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框架研究
2018-02-20许子灿
许子灿
【摘 要】 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随着经济的下滑而日益严格,因而风险偏好管理受到了银行业的高度重视。随着《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银行业所面临的监管环境更加严峻,盈利空间也进一步变窄。这使得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态度从被动防范向主动经营转变。因此,构建良好的风险偏好管理框架对于银行的稳健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风险偏好管理 整体发展战略 稳健持续经营
一、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内涵及设定
风险偏好作为大型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一种风险控制手段,不同机构对其定义不尽相同。国际标准化组织将风险偏好定义为“一个企业愿意接受的风险大小及类型”;国际金融协会认为“为实现该公司的经营目标其愿意同时有能力承担什么类型的风险及接受风险的程度叫做风险偏好”;而高级监管者集团则认为风险偏好是“一个公司在考虑项目目标、股东相关利益、极端条件以及事件,并反映其对收入、资金供给和流动性的潜在影响后,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式表达出其愿意承担的风险水平及类型”。
针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是指以持续经营为目标,商业银行所能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愿意承担的风险类型、风险大小,以确保可以达到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
常用的风险偏好指标可以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根据类别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收益类、风险类、资本类等,具体指标有不良贷款率、股权收益率、资本充足率、杠杆率、风险调整收益率等。
二、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管理的必要性
1、风险偏好是银行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实施风险管理战略的重要工具,而风险管理战略是银行整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银行在进行各种业务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对其所承担的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因而风险偏好对商业银行整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银行的发展战略由战略目标、风险偏好、当下市场环境三因素决定。银行的战略目标体现在股东收益最大化。风险偏好的设定主要是给银行经营管理层提供一个收益与风险之间相平衡的指标要求,从而使其层能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方向避免承担非预期损失,进而能够实现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的协调发展。
2、风险偏好是银行稳健持续经营的重要条件
银行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风险偏好为银行各个业务单元提供了发展的总体原则。在明确的风险偏好原则下,管理层可以对针对各类业务风险敞口进行主动安排。若银行风险偏好模糊,管理层容易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之间出现差错,偏离战略发展方向。可见,银行的稳健持续发展离不开风险偏好的指引。
从银行治理角度来看,风险偏好是传达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意志的重要载体。银行经营行为的风险性与收益性需要充分考虑到股东的风险承受能力及资本回报要求。管理层会以股东的风险偏好水平作为制定业务发展战略的基础。因此,风险偏好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和进行风险管理的起点。商业银行积极实施风险偏好管理政策,是满足商业银行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重要过程。
从银行的发展战略来看,风险偏好的设定是银行最重要的战略管理行为。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设定并不仅是其风险管理活动的内容,更会影响其总体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的设定会给银行管理层提供风险限额的必要参数,可以从宏观层面约束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管控的良性互动。同时,不同的风险偏好水平体现着银行不同的战略路径选择。如果风险偏好的设定不合理,银行业务发展就会受限或者偏离科学的战略目标。可见风险偏好政策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能否实现稳健持续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框架的建议
银行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需要银行各个层面人员的参与,特别是银行的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风险管理人员。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需要满足董事会的风险偏好水平,由高层管理人员有效推动和风险管理人员积极实施。
对董事会而言,他们需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积极了解各类业务与风险的关系,与银行管理层以及风险管理专家沟通交流,明确表达出一个清晰的风险偏好陈述。董事会应确保风险偏好机制的动态性与循环性。同时,董事会成员应进行压力测试,除此,应不断提高自身对低频高危情景的反应和应对能力。
对高级管理层而言,他们应主动引导银行内部进行有关风险偏好的讨论,在推动风险偏好框架实施过程中发挥领导者作用。管理者应针对各个业务自身特点制定业务发展战略,使风险偏好管理框架可以充分考慮并恰当反映银行的经营战略。高管层应理解和接受风险偏好管理框架下各种活动以及其子活动的应用发展,以确保银行各项业务经营行为不超越风险偏好的约束范围。
对风险管理人员而言,他们需要参与到风险偏好管理框架发展的各个方面。银行构建风险偏好管理框架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风险管理部门不仅需要为不断发展的风险偏好陈述和风险偏好指标提供清晰的概念和支持,还需要提供恰当的基础设施和控制手段,以支持风险偏好框架的持续维护。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做好董事会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及时有效沟通,并应不断对内部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行定期培训,确保所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与提高其风险意识。
总体而言,在风险偏好管理框架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董事会应在一个较高层面上起到主导作用,高级管理层及业务负责人应在各个具体的业务单元贯彻执行风险偏好管理框架,而风险管理人员则应对于风险偏好管理框架的有效实施起到重要的支持和桥梁作用,保证风险管理报告的及时有效,并保证风险管理政策的有效制定,进而确保高层的风险偏好能够顺畅分解到各个具体的业务单元。在银行各层级管理者的普遍支持下,在整个银行范围内切实推行风险偏好管理框架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守川,任宇宁,邓庭.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设置与传导——基于巴塞尔协议视角的研究[J]. 国际金融研究,2012.
[2] 张旭艳. 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