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企业员工非物质激励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2-20符蓉
符蓉
摘要:80后企业员工构成了多数企业的主要骨干,同时也是员工流动性较大的一个群体,因此针对这一独特群体的有效激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在对80后的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企业对80后员工激励存在的三个问题,并从非物质激励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对策。
关键词:80后;非物质激励;现状;对策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80后员工现已逐渐在各自的岗位上成长为骨干,从学习投入阶段进入能力发挥阶段。在生活上,这个年龄段的员工处于或刚刚完成选择定居城市、组建家庭(买房、结婚)、和生育下一代这些波动期,因此这个群体正好是流动性较大的群体,也构成了公司员工流失率的主要部分。
每一代人成长的时代背景,都会在这一代人身上留下或多或少相同的痕迹。80后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成长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型期,同时包含着国家高校扩招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一系列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成长环境造就了80后群体独特的个性。他们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物质匮乏等特殊时代,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与50-70年代出生的人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针对这一独特群体的有效激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从理论上说,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两种类型。物质激励即薪酬激励,包括了工资、福利(福利房)、奖金、补贴等经济方面的付出,这是企业使用较多的手段。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为了逆势突破,为了持续健康的长远发展,企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薪酬竞争力,想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光靠物质激励会增加公司运营的财务压力。除了物质激励之外,非物质激励也是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从非物质激励方面挖掘激励因素不失为一种新方式。
二、80后企业员工工作现状分析
随着生活本位思潮的回归,工作是一种是生活方式,成了年輕一代的普遍共识。80后的工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化取代企业化
80后员工讲求对自身职业的忠诚度,而非对企业的忠诚度。80后对企业传统管理的认可和责任感正逐渐淡化,他们更侧重于从自身特长喜好出发,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规划和调整自己的职业走向。相对于企业发展,他们更注重自身发展,80后忠诚度降低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流动性更强,他们很少像前辈一样,本着奉献精神在某一个企业干一辈子。尽管这种现象掺杂了一些与传统职业道德相违背的地方,然而从人力资源匹配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
2.知识型员工
80后员工成长在教育普及的时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素质教育开始试点。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80后员工更自由、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自学能力也较强。然而由于信息普遍来源于网络,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同时大众化的大学教育质量也难以与前辈们的精英教育相提并论,80后的知识型员工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较高。
3.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80后员工业余时间很少用来工作,他们更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而他们追求快乐与努力工作并非矛盾,他们并不介意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前提是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要有相对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通过这些给予他们工作中的幸福感。同时,工作结束后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4.缺乏实干精神
自我意识较强的80后在进入企业之后,普遍团队意识较差,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脚踏实地、从头做起的精神。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的身份,很多80后娇生惯养,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精神。抗挫折能力较弱,多数离职80后员工,在出现不满意时没有积极地与企业沟通,尝试解决问题,而是选择离职。
三、80后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
1.偏向于政治激励
由于我国经历的特殊历史时期,文革中的一些观念还残存在企业管理的思路里。管理层给员工强调奉献精神,倡导“爱厂如家”,提倡无偿加班,或者以领导的权威进行强制管理,这些理念对于老一辈员工或许适用,但是对于80后经济型的价值观,这种单纯靠政治激励的管理方式效果会大打折扣。
2.偏向于物质激励
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因而激励的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由于物质激励作用直接、见效快,因此被过多使用:对员工的奖励多采用涨工资、发奖金的方式。但是物质激励有刚性,而且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影响,所以单一依靠物质激励,一方面会增加成本,另一方面效果也会越来越弱。
3.强调某一岗位的经验积累
80后的父辈们在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岗位上干到退休“从一而终”并不少见,而80后价值观的变化,使他们的职业忠诚度不再体现为忠于某一企业或某一岗位,而是忠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内心选择。因此过去对于人才的培养侧重于 同一岗位上的经验积累,对于80后来说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四、80后员工非物质激励对策
1.文化激励
针对80后个性特征,企业文化所营造的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可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和持久的驱动力。过去的计划体制讲求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利益,其他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这种体制下的企业管理强调纪律约束、服从大局、步调一致、利益平衡、道德奉献,从文化上看,具有更多内部制约的性质。而市场体制下的企业管理强调的是市场激励、责权利统一、利益驱动、个人价值实现,文化上具有更多内部激励的性质。根据80后员工群体价值观的特征,找到公司价值观与员工价值观相融合的地方,谋求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共赢,员工保留自身个性才能促进组织的多样性,有助于团队活力和效率。
2.岗位激励
针对物质激励存在的不足,可以有以下几种尝试:一是及时的小幅加薪,抵挡住外面的高薪诱惑——通过加薪向该员工传递公司对他的关注和重视,让他没有“骑驴找马”的冲动(此为物质激励手段,在此不展开叙述)。二是对于业务很强的骨干,给予他一个新的平台,让他带领团队创新,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源。由于刚刚当上领导者,新鲜感会持续1-2年,此时他的激励重点是社会认同。在此期间,只要上级充分授权、过程辅导及激励到位,员工会任劳任怨、激情地带领团队向前冲。三是实行员工轮岗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确保岗位的“新鲜感”;同时也是通过轮岗为企业培养综合型管理干部。四是实行干部公开竞选任命体系:公司空缺管理岗位都会向全公司公开竞选,通过公开竞选方式选拔合适干部。
3.职业生涯规划激励
针对80后员工职业化取代企业化的特点,根据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理念,可以通过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公司与员工建立长久合作关系。疏通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使员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方向。如公司对青年员工实行的导师制,聘任资深领导、专家做导师,充分发挥导师在职业生涯中传、帮、带的作用,让青年员工更快掌握自己的今后职业生涯所需的技能,明确公司、岗位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4.培训激励
对员工的培训,从80后经济型的价值观来看,是他们积攒今后职业生涯所需技能的一项隐形收入,因而受到欢迎。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定理,80后知识型员工对于高层次的培训是存在需求的。新员工试用期内(入职第1年)是学习投入阶段,在此阶段,员工对公司基本不创造明显价值,相反,公司还要投入人、物、时间对他们进行培养。如果员工能顺利度过前两年,应该说公司对该员工的投资基本上盈亏平衡了。所以公司需要更注意培训成本控制,针对不同的岗位,对于低流动性、高替代成本的员工,可以投入更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或者培养高流动性、低替代成本的员工,避免过高的离职率对公司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小雪.关于80后新型员工的非物质激励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何聚坤.试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开封: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报,2003.
[3]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