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Bb—12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
2018-02-20眭颖
眭颖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Bb-12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 方法 将280例确诊为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用口服双歧杆菌Bb-12,疗程均为1周。比较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有无变化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腹胀、呕吐消失、出生体重恢复、体重增长、实现全胃肠喂养各方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 针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与实施基础疗法相比,采用双歧杆菌Bb-12疗法进行治疗,未发现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更为明显,临床指标改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值得推广。
[关键词] 双歧杆菌;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肠道菌群
[中图分类号] R72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31-0043-04
Therapeutic effect of bifidobacterium Bb-12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SUI Yi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Huzhou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Hospital of Zhejiang,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bifidobacterium Bb-12 in the treatment of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Methods A total of 280 neonates who were diagnosed with feeding intoleranc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basic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further orally given bifidobacterium Bb-12 daily based on the basic treatment.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one week. Whether there were changes in feeding intoler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uration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vomiting disappearance, birth weight recovery, weight gain, and total gastrointestinal feeding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re were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 in both groups of children patients. Conclusion In response to neonatal feeding intolerance, no adverse reaction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bifidobacterium Bb-12 therapy compared with basic therap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indicators can be greatly shortened. This method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Bifidobacterium; Newborns; Feeding intolerance; Intestinal flora
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是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病率的一类问题,其指的是患儿处于新生儿阶段,因为受到缺氧、感染等影响而伴随紊乱的胃肠功能,致使患儿胃肠动力伴随障碍,存在喂养困难问题[1],此类现象多见于早产患儿中[2]。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胃肠发育尚未成熟,加之胃肠动力、消化吸收功能远不及足月儿,故极易发生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FI不仅限制了患儿经口喂养的能量供给,且导致早产儿出现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早产儿胎龄愈小,消化系统发育愈不成熟,吸吮力愈差,由于贲门扩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消化力弱,易发生溢乳、呛咳、呕吐、腹胀、腹泻,出现喂养不耐受,甚至并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3],多方面因素均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及生存质量。因而,应重视其伴随的喂养不耐受情况,分析其致发因素并且在第一时间采取干预措施,从而使其体质得以增强,进而更为健康的成长。最近几年,喂养不耐受已成为围产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2年我院尝试将双歧杆菌Bb-12治疗法应用于此病治疗中,疗效確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诊治的280例喂养不耐受新生儿进行研究,并依据选择的疗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实施基础疗法的喂养不耐受新生儿140例为对照组,实施双歧杆菌Bb-12疗法的喂养不耐受新生儿1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喂养不耐受患儿70例,女喂养不耐受患儿70例,最长孕周38周,最短孕周34周,平均(35.10±2.21)周;最大日龄9 d,最小日龄为1 d,平均(4.20±0.77)d;患儿出生最大体重4 kg,出生最小体重2.4 kg,平均(3.3±0.4)kg;107例采取自然分娩, 33例采取剖宫产。
观察组中,男喂养不耐受患儿71例,女喂养不耐受患儿69例,最长孕周38周,最短孕周33周,平均(34.70±1.77)周;最大日龄9 d,最小日龄0.5 d,平均值(4.10±0.64)d;患儿出生最大体重4.1 kg,出生最小体重2.3 kg,平均值(3.4±0.5)kg;105例自然分娩,35例采取剖宫产。
两组患儿在性别、胎周、日龄、体重、生产模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喂养不耐受新生儿诊断标准
(1)进行肠道喂养之后,患儿伴随有高于3 d的频发呕吐;(2)患儿吃奶量连续3 d以上不增或者存在减少现象;(3)患儿伴随胃胀或胃潴留现象(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或胃残留量>2 mL/kg),如果患儿伴随上述症状中的1条或者1条以上则说明患儿喂养不耐受,严重者伴随咖啡状的内容物抑或大便伴随隐血阳性等症状[4]。
1.3排除标准
(1)伴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遗传代谢疾病、NEC等疾病的病例;(2)在收集标本过程中的死亡病例及放弃治疗者;(3)大便常规有隐血、白细胞(+),满足以上1项即排除。
1.4方法
对照组进行基础疗法,对患儿进行常规保温,将患儿置于倾斜度为30°的操作台上,让其处于仰卧位,结合其日龄通过鼻饲方式喂养母乳抑或配方奶粉,在每次喂奶之前,将患儿胃内残留的奶量进行回抽,对患儿的胃潴留情况进行及时测定。观察组基于对照组疗法,给予患儿奶后服用双歧杆菌Bb-12(科汗森调味剂,8 mL/瓶),每天服用3滴,含有5亿CFU双歧杆菌Bb-12。疗程为1周。
1.5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变化,其中包括腹胀症状消失时间、呕吐症状消失时间、体重恢复时间、体重增长时间及实现全肠喂养时间。
疗效评价标准:有效:患兒呕吐、肚胀抑或胃潴留的现象大大改善;无效:患儿呕吐、肚胀抑或胃潴留的现象变化不明显。有效率=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对照组107例喂养不耐受患儿有效,33例喂养不耐受患儿无效;观察组118例喂养不耐受患儿有效,22例喂养不耐受患儿无效;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4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4.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15,P=0.0023)。
2.2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临床指标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2例患儿出现腹泻,剂量减半后好转。
3 讨论
喂养不耐受问题在新生儿中常见率较高,也称之为喂养困难[5],新生儿对喂养的耐受性取决于胃肠动力、酶的消化、细菌定植、激素反应和消化系统免疫力的成熟度等[6]。早产儿的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黏膜屏障功能未发育健全,并且胃肠动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中,早产儿明显高于正常足月新生儿。呕吐、腹胀、胃部残留奶量过多等这些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儿对热卡的吸收及营养摄入不足。从而进一步导致患儿体重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升高,生长发育相对落后以及存活率大幅度降低等情况[7]。以往使用红霉素和西沙比利等药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会出现药物副作用,且疗效不理想,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安全有效的药物来改善喂养不耐受,尽快达到全胃肠喂养成为早产儿住院期间的主要问题。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寄居着大量正常菌群,构成肠道的微生态体系,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在宿主的营养、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机体内环境的失衡[8]。给予一定数量的益生菌,能维护胃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抑制肠道菌群移位,产生抑菌物质,调节宿主免疫功能,能有效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NEC发病率[9-10]。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口服益生菌对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有一定效果。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肠道菌群以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有益菌占据优势,从而使致病菌和非致病菌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保持肠道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其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对胃肠健康起着重大作用双歧杆菌Bb-12属于动物双歧杆菌属的第12 株双歧杆菌。1983年,Bb-12被收集在Chr Hansen A/S的细胞培养库中,刚分离出来时被认为属于两歧双歧杆菌。现代分子分类技术将Bb-12重新归类为动物双歧杆菌,随后又将其列为新品种乳双歧杆菌,之后的研究发现乳双歧杆菌不满足一类物种的标准,因此又重新将其作为一个亚种纳入了动物双歧杆菌,源自科汉森收集的乳品发酵剂,被美国FDA认为“GRAS”,于2005年获得中国卫生部新资源证书,2011年11月中国卫生部正式批准用于婴幼儿食品。虽然多年来Bb-12名称有所变化,但其菌株本身从未改变,是一种过氧化氢酶阴性的杆状细菌。在临床上从早产儿到老年人群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就婴幼儿而言,在2岁前,其肠道菌群均没有稳定下来,只有离乳后菌群才会慢慢平衡,并且,如果饮食习惯以及环境改变也会对菌群结构造成很大影响[11]。双歧杆菌Bb-12可以有效地对一些有害菌进行抑制,防止其增殖,并不断增殖一些有益菌群,对调节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平衡有着有效的作用[12]。它参与了宿主的消化、营养、代谢、吸收、免疫及抗感染过程,是宿主免疫的重要因素之一,可防止致病菌或病毒侵害肠黏膜,并能促进肠细胞成熟和新生儿的发育速度,从而保证肠道健康。双歧杆菌能通过细胞上的磷酸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从而占据肠黏膜表面,形成与肠上皮细胞相连接的细胞微生物膜,构成生物学屏障,阻止各种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双歧杆菌产生的细胞外糖苷酶,可降解肠黏膜上皮细胞作为潜在致病菌及其内毒素结合受体的复杂多糖,从而阻止潜在致病菌机体内毒素对肠黏膜上皮的黏附作用。双歧杆菌细胞内的某些酶,还可将肠内结合状态的胆酸分解为游离胆酸,游离胆酸对某些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有研究发现,将双歧杆菌Bb-12应用于小鼠中,发现能够推进小鼠肠道有益菌的增生,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这个结果与赵胜娟[13]、孟祥晨等[14]的研究基本一致。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正常菌群变化,均可能会致使肠道的微生态失去平衡,进而引发肠道疾病,因而新生儿如果能够早将肠道的正常菌群建立起来,就可以使机体的微生态平衡得以维护,进而使自身的生长发育得以保证。另一方面临床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社会医疗资源的大量浪费。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提倡使用“绿色”的微生态制剂治疗儿童肠道疾病,具有更加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肠道菌群定植方面早产儿较足月儿延迟,应用微生态制剂可促进早产儿胃肠消化功能的改善和发育,同时促进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及优化[15]。早产儿吸吮力相对较弱,难以摄入较多奶量,另外,消化道发育不成熟,也使肠道菌群的繁殖受到影响,而采用双歧杆菌可以使肠道菌群得以合理调节,进而有效防控肠道感染,因而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有着较好效果[16-22]。Rougé C等[23]开展一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长双歧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双盲随机临床对照实验,试验组在生后14 d肠内喂养提供营养占总量50%以上,同时在体重大于1 000 g早产儿,益生菌组全肠道喂养时间缩短,长双歧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能改善体重超过1 000 g早产儿胃肠道耐受性。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口服益生菌对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有一定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结果发现,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且与基础性疾病无关,观察组与对照组腹胀消失时间分别为(2.35±0.52)d、(4.03±0.95)d;呕吐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2.14±0.61)d、(3.21±0.68)d;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分别为(8.42±2.57)d、(11.22±2.15)d;体重增长时间分别为(7.31±2.44)d、(8.22±2.03)d;实现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分别为(11.59±3.21)d、(13.12±2.74)d;治疗有效率分别为分别为84.29%、76.4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疗法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指标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可见,采用双歧杆菌疗法进行治疗,能够更快改善患儿的临床指标,同时也有着相对较高的治疗效果,临床疗效更为明显,说明双歧杆菌Bb-12能缩短早产儿从肠外营养过渡到全胃肠营养时间,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成熟,并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显著。本研究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其在早产儿应用中相对安全。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喂养不耐受,与实施基础疗法相比,采用双歧杆菌Bb-12疗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更为明显,临床指标改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向宝,黄启凌,黄金. 莫沙比利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分析[J]. 儿科药学杂志,2016,22(2):22-24.
[2] 賈立培. 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喂养不耐受[J]. 儿科药学杂志,2014,20(4):31-33.
[3] 金汉珍,黄德珉. 实用新生儿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3.
[4] 华玲玲. 微生态制剂联合母乳喂养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8):2921-2922.
[5] Paasché S.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treating Clostridium difcile disease[J]. Jaapa,2013,26(8):46-49.
[6] 夏红萍,朱建幸.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30(2):95-99.
[7] 黄绮文,熊佳华,陈少藩.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2):31-34.
[8] 邓星.亚低温对肠道细菌移位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5,22(3):183-185.
[9] Hickey L,Jacobs SE,Garland SM.Probiotics in neonatology[J].JPaediatr Child Health,2012,48(9):777.783.
[10] 郑和娟,薛辛东.益生菌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30(2):112-115.
[11] 黄瑛,邵肖梅,曾纪骅,等. 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进胃动力研究[J]. 中华儿科杂志,2000,38(11):39.
[12] 孙建华,孙宇峰. 双歧杆菌Bb-12发酵乳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功能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13,4(6):30-33.
[13] 赵胜娟,罗红霞,杨海莺,等. 双歧杆菌BBMN01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08,29(2):394-397.
[14] 孟祥晨,霍贵成. 双歧杆菌对正常小白鼠免疫调节及肠道菌群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5(4):458-464.
[15] 黄永坤,曹志琅,杨武,等. 出生早期新生儿肠道双歧杆菌动态检测[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0):938-941.
[16] 张彦萍,潘家华,闵红. 莫沙比利及妈咪爱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评价[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7):785-787.
[17] 刘梅.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J]. 中国药业,2014,23(19):80-81.
[18] 金少娟,许卫东,赵青萍. 双歧杆菌及母乳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探讨[J]. 中国药业,2016, 29(12):1770-1771.
[19] 张修侠,潘家华. 早期口服乳杆菌干预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疗效观察[J]. 安徽医学,2011,32(6):741-743.
[20] 廖镇宇,黄瑞文,肖艾青.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防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观察[J]. 儿科药学杂志,2013,19(3):9-12.
[21] 莫海兰,叶青,奉春燕,等. 益生菌辅助肠内外营养改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 现代医院, 2018,18(2):246-248.
[22] 高龙军,邢子茂,焦德清. 莫沙必利联合不同益生菌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胃肠功能的影响[J]. 医学综述,2016, 22(8):1655-1658.
[23] Rougé C,Piloquet H,Butel MJ,et al.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pro-biotics in very-low-birth-weight preterm infants:a randomized,double 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Am J Clm Nutr,2009,89(6):1828-1835.
(收稿日期:2018-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