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风险分析

2018-02-20周雷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实体管控资产

周雷

摘要:在当前的各项银行业务中,同业业务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项。同业业务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风险管理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银行同业业务;风险

一、银行同业业务概念

广义的同业业务,泛指金融机构之间各种业务合作,但日常意义的同业业务,则是指有相互资金往来的业务。根据2014年初《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的定义,同业业务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这些同业业务原本是金融机构极其常规的日常业务。

1984年10月,人行开始履行央行职责,商业银行业务由四大专业银行办理,二级银行制度形成,央行开始允许四大专业银行间互相拆借资金,同业拆借便开始出现。1986年初开始,央行又允许全国各地建立同业拆借市场,但随后各地乱象很多,于是央行开始清理整顿,筹建全国统一的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该市场最终于1996年1月成立,并于6月放开利率管制,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先声。此后,央行有步骤地放开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进入市场,同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银行同业业务的功能

同业市场成为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相互借钱(指基础货币,亦即银行存放央行的准备金)的交易场所,这里就涉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这个市场上借钱的用途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业务的目的是什么。银行同业业务至少能实现两大类功能:

(一)短期功能:调剂资金余缺。单单就拆借业务而言,监管一直明确这是“短期资金拆借”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调剂资金余缺,是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这一需求来自于银行天然的期限错配。如存款期限很短,信贷投放期限更长,如果储户提取存款超过预期,或者重要客户有临时的信贷申请,银行就先筹措同业资金应付流动性需求。换言之,自从可以从同业市场借钱周转,银行就可以适度降低自己的流动性储备,把更多资金投放给借款人,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否则,银行得囤更多资金用于不时之需,对实体的支持力度也就弱了。

(二)中长期功能:优化银行间资源配置。同业业务也可用于更长期限的资金交易,以优化不同银行之间的资源配置。如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擅长领域,有些银行严重“偏科”,A银行擅长甄别信用风险,发放贷款,但基础货币不足,吸收存款并不是它的强项,而B银行则擅长吸收存款,但并不擅长放贷款。那么,A银行可向B银行借入一定期限的资金(同业存放),用于发放贷款,赚取利差(但也承担贷款风险,风险-收益匹配),B银行也分享了回报(同业业务实现了B银行从A银行“借”放款能力)。如果没有同业业务,那么B银行、C银行的资金将很难用于支持实体,只能趴在账上睡觉。所以,同业业务也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的作用。

因此,同业业务的本质,和所有金融业务一样,原本都必须是支持实体,增加社会总产出。

三、银行同业业务风险分析

虽然金融应支持实体,但不是无条件把资金投向实体,风险管理是永远的主题。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盈利,难免有冲动去承担更多风险。因此,为了控制银行业整体風险水平,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监管层设定了各种指标,涉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资本充足性管理等方面,从根本上遏制银行风险扩张的冲动。

另一方面,同业业务可以成为额外加风险(也就是额外赚收入)的手段。同业业务的不规范行为,从原理上讲,都可归纳为规避监管,实现额外的风险扩张。风险扩张的手段,主要有加杠杆、加错配(久期)、降信用。

(一)加杠杆。借入同业负债,投向同业资产或其他资产,这会增加全行杠杆水平。前文已提到,如果最终投向实体的,那这本身符合同业业务初衷,对于存款基础差但资产基础好的银行,其实是合适的做法。但如果杠杆因此过度扩大,风险可能会超过银行自身管理能力。原本,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可以管控银行过度加杠杆,制约他们过度风险扩张。但是,早年,非标问世之后,银行通过把信贷资产包装成风险权重更低的同业资产,实现了资本漏提,美化了资本充足率指标。这是典型的监管套利,非标的引进,使同业业务发生异化,成为节省资本,从而实现额外加杠杆的手段。2014年《127号文件》要求这些非标也按100%权重计提风险权重,但新的花样仍时有出现。

(二)加错配(久期)。银行往往通过短负债、长资产,赚取错配收益,但也承担了错配带来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为控制风险水平,监管层往往对错配程度有严格规定。但是,同业业务可以多层嵌套,虽然每一家银行的错配程度都是合规的,但从头到尾算起来,全链条的错配程度则高得离谱了。这样的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带来巨大波动,2013年6月“钱荒”就是例证,多家银行的同业业务头尾相接,层层嵌套,层层错配,一旦中间某家银行发生违约,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同业业务不再是减震器,而是刚好相反,反而加大了市场波动。因此,监管层一直在要求减少嵌套环节。

(三)降信用。为管控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监管层设定了很多指标,包括不良率、拨备要求、投向要求(某些领域不允许投放)等。但是,把信贷资产包装成同业投资后,尤其是把资产质量较差、投向不符要求的信贷包装过去,就可以美化上述一些指标。以此,银行通过节省监管成本(比如拨备)额外增加了盈利。这一现象在2012年之后特别突出,当时监管开始管控银行将信贷投向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利润驱使下,银行便以同业投资(非标等)的形式向这些领域放款,从而规避了投向要求监管。这些行为构成了所谓的“出表”,一直遭受质疑。

上述这些行为,通过把信贷包装成同业投资,或者加大错配、杠杆的方式,突破监管规定,从而额外增加盈利,也放大了银行的风险。

四、风险管理对策

从同业市场借入短期资金,用于投放长期资产,实现盈利,这种不当做法几乎在同业市场早期就已出现,屡禁不绝。到了近年,尤其是2012年开始监管、调控逐渐从严,这种规避监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些做法也就越来越盛行。监管层意识到风险在积聚,也发生了2013年“钱荒”这种局部风险事件,于是开始一系列管控。

2014年《127号文件》给予了全面管控,银行间同业业务的占比开始回落,但仍有新法子不断被发明出来,主要是通过非银通道实施的同业业务开始增加。2015年底,央行出台了MPA,2016年开始试行,对全部“广义信贷”给予总量管控,才对同业资产规模有明显遏制。2016年下半年开始,央行启动金融去杠杆,主动抬高了银行间市场利率,使同业业务的资金成本抬升,有些套利业务变得无利可图,开始瓦解。2017年3月,银监会开始一系列监管检查,监管套利是其中重点。在这一系列政策联合治理下,非银同业业务开始显著收缩。

未来,同业业务首先要回归支持实体的本质,起到调剂短期资金或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成为银行业的减震器,和支持实体的利器。同业业务是一种资金批发业务,也是支持实体的方式,尤其是对业务严重偏科的银行,意义重大。不同银行可以审视自己的比较优势,根据自身资产、负债业务能力和客户禀赋,合理选择同业业务类型。资产业务特别强的,可以主动吸收同业负债,用于放款;负债业务特别强的,则可以将资金批发给资产业务优势银行,实现共赢。但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不能借机规避监管,美化监管指标,额外扩张风险,这是触不得的红线。

为达成回归实体目标,需要监管层对银行的同业业务行为严加管控。预计后续,针对同业业务的监管高压不会放松,密集检查不会放松,对查出的监管套利行为施以严惩。但现行“一行三会”的监管体系给监管检查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当同业业务涉及不同监管部门管辖的金融机构时(比如银行与证券公司之间),单个监管部门无法实现穿透检查,不同监管部门之间又协调不足,因此仍有监管漏洞。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成立,能够弥补这一漏洞,负责整体金融体系的监管,通过汇集全行业数据,实现“一穿到底”,让监管套利行为无处遁形。

同时,并不能排除不会有新的监管套利行为被“发明”出来,况且金稳委新近成立,待其发挥成效也需时日。因此,在监管真的做到万无一失之前,总量管制依然有必要,在无法确定某笔业务是否存在“监管套利”行为时,权宜之计只能是先控制总量。因此,类似同业负债占比之类的要求短期内仍有必要。待到未来监管效果良好,监管套利行为被有效遏制之后,可以适度放松总量管制,使严重偏科的银行也有用武之地,投入到支持实体中來。

参考文献:

[1]李洁怡.银行非标资产交易.中信出版集团,2015.

[2]殷洪良.银行风险管理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

[3]严骄,李红成.非标业务常见风险及应对.中国法治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实体管控资产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失控还是管控?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