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税收受“营改增”的影响和与应对措施分析

2018-02-20孙治国

财经界·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税金政府部门税负

孙治国

摘 要:本文分析了“营改增”政策内涵,并对“营改增”对地方税收的影响进行全面阐述,最后提出了应对措施,在“营改增”背景下给地方税收带来较大影响,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正确看待“营改增”,发挥其在地方税收中的优势,进而对地方税收进行有效管理。

关键词:地方税收  营改增  影响  应对措施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营改增”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营改增”在某些方面能够对企业所承担的负担进行减轻,其中营业税是地方税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地方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营改增”背景下使得税收结构发生较大调整,产生了较大影响力。

一、“营改增”政策内涵分析

“营改增”主要指对于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这样避免出现重复纳税现象,也就是指对于一个100元产品来说,生产者在对其进行销售时缴纳了一定税金,购买者对其进行二次销售时卖出150元,购买者可以用100元税金进行抵减,只需要缴纳50元相应的税金,这样不但能够为企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还能对整个税收进行明确规定,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秩序。对于企业来说,实行“营改增”既有一定优势也有一定弊端,主要体现为: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以服务型企业为例,实行全额营业税征税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税负,不仅容易出现重复征税现象,还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发展,但通过税制改革,一方面能够对第三产业进行有效扶持,另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二、“营改增”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自从“营改增”试点实行以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减税效果,比如,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纳入“营改增”试点企业几千家,减税达到几千万元,行业总体负税下降约15%,与此同时,营改增对于非试点企业也有较大影响,一方面使得企业大大降低负税情况,另一方面促进了当地交通业的发展,提高了地方经济水平。从内容方面来看,小规模税负下降相对明显,主要由于一些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财力、人力资源有限,企业运行速度较快,因此,有的销售额相对较小的企业会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这样不但会使得税率大大降低,還会为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营改增实行以来,新增了11%和6%两档低税率,从山东情况来看,一些交通运输企业税负存在增加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虽然对增值税进行调整,能够对企业起到减税效果,但由于外购产品不同,使得服务价值有所差异,导致减税程度有着一定不同。此外,营改增实行以后,使得主体税种的带动作用逐渐缺少,纳税人不再需要开专用发票,这样不但使得地税部门的职能不断减弱,还会容易出现漏征现象,从而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地方税收应对措施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目前税制正处于深化改革中,需要有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这样不但能够为企业提供参考依据,使其受到相关体制的约束,还能促进营改增的实施,从而把相关内容落到实处。首先,扩大征税范围。目前营改增在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中应用情况较多,在不动产行业中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少,在此情形下,相关人员要对征税范围进行扩大,这样不但能够发挥出营改增自身价值,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对增值税比例进行有效调整,一方面能够对地方财政压力进行缓解,另一方面避免给地方税收带来较大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充分体现营改增自身效用,这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政府部门要积极配合

要想确保“营改增”顺利实行,政府部门要对其进行积极配合,减轻对地方税收收入带来的影响,政府部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配合,其一,加强对新型产业的培育,这样不但能够增加税收来源,还能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税收主要来源是经济收入,因此,政府部门要以当地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加强对本地、有特色产业的扶持,并加强招商引资,一方面能够使当地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使当地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其二,政府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企业给予一定程度上扶持,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企业发展速度,还能使其形成良好的规模效应,以此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营改增实行过程中,政府起到重要的引导及推动作用,所以,政府部门要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营改增”给地方税收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及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应对,发挥出营改增的作用,这样不但能够从营改增中获益,还能提高地方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唐梅,赵媛媛,周宁.“营改增”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J].西南金融,2017(01):63-67.

猜你喜欢

税金政府部门税负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初探
“营改增”后工程造价计价依据适应研究
土地整治项目营改增前后预算费用研究
衡量一个国家税负轻重不能光看数字
网络化治理:政府部门的新形态
我国政府部门员工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2010年上市公司税负榜:消逝的利润空间
试论“待抵扣税金”科目设置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