工作是企业节能降耗最突出的亮点,记者被自己的提问搞得是一头雾水。

2.3 采访提问突兀不当

提问突兀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说外行话。省内某市拥有多家国字号装备制造业,某次一位记者受指派去其中一家企业报道,问:“这么大的转轮是怎么运到三峡电站的?”稍微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数百吨重的水轮机转轮必须先通过大件公路运往乐山,然后经水路运抵三峡电站。如此提问不仅让被采访者嘀笑皆非,也暴露出记者对这类题材的生疏以及事前功课的缺失。

提问不当也屡见不鲜。某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面对痛得不停呻吟的伤者,记者竟发出了“你哪里痛?”这样的提问。在汶川特大地震“黄金72小时”期间,也曾出现过记者为了抢新闻而在现场缠访救援人员的情况。

3 记者采访提问的技巧

“访问不难,发文实难”,这是我国新闻届前辈周孝庵在《访问》一书中的名言,这足以体现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前面所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记者采访提问的技巧。

3.1 提问应当主题清晰

关于这一点,记者不妨借助思维导图来实现。事前可以围绕事件主题进行问题设计,首先确立采访大纲;在采访过程中,从大纲中分离出一些关联度紧密的问题,由此帮助记者实现有效引导,迂回深入,确保采访始终不偏离主题,牢牢掌握采访节奏,进而丰富采访内容,获取更多信息。

3.2 提问应当有的放矢

之所以出现被访者开口“刹不住车”或“空对空”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记者提问过于宽泛有很大关系。

要做到提问有的放矢并不难,关键在于提问一定要具体,让被访者能“一把接住”问题,准确理解提问者的意图,不至于浮想联翩,避免出现“不叫问题的问题”。

提问具体,强调的是记者事先就要对采访的事件或者人物进行足够工作量的了解,当然,这还依赖于记者日常的知识积累与临场运用。一旦出现记者提问空洞的情况,那么被访者必然会下意识关闭交流的大门,拒绝与记者的对话,最终采访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3.3 提问应当做到直抵人心

直抵人心并非一味的单刀直入。面对交流沟通能力较弱的被访者,记者的提问需要更接近、打动其内心世界,这是一个不可省略的步骤,只有找到对方的话题兴奋点、关注点,或者让对方逐步解除戒备心理,思路和口语表达被调动起来时,提问效果才会逐渐显现,不至于出现被访者“问一句答一句”或漫无天际乱侃,记者被动接招的局面。

3.4 提问必须平等对人

尊重是任何交流的基础,对采访提问而言更是关键所在。成熟的新闻采访方式是面对被访者时记者的视角应是平视的,不必刻意仰视也不能居高临下。提问时,记者应时刻提醒自己尊重对方,决不可触碰被访者的尊严,注意保护对方的隐私权,不要提出有违被访者风俗习惯或者令其难堪的问题;那种“咄咄逼人”、审问式的提问方式也不是每次都能奏效;在进行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记者更不能以冷漠无知的提问等不规范操作,对受害者当事人或其亲属造成“二次伤害”。在这里,提问关系到新闻责任的问题。

3.5 多渠道提高提问水平

“采访是一种应世最高的艺术,也是新闻学最微妙而又最困难的技术。说起来并没有什么一定的格式,只可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一文中,著名记者柯天曾作出这样的论述。

提高采访提问水平和技巧,记者可以采取多看、多练等方式,在借鉴同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作为“杂家”,记者应勤于学习和思考,静心汲取养分,加快更新知识结构,积攒说话提问的“本钱”;作为“社会人”,记者应发挥专业优势,多与社会方方面面接触,开阔视野提升感知能力,剔除盲目、傲慢、无知、唐突等积弊。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广大新闻工作者肩负着新的责任、新的使命。提升新闻舆论工作水平,重在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锤一锤钉钉子”的精神,从提问方式与技巧等细微之处做起,扎牢底盘,聚沙成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

[1]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被访者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网上点外卖的7个技巧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4个技巧快速消除头上的飞发
提问的技巧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