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发展规律的重新审视

2018-02-20李伟

出版广角 2018年24期
关键词:近代史读本历史

【摘要】 《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简明中国”系列图书的最新成果,秉承一贯的“史学研究为公众服务”的原则,在科学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凸显通俗性和普及性。该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指导下,综合了学术界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将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历程全景式呈现,其中既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引导读者探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轨迹,又有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细节还原,帮助普通读者更真实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同时,该书还用史实、资料说话,给予历史虚无主义者有力的还击。

【关  键  词】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思想性;历史细节

【作者单位】李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4.02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简明中国”系列图书,本着“史学研究为公众服务”的原则应运而生。2018年,《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面世,为面向公众的普及性史学读物再添力作。该书由中国近代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张海鹏担纲,带领学生翟金懿一起完成撰写。张海鹏钻研史学数十载,有着真实的史学功底,该书是他结合自身近代史的研究心得,综合学术界20多年的学术成果,而形成的集科学性、专业性和通俗性、普及性于一体的史学读物。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行文,梳理了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指导,對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

《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的编撰原则为“求简、求新、求全”,基本史实脱胎于中国近代通史,并收录了各种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全书491页,相较于其他史书的厚重,该书真正做到了简明,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第一本以简明读本名义出版的近代史”。虽然清晰是本书删繁就简写作方式呈现的一大特色,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展现是“全景式”的。除去序言和尾语,全书分为十三章,从第一章“鸦片战争: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第十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整体构架以近代中国从沉沦跌落到谷底再上升的发展规律贯穿,让读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把握。“通俗”也是本书的特色,通常一些史书强调历史的必然性,因而对历史细节往往较多取舍,而本书对历史事件发生环境、历史人物行为原因等都有侧重地进行了交代和补充,以便读者能更清晰、完整地把握事件、人物行为的前因后果,语言也比较平实、亲切,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本文从富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意义”“清晰、简明的结构特色”“丰富、翔实的历史细节”这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意义

《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的鲜明思想性,体现在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梳理具有资政育人的特色。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资政育人的对象和重点都发生了变化。信息社会大量的电子产品让人们接触历史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但网络上泛滥的历史知识是芜杂的,影视剧、通俗读物,甚至一些历史论文和书籍中充满了演绎色彩,不仅把历史的真实变成单纯的穿越、宫斗,还有不少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说,这些对青少年及社会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等的培养都有不利影响,因此亟须历史学界以正确的立场,向大众宣传科学的历史观。《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基础,清晰、简明地梳理了中国近代近百年的历史,而且对各个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表达鲜明的态度,体现了通俗性。比如,对于晚清政府采取的“新政”“预备立宪”的改革,作者将其放在整个社会大革命主题的背景下来考量。由于社会革命主题已经从改良转向革命,因此,晚清政府的改革不但没能阻止其灭亡,还使之加速。全书从始至终体现了这种态度,不仅告诉读者历史“发生了什么”,而且告诉读者“为什么会这样”“该怎么来看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历史辩证法的力量。

本书的时代意义在于,满足了大众了解历史、正确认识历史的需要。“我们党有一个优秀传统,那就是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与研究,重视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1]而近代中国的历史,“不仅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自己命运,开始建设自己国家,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还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谷底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铭记历史方能深刻理解历史,方能科学地总结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建设国家。《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产生,能够起到像大众宣传科学的历史观,传播准确的历史知识,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作用。

二、清晰、简明的结构特色

正如《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的书题所示,简明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本书的结构划分以历史时期的推移为线,勾勒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路线图。这幅路线图之所以清晰,在于其在叙述每个相应的历史阶段时,不仅呈现史实,而且对该历史时段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所处的阶段也给出了清晰界定。比如,第三章将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时期归纳为“失去发展机遇的三十年”,第七章将袁世凯登帝到五四运动爆发时期归纳为“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社会‘沉沦到谷底的时期”,这让对历史不甚了解的青少年和社会大众能够很快地进入历史背景当中。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1840—1949年这一百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王朝灭亡、民主革命、军阀割据等一系列巨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者将近代中国历史描述成沉沦后上升的过程,中国近代的历史是曲折的,但并非没有希望,在沉沦到谷底之后,又迎来柳暗花明。这其中重要的转折点就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此后,历史进程的上升趋势是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逆转的,尽管这其中还有暂时的曲折,但中国的自强奋斗之路就此开启,中国从此走向国家独立、民主、现代化。这样的思路是贯穿整本书的,作者又在尾语中着重强调了“学习中国近代史应理解的三条基本线索与四点启示”,为读者理顺解读中国近代史的正确思路,帮助读者更科学、准确地把握中国近代史。

三、丰富、翔实的历史细节

《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虽以简明为原则,但“在进行历史叙述、做出历史判断的时候,不是随意罗列和堆砌历史资料,而是经过精心选择,以最确切、最典型的史实作为依据”[2]。受到简明条件限制,史料不能援引过多,但作者选择最确切、最典型的史实为依据,帮助读者了解真实的历史,并注重吸收最新的学术观点,避免审视历史眼光的陈旧与呆板。同时,与以往注重强调历史必然性史书不同,本书更注重对历史细节的挖掘,“好读有料”也是本书的鲜明特征。

以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一节为例。《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中用了将近600字的篇幅介绍了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的始末,说明了推举他的原因——“从前线下来的革命军领袖互相推让”,“汤化龙等官员对于革命形势尚不清晰借故推脱”,“黄兴、宋教仁等有声望的领导不能到鄂”,而黎元洪作为“清朝任命的一员新军协统”素有“知兵”“爱兵”之名,又有“開明”之举,便欲“用黎元洪的空名镇定人心”,因此黎元洪在自身并不认可的情况下被“逼”成为领袖。作者还对这样选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出现这局面,与湖北革命党人长期从事基层实际斗争,缺乏有威望的公认领袖有关,也与同盟会领袖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对武昌革命的准备工作缺乏认识和直接指导有关”。这样,即便是零基础的入门读者,也能够完全明白黎元洪究竟是怎样成为革命军“军政府大都督”的。而同样的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对这一历史事件只用一句话就说完了。这当然与各类书编辑的重点不同有关,但基于读者定位,《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在帮助读者理顺中国现代史框架这一点上,更翔实的介绍是必需的。

此外,结合最新的学术研究和历史观点,《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更加丰富多样。比如,对于皖南事变,一般的史书往往强调是由于国民党的独裁反动,而很少提及当时的具体环境。本书却说明了在中国共产党实力壮大之后,国民党内部产生忧惧之声,为了制衡进行了一系列“互动”,从而将皖南事变前后的因果以及事件的发展细致描述出来,让读者更了解当时的情势。再如,关于三大战役的胜利,往常会强调“得道多助”和“失道寡助”,本书却详细地展现了抗战胜利之后双方军事部署及相应影响,指出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从而体现科学、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入门书籍。首先,本书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意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为指导观察历史,指出中国近代历史从沉沦跌落到谷底再到上升的发展规律,并对许多历史事件进行更科学、准确的评价。其次,本书结构清晰、简明,有助于读者在短时间内厘清中国近代历史的框架,并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本书注重对历史的细节把握,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历史人物的还原更加细致、充分,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史料的准确把握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另一方面也符合大众化史学写作的要求。

历史学是需要为现实服务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明确了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能让更多读者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产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动力,这也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最大体现。

|参考文献|

[1]高翔. 在对历史的科学总结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读《简明中国历史读本》[J]. 求是,2012(19):56-57.

[2]李文海. 发挥历史学社会功能的有益尝试[J]. 博览群书,2012(12):51-54.

猜你喜欢

近代史读本历史
雏燕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品读《中国近代史》背后的“近代史”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三)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二)
近代史上的几个问题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