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2018-02-21邓建华辛红丽
邓建华 辛红丽
自古以来,农桑关乎国运。“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山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政治上而言,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在基层的延伸,也是新时代推进山南“三农”工作的有效途径;从经济上而言,是促进山南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具体实践;从文化上而言,是传承和弘扬山南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保障。当前山南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初见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山南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切实解决山南乡村共享性不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路径选择,也是贯彻落实区党委的决策部署,大力践行“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重大举措,这已成为摆在山南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然而,山南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仍面临农业供给侧改革任务繁重、农村生产要素短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足、农村环境问题严重等诸多问题。
1.农业供给侧改革任务繁重
一是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山南市畜牧业在农业中占的比重较大,而农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农畜产品工业化和产业化经营滞后;农牧业科技应用水平、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较低。据调查,山南市农牧业科技贡献率只有30%左右,资源综合利用率不到50%。
二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是弱质产业,大部分属于种养项目,产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加之山南市目前项目进入门槛低、信息不完全,极易出现在某些方面供过于求的问题。农业产业供加销脱节、产业链短、关联度低。形象地说,山南市农业长期是“青稞带壳卖、水果带皮卖、畜禽带毛卖”,农产品加工业不强、附加值不高,缺乏领军型、旗舰型企业,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深入。比如,一些休闲农业企业特色不明显、经营项目单一,吸引力不强;农业园区建设标准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示范带动能力较弱,等等。
三是农业品牌建设不强。目前,全市区域品牌太少,还有一些地方缺乏特色产业,或者是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形成品牌,主要原因是对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利用、整合开发不够。比如,山南市的一些地理标志产品,如扎囊氆氇、乃东泽帖尔、隆子黑青稞(糌粑)、加查核桃、洛扎粉丝等,产品有特色、品质好,但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挖掘的空间还很大。
2.农村生产要素短缺
一是农村人才严重不足。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要素。无论是产业发展、脱贫攻坚,还是文化建设、社会治理,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部分农牧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留在家中的多为妇女、老人、儿童,内地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在山南市农牧区不断加剧,“谁来种地”“谁来放牧”“谁来建新村”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农村土地管理欠规范。耕地田块的细碎化和耕地权属的分散化,不利于规模经营;一户多宅,建新不拆旧,圈地建住宅,乱占多占宅基地,呈现农村建房无序、失控现象;农村分散居住,造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效率不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难以入市,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益事业、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用地难以操作与保障。
三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截至2017年底,山南市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48.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5亿元,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295元,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比如,2017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56元。
3.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足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能力不强,农田灌溉用水保障率不高,全市水利设施总蓄水量偏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情况较为普遍,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和干支渠“肠梗阻”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灌溉技术水平落后。据调查,山南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达到0.508,低于0.542的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要发展,公共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要件。山南市公共服务设施、水电路投入资金不足,医院、学校、养老院等人们生活必须服务设施数量不够,大多农村社区综合性服务设施缺乏相关配套,基本公共服务未能实现全覆盖,社区整体服务功能弱,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衔接互动性不强。
三是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足。乡村文化基础保障性差,支持力度不够。据调查,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数量不足;部分地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还是空白,财政投入增长与乡村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少差距;文化服务效能不高。同时,适合乡村的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少、质量不高的问题比较普遍,一些乡村公共文体设施闲置,根植乡村、服务乡村的文艺精品和复合型的文化能人尚未充分发挥。
4.农村环境问题严重
一是耕地质量降低。与上世纪80年代土壤普查比较,山南市耕地质量下降,农耕地土壤的整体养分等级普遍表现为中等水平,其中中等偏上占23.01%、中等水平占47.08%、中等偏下占21.96%。同时,山南市农耕地土壤pH值接近7,整体偏中性,有机质、全氮含量适宜;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较低。但耕地土壤pH平均值、农田耕作层平均厚度、耕地基础地力逐年下降。由于轻视有机肥的使用,长期过量地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
二是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难以保证。据调查,全市农药、化肥、除草剂和地膜使用强度高,使耕地和地下水直接受到了大面积污染。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工业废渣处理不当、地膜难以降解不仅直接污染耕地,影响农产品质量,而且对农村耕地长久持续利用,农民增产增收都造成重大影响。
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主要是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问题突出,农村厕所、畜禽粪污随处排放,农作物秸秆任意燃烧、农业薄膜随意丢弃,造成环境污染甚至传染性疾病蔓延,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二、统筹推进“五大振兴”,谱写好乡村振兴山南新篇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协调推进。笔者认为,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的总要求,建议以“五大振兴”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山南市落地生根。
1.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首要目标,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一是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根据山南市自然禀赋,重点在“三品一标”产品中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特”。山南市应着力围绕青稞、小麦、油菜、蚕豆、豌豆、玉米、荞麦等基础性产业和山羊、绵羊、黄牛、牦牛等主导产业,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集成配套。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信息化”思路,规范农村土地管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
二是促进产业融合。积极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主产区、农业产业园区集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家庭农庄、乡村旅游、特色观光等新型业态,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高附加值。积极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浪卡子甜奶渣、洛扎粉丝等一批特色产品,积极争创国家地理商标,通过援藏渠道,争取把本土特色农产品推向区内外市场,力争到2020年边境地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30%以上,特色农畜产品种类达到10个以上,发展龙头企业4家以上,农业智慧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三是加大财政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以县为平台,统筹整合财政、发改、农牧、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以及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级合理安排涉农资金,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协调推进,全力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高优质原料基地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提升“山南”字号农业品牌影响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兴旺。近年来,山南市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等模式推广过程中,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农村发展金融供血不足情况。当前,山南市大多数县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靠政府拿钱是不切实际的,也是做不到持续进展的。为此,我们要转变观念,通过整合涉农资金,组建投资基金,实施“拨改投”,用活财政的钱,撬动金融资本,吸纳社会资本,统筹工商资本下乡,汇集民间资本,多元筹集资金,共同投入乡村振兴事业。同时,加大金融信贷向农村投放的比重,确保山南市农村金融满足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70%,从而取得金融助力可持续“造血式”扶贫的良好成效。
四是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解决好农牧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农村,最大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为此,要切实规范农村土地管理,采取股份合作经营的方式,推动承包地、林地、荒地、水面规模化流转;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推动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置换增值;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入市。同时,要着力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让农村生产要素与城市生产要素通过市场自由流动,保持群众持续增收好势头。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吸引更多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狠抓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引导农村年青一代创业,提高工资性收入。积极打造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坚持错位互补,着力补齐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切实增强农牧区群众收入,确保共享发展成果。
2.以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着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一是转变传统用人观念。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然而,山南市传统就业观念尚未发生根本性转本,很多人依然热衷于“铁饭碗”,考公务员、进机关。乡村振兴,人才为要。实践证明,一个能人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当前山南市“三农”工作队伍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素质偏低、本领恐慌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我们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既要重视本土化人才培养与有效利用,也要多渠道吸引各路人才“上山下乡”。同时,加快培育山南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牧区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二是鼓励和支持各类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据调查,全国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人,其中涉农创业占到60%以上。今年一季度,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2%,增速比去年同期高4.4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22.2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高14.2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村创新创业的热潮正在形成。为此,山南市应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研究出台鼓励市民下乡村民进城优惠政策,包括鼓励市民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发展农家乐,优先给予创业融资支持、开展休闲养老、开办民间博物馆等。
三是创新乡村人才的培育、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和第一资源,要发挥好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从农业发展趋势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必将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某种程度上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现代农业的未来。为此,要拓宽来源渠道,加强配备管理、教育培训和关心爱护,建设好“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健全培训和扶持机制,努力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四是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需打造规范、有序、持续的良好环境,大力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充实、壮大让他们真正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产业链上的“企业家”,着力强化和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利益共享模式,真正发挥他们的精神激励、智慧支持、道德滋养、产业引领和抗风险能力。
3.以破旧俗树新风为主要抓手,着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是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当前,山南市一些地方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瘠,很多家庭找不到一本书、看不到一张报,娱乐活动不是聚众喝酒,就是“巴拉秀”。我们要开展积极向上、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在这方面,有不少地方是做得很不错的。比如,泽当城区香曲东西两路群众积极创建“公共设施好、市容市貌好、交通秩序好、文明礼貌好、诚信服务好”的五好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街道文明程度、群众生活品质,从而实现以街道文明促时代进步,努力推动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良好风气。
二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中华文明根植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我们要发掘和保护农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好乡村文脉。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山南市一些地方在乡村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保护不到位,很多古文化遗迹正在消失。我们要下大力气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文物古迹、民族村寨、农业遗迹的保护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真正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三是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形成乡风文明新气象。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这些现象在山南市农牧区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农村一些地方,打牌、喝酒之风盛行,屡禁不绝。比如,笔者在下乡调研时,经常发现有些地方宗教消极影响仍然存在,因果报应、来世轮回和出世等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削弱了人们依靠现实力量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斗争意志;一些地方宗族势力干扰基层行政工作,一些人传播邪教、非法组织宗教活动,甚至个别人偷偷搞分裂破坏活动、企图分裂祖国。对这些陈规陋习和违法行为,一定要坚决遏制,决不能放任不管。
四是发挥文化产业的引领辐射作用,打造乡村文化品牌。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生态农业”等基本要素,依托山南市丰富的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机组合,发挥文化产业引领辐射作用,促进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统一,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促进文化与农牧产前、产中、产后蔓延与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比如,扶持隆子县开发竹器编织、木碗加工、珞巴服饰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指导错那县打造“石锅”、“卡达藏刀”等特色品牌,帮助洛扎县大力发展藏南圣品、洛珠等特色品牌,让浪卡子县“藏被”、“扎玉服饰”等特色品牌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依托山南市众多传统村落、大量乡村文保单位等丰厚资源,发展集田园观光、文化体验、党性教育、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特色小镇”。
4.以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着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
一是整治提升村容村貌。主要是提升村庄公共环境,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加强乡村建筑风貌引导,防止千村一面;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建设绿色生态村庄。
二是全面推进农牧区生活垃圾治理。主要是以治理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产业污染为重点,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同时,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构建乡村保洁长效机制。
三是梯次推进农牧区生活污水治理。主要是加强农牧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集中开展村庄水体清理,协调推进垃圾处置和污水处理,倡导节约用水。目前山南市应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行“户清理、村收集、乡集中、县处置”的垃圾处理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牧区生活污水处理专项整治行动;统筹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湖水环境综合整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进一步推广区内外好的经验做法。
四是加强农业生态环保治理。严格落实“一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两减(把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逐步降下来)、三基本(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回收利用,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认真解决好农业生态环保问题。我们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要求,结合山南市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努力把山南市农牧区建设成为山清水秀、生态宜居、富饶幸福的美丽乡村。
5.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引领,着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一是书记能干,班子坚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要靠好的带头人,要靠好的基层党组织。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地方发展得好,往往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和带头人。只有健全、建强村级组织体系,用强有力的组织振兴,才能为产业、生态、人才、文化振兴打下基础;只有通过组织振兴,才能实现有效治理,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提供保障。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永不走的工作队,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带领起来,把农牧户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市场相对接。
二是加强乡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格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健全完善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组织网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村集体经济发达是乡村组织振兴的一个重要体现。山南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总体较弱,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把山南市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不仅要有钱办事,还要有人管事,不仅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的作用,而且要进一步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等各类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治理有效,文明有序。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自治、法治、德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山南市各个地方都有一批自治、法治、德治的典型,或各有侧重,或有机结合,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通过有效治理实现了安定有序、乡风文明、团结和谐。乡村组织振兴是篇大文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工作,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3]然而,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一场攻坚战 是一场持久战;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对改革最好的纪念就是更加有力地推进农村改革。因此,我们要认坚持问题导向,把症结找准;坚持深入唯实,把工作做细;坚持研以致用,把措施搞实,加快农村改革扩面、提速、集成,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大力推进山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