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与慈善文化
2018-02-20陆镜生
陆镜生
我们年逾八十的这一代人,可以说遍阅了各种世变,见证了风雨如盘的岁月,也饱经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当一个人成为沧桑老人的时候,往往会对逝去的年代常常咀嚼、思考和修正生命。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五年攻读英美语言文学;六十年代有五年研究国际问题。与其同时,受理论家的影响,读《资本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其他一些重要著作,养成了一种识见:读书一定要选读一流学者写的书;“文革”十年,只能说是经历了一场凄风苦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年,我研究美国历史和文化,也成为一个多少被“西化”的人。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不多,因此我研究西方历史和文化,胸中没有底气。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不辩妍媸。一个多世纪以来,在我们的国土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几经惨遭批判。社会的普遍迷茫造成人们信仰的空白,远离了中华儿女的共同的血脉和文化的传承,而我也是被裹挟其中。我们遗忘了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缺少家庭教育,因此欠缺了三四代人,乃至五六代人之间的品德修养的传承,漠视了家风、家训和家园意识。我跟大多同时代人一样,失去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不懂礼和义,更不用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愍物济世了。没有了严以自律和自尊,精神上松懈了,自然失去了自我器重。在人生的道路上趋于低俗,在识见上流于浅薄,乃至守不住人性的底线。我们躁动的心灵在俗世中蒙尘,生命被名僵利锁所羁绊,就这样虚掷浮生。
有幸的是,我浸淫于西方历史和文化之时,迟至二十一世纪初年,读了美国史学大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十二册巨著《历史研究》和他的其他文章和对话录。他从全球文明发展角度研究历史和文化。我惊诧地感到,他对中华文明、圣贤文化和佛陀文化赞不绝口。他把中华文化看作地球上的文化巅峰,并且预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靠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他指出,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希望带领人类政治进入“大一统世界”。汤因比代表了西方一些学术大家,他们深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真髓。他的这种穿透历史烟云的前瞻性观念,这种“智者见于未萌”的超前科学论断让我幡然醒悟,我开始急不可耐地、风风火火地读儒释道的传世经典。读经典,我读得很苦,虽然苦,但一点一点地明白了往昔不通晓的道理。但似乎读懂了一些,又似乎没有真正读懂。为什么?司马迁的一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点醒了我。“究天人之际”,这是中国学问的最大主题。宋代的邵雍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中讲“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學。”意思是探究天人之际是一门大学问。清代的戴震在《原善》卷上讲“天之道,经之大训萃焉。”他追究“善”为何义。“原善”必须讲明“天之道”。这是儒家经典中的“大训”即大义理。儒家《中庸》是《四书》中理论性最强的,讲“天人合一”。读不懂《中庸》,就难以真正懂儒家学说。佛家学说更深奥,佛家《华严经》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意思是宇宙万物与我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由此生发出“无缘(无条件的)大慈,同体大悲。”读不懂《华严经》,就难以真懂佛家学说。同样地读老庄的书,领悟到庄子讲的“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才能读懂道家学说。一个人要真正懂得“究天人之际”,关键在修习“禅定”,而修习禅定,关键在“寡欲”。我很惭愧,在桑榆之年,伏枥之际,才读圣贤书和佛陀经典。同时我也是幸运的,我最终还是走进了儒释道的大门,虽然尚未登堂入室。我这样的年龄,已经不必计较自己个人的沉浮进退、祸福盈亏了。渐渐地,中华圣贤和佛陀的思想光芒穿透罩在我头顶上的迷雾,斑斑点点播撒到我的心里,使我找到了生命和写作的原点。这个原点就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经典所阐释的仁爱、博爱、慈悲的慈善文化、利他文化。找到了原点,我也多少获得了穿透历史的清醒。不过,我的确学得太晚了,加上生性愚拙,天资驽钝,尽管多少能黾励以学,但我不敢说我真读懂了多少,因此总是忐忑不安,我写的文章、讲述儒释道的义理会不会有所偏离。我深切地希望当代的时贤仁人多弘扬慈善文化、利他文化。先哲和佛陀教诲我们博爱、宽容、恭敬、真诚、谦和、平等是人类心灵的宽度和广度。我们当代中国人应该人人都有这种广褒的心地。
当今,我们有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复兴。回归和复兴要体现在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上。欲得中华慈善文化的义理,须从恭敬中求。而我们这个时代里有多少人有恭敬心呢?不需要中华慈善文化的广泛的、持久的启蒙。慈善文化的义理是“礼”“义”“仁”三者的密不可分。“礼”讲孝道,讲规矩,讲恭敬,讲守法。“义”是讲正当的事应该做的一定要做;不正当的事不该做的一定不做。以“礼”和“义”为台阶,才能步上“仁”的境界。做不到“礼”和“义”,讲“仁”只能是虚理空谈。安分守己是良人,行善利他是善人。更重要的事是,“礼”“义”“仁”的基础是因果报应学说,此学说一言以蔽之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懂得礼义仁,就耻于作恶;懂得因果报应,就不敢作恶。《左传》讲“多行不义,必自毙。”相信它,这是至理名言;不相信它,它也是反映客观存在的至理名言。总而言之,做人的基本德行,要有礼,要有义,要有仁,要深信因果报应。人人信因果报应,天下大治;人人不信因果报应,天下会乱。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于我们人人心怀中华民族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靠圣贤教育和佛陀教育。我们的古圣先贤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教学首先是以礼、义、仁、因果报应为一体的教育。本书结集的文章的命意所在,就是中华慈善文化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的新观念、新思想、新论断,是我们弘扬中华慈善文化的指导思想。倘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和重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真诚地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敬重中华慈善文化,从中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对现实有洞察力和深沉的思考,懂得如何立身处世,淡化我们对物质享受的兴趣,让心灵澄澈清净,返璞归真,回归人的本真,那么我们中国人就会预期敞开我们心灵的大门,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