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认母,情动黄浦江
2018-02-20阿青
阿青
静安交警支队退休民警王志勇不幸因病去世。大敛那天,上海龙华火葬场告别厅里三层外三层到厅外,吊唁者竟然聚集了三百多人。王志勇的妻子宋德华被这意想不到的场面感动了:丈夫他不是社会名流,不是政府官员,连党员先进都不是呀!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民警,在职时,也只是一个本本分分地站了三十年马路的交通民警;他没有轰轰烈烈,工作之余,他三十年如一日为群众排忧解难。宋德华想起她和王志勇携手照顾孤老刘秀霞妈妈,认母三十三年。在王志勇想来,这是一个人民警察理所当然应尽的本职,不是说“有困难,找民警吗?”如今时过境迁,王志勇坦然离去。追溯那逝去的岁月,时代变迁,不变的还是人心!人们对真诚和善行的认可,不就呈现在眼前这被拥挤的人群围得满满当当的告别大厅;那些闻讯而来的人流,不就见證着人心的向背吗?!倘若王志勇地下有知,他应该是欣慰的,“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有这么多人自觉自愿送他最后一程,有这么多人怀念他,他这一辈子活得值啊!
哀乐声里,那已经渐渐远去的往事,“过电影”似的一幕幕在宋德华眼前闪回。
相识,从搀扶过马路那一刻开始
1970年,二十多岁的王志勇在静安区交警支队延安路、成都路交通岗值勤,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时,总能看到一位视力极差的老妈妈,从路口颤巍巍地经过。为了让老人能安全过马路,每次他都主动上前搀扶。当得知这位名叫刘秀霞的老妈妈孤身一人,在成都路、延安路口附近租一间街面房,以编织针织衫维持生计,强烈的同情心,促使他承担起照料老人生活的责任。也就从这时起,王志勇与刘秀霞老妈妈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正在热恋中的王志勇与女友约会就选在刘秀霞老妈妈家,他们发现刘老妈妈白天外出接生意,晚上凑在灯下摇那极细极细的开司米,天长日久,将眼睛也损坏了。宋德华见老妈妈眼力差,摇的织物有漏针,就拿起钩针帮着钩。去的次数多了,见店铺里生意清淡,而老妈妈的织物漏针又多,宋德华忍不住劝说她:“刘妈妈,您的眼睛不好,就别做这活了。”刘妈妈轻轻叹口气,说:“我还欠着房管所十几年的房钱呢!又没有其他收入,不做横机,拿什么还?”
王志勇心头一紧,这位老人可怜的。他从袋里掏出10元钱,塞给老妈妈。那时候,王志勇一个月的工资才36元,他没能力替老人偿还欠了十几年的房租费。房管所考虑刘妈妈没有经济来源,决定免掉她所欠房租,条件是要她搬出店铺。
这岂不断了刘妈妈的生计!王志勇很着急。他求助于店铺隔壁的皮革手套厂,请求把老妈妈安排进厂,老人的店面房子作为补偿,给厂里当门市用,没有成功。老妈妈终于搬了家。在老妈妈最困窘的时候,王志勇带着宋德华,买了一些急需的生活用品来到刘妈妈的家。
这是他们第一次走进老妈妈的屋子:家徒四壁,连张床都没有,屋里还散发着一股说不出的气味。他们一面帮老妈妈清扫房间,一面安慰她:“你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一定会尽力帮助你的。政府对你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不会坐视不管的。你在家里一样可以再织毛线衣赚点钱。”此后,王志勇经常上门去探望刘妈妈,为她购物、做家务、打扫卫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王志勇结婚了。他经常和妻子宋德华一起上门陪伴刘妈妈。刘妈妈见到他俩总有叨不完的心里话。每到告别,又总是依依难舍。邻居们还以为他们是刘妈妈的亲眷。贤惠的小宋对王志勇说:“就当我多了一个婆婆,我们做小辈的理应孝敬老人家哩!”有时王志勇工作忙得分不开身,她就代丈夫带上些老人喜欢吃的东西去看望刘妈妈。刘妈妈新居在五楼,老顾客一时不知道她了,这样,她经常要到延安路一带走走,而王志勇的交警岗则是她常去的地方,格外亲切。刮风下雨天,刘妈妈会打电话来:“小王啊,下雨风大,今天就别来了。”有一次,王志勇调换一个执勤岗亭,还没来得及通知刘妈妈呢,老人惦记着他,竟会拄着拐杖,一个岗亭一个岗亭地找过去,直到寻找到王志勇所在的岗亭,亲眼看到“儿子”忙碌的身影后,才放心离去。
“志勇就给你做儿子”
王志勇忘不了大冷天值通宵夜班时,刘妈妈半夜三更将热气腾腾的面条送到岗亭里来。吃着滚烫的煮面条,他的心里温暖极了。这时候,刘妈妈会习以为常地给他说些旧事。刘妈妈告诉他,她年轻时曾在外国人的公司里做过事,会点英语。当年陈毅市长请她回国协助政府接管一些外国资本企业,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还发给她津贴。但她表示自己可以过,不要给国家添负担。随后,她又不失时机地对王志勇说,现在时代不同了,警察也要学点英语,要不然,在交通岗碰到外国人,该怎么打交道呢?刘妈妈还兴冲冲地给他和他的同事们买来了《英语九百句》,教他们英语,那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让他深为感动。而刘妈妈不计个人得失,不向政府伸手的高尚品格,也使他对老妈妈肃然起敬。可现在,他再也不能每天在岗亭前看到刘妈妈慈祥的面容了。一想到老人没了店铺,生活将举步维艰,他的心里就像是倒翻了五味瓶,难受极了。王志勇经常帮刘妈妈擦门窗、拖地板、打蜡,每月还给刘妈妈剪一次头发,为此他专门拜师学习理发技术。刘妈妈老是喊脚痛,痛得鞋子也穿不进。王志勇发现她年轻时在国外穿尖头皮鞋,脚变形了,趾甲都嵌进了肉里。他打来热水,帮刘妈妈把脚泡胀,取出一套特地买来的扦脚工具,要帮刘妈妈剪趾甲、修脚。刘妈妈不让,他就像儿子搀娘那样,把刘妈妈扶在沙发上坐好,一边伸手浸到热水里揉搓着刘妈妈瘦骨嶙峋的脚,一边安慰她:“您别见外,您不是把我当儿子吗?”其实,在自己家里,有兄嫂在,王志勇的亲娘也不用他剪趾甲。有一次不小心,他一刀凿到了自己手上,血都扎出来了。刘妈妈见了十分心疼,怎么也不让扦了,并将珍藏的咖啡取出,十分拿手地煮来请王志勇品尝。就这样,他和刘妈妈越来越亲密,刘妈妈执意要去王志勇家里看看,同他父母亲见见面。她来到王家,王志勇的父亲是离休干部,这位当年以无私奉献投身革命的老前辈,见儿子和刘妈妈这么投缘,爽朗地说:“我有五个儿子,志勇就给你做儿子吧!你有什么事,找他就是了。”刘妈妈高兴地说:“我要,我要的!”
其实,不讲报酬、以诚待人,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两代人共同的做人理念呢?
王志勇婚后有了儿子。每到星期天,托儿所放假,王志勇和妻子却要上班,正在犯愁,刘妈妈主动对宋德华说:“你儿子就放在我这里,我给你看着。”说着还拿出了她精心为孩子编织的针织衫,“这是给小囝准备的。”宋德华心底一阵热流往上涌。
共同的价值理念
经济社会,以利益得失为价值尺度;王志勇追求的,则是不求回报的做人理念。是时代不同了,两代人的价值取向有了根本的区别,还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已经不合时宜?看看追悼会现场吧,那些宋德华素昧平生的陌生的送行者越聚越多,有本区的居民群众,还有不少自称是比邻的普陀区一起来的……人们呼唤着王志勇的名字,念叨着他生前奉献爱心的点滴往事:“……我家有什么事,他都会赶来帮我干”“他几乎每个月都会给我送钱送物,解决我的生活困難。人家单位里慰问送的是公款,他可是自个儿掏腰包哇……”“……他知道我年纪大了,摆个剃头摊不容易,也赚不到几个钱,他每个月都会特地到我的剃头摊上来剃个头,和我聊聊心里话,再付给我几个理发费,借以照顾我的生意……”
“他不就是那次寒潮来袭时,在你的露天剃头摊上理发受了凉,引起脑血管痉挛,发病住到我们医院的吗?”来自八五医院的周军感慨万千。在周军看来,王志勇可真不简单:患有多囊肾,是她所在八五医院的长病号,可下了班之后,辛苦了一天,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间断地帮助了多少人!他和宋德华对自己都很节省,一事当前,却总是和人家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想方设法为别人解决了困难,却又从不对人说起……也许在他们想来,积善行俭,是做人的根本,理所应当。王志勇住院以后,病床上还在口口声声地念叨着说,还有好多事要办,还有些事没有安排好……而宋德华总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鼓励他。在他们看来,能帮上忙的总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帮帮人家,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应该的!“这对夫妻做人真心实意,待人诚恳善良!”周军感叹地说。是啊,即便是从孤老刘妈妈三十三年的“母子情”里,不同样融进了他们夫妻共同的价值理念吗?
1984年冬天,刘妈妈的白内障日益严重,视力越来越差。宋德华知道刘妈妈每个春节都要去高区长家拜年,她想,刘妈妈跟高区长那么熟,请区长介绍辖区所属医院的主任医师做个手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王志勇找到刘妈妈当年的老邻居高区长,请他介绍区中心医院眼科主任为刘妈妈主刀,手术十分顺利。术后,王志勇夫妇轮流照顾她。刘妈妈捧着王志勇和宋德华的手说:“你们待我真好!我的生活已经不能离开你们了!太感谢了!”一天,王志勇刚上班,同事告诉他:“你那个刘妈妈一大早就托人来电话找你啦!”王志勇心里一紧,因为电话是刘妈妈邻居打的。他急忙赶去。原来,刘妈妈在路口摔了一跤,头跌破了,满脸是血。王志勇要送她去医院。老人怎么说也不肯去,嚷着要回家。宋德华知道刘妈妈花不起这笔可观的医疗费,她毕竟是退休工资也没有呀!可她为啥不找高区长要接济呢?街道对孤老和残疾人不是有很多优待政策的吗?然而她没有问,而是默默地目送王志勇把刘妈妈背回五楼她的家中,然后转身去求助她的厂医,上门来为刘妈妈处理创口。以后的那些日子里,王志勇每天冒着高温,爬上五楼来为刘妈妈换纱布,清洗创口、上药,直到愈合。追悼会上,宋德华的厂医鲍美凤忆起当年不求回报,多次义务上门为刘妈妈处理创口的事,不同样受到王志勇夫妇那种古道热肠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和激励吗?
“让我们尽最后这份亲情”
若干年后,王志勇已不再上马路值勤了,但他和刘妈妈的来往从未中断,感情越来越深。王志勇的儿子长大当兵去了,他家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考虑到刘妈妈没有经济来源,王志勇和妻子商量,每月除孝敬自己父母外,也给她送几百元生活费去。他们这样做了,而且逢年过节还另外送钱送营养品。平时日子,根据需要添加些新的衣物和日常用品。为让刘妈妈能享受天伦之乐,他们还常陪她到附近的公园去散心。
元月28日,气温骤降至零下5度。得知刘妈妈在家里摔了一跤,卧床不起了。王志勇与妻子急忙赶去,只见刘妈妈躺在床上,左脚不能动弹。被褥尿湿了,晒在阳台上。想到刘妈妈垫着塑料布,冻得直发抖,已经这样挨了四天。王志勇夫妇难过得直掉泪。刘妈妈考虑医疗费,说什么也不肯去医院,王志勇苦口婆心地劝说97岁的刘妈妈:“无论需要花多少医疗费,我们都是有能力支付的,再不能延误就医的时间了!”刘妈妈终于同意去住院。病房里,宋德华找来剪刀剪开了刘妈妈身上被尿脏了的衣裤,又拿多只热水袋焐热她的被褥。当晚,她陪刘妈妈在医院观察室里过了一夜。第二天,王志勇让宋德华回家熬了米粥喂刘妈妈,可刘妈妈吃得很少,医生劝告说,病人高龄体弱,臀部、腰椎、左腿多处骨折,长不好了,还是回家去吧。王志勇一听急了,追到医生办公室恳求:“她是孤老太,我们照料她,是尽我们的社会公德;你们医院也来尽一份公德吧,把她送监护病房,她的医疗费用全部由我们承担!”并当即垫付了4000余元医疗费。医师、护士被感动了,破例将生命垂危的刘妈妈收进了监护病房。
要给刘妈妈拍X光片子了,但老人一动就痛得不行。经医院同意,王志勇将X光机器从7楼X光透视室移到2楼病房来,和护士一起,各拉着床垫的一角,将刘妈妈抬上X光机。
刘妈妈的病情不断恶化,医院让王志勇准备后事,王志勇心里颇为沉重,他与刘妈妈所居住的街道民政部门联系,商量刘妈妈的后事,然后对宋德华说:“让我们尽最后这份亲情吧!”他把刘妈妈家的电话机拉到邻居家中,以便及时通知病情。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年初一上午,邻居接到一个从美国打来的电话,这时王志勇才知道,刘妈妈有子女在美国,还有一个侄女在上海。
当刘妈妈的侄女来到医院时,刘妈妈已经不能说话,接着就深度昏迷。侄女带来了刘妈妈大洋彼岸子女的消息:他们将专程回国来当面致谢,偿还母亲四千多元医疗住院费用。王志勇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只知道三十多年来与我们相处的是一位无儿无女的孤老太太,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尽了该尽的义务。
伴着大年初一的爆竹声,97岁的刘秀霞老妈妈安详地瞌上双眼去世了。陪伴她走完最后一程的王志勇收到了老人的儿子、女儿从美国寄来的信。信中说:“你们给了母亲精神上、生活上、经济上的一切,”因此“她才活得幸福,才如此长寿,这使我们(做子女的)感到非常欣慰,”“你们做到了有些连亲儿女都做不到的事。”遗憾的是,刘妈妈上路时,身体浮肿,已经穿不进宋德华特地给老人家买的那套寿衣裤了,王志勇夫妇心里很难过。
整理刘妈妈遗物时,人们从她的大橱里翻出了她年轻时的照片,其中有她与廖仲恺在日本的合影,有她与宋庆龄的合影,还有一轴何香凝画的牡丹图……
直到这时,王志勇才真的相信,刘妈妈确实是民主革命元老廖仲恺的亲侄女。联想起八十年代后期刘妈妈白内障手术后,曾接到广东省人民政府来函,邀请她去广州参加廖仲恺和何香凝纪念碑落成仪式。当时去广州的火车卧铺票相当紧张,王志勇托华侨饭店的朋友,好不容易买到一张。送她上火车后,又托列车长一路照顾。一个月后,刘妈妈从广州回来,也是王志勇去接的站。刘妈妈还喜滋滋地掏出她和廖承志在一起拍的照片,说廖承志叫她“阿姐”……廖梦醒来上海,刘妈妈也会去锦江饭店探望。记得那一年,廖承志过生日,刘妈妈专程去广东中山,回来告诉王志勇,廖承志身体不大好,脚都肿了……王志勇曾听刘妈妈说起过,她是廖仲恺、何香凝的亲戚。可对这一切,王志勇并没有往心里去,在他看来,刘妈妈就是刘妈妈呀!
回顾往事,宋德华感叹:既是廖家的至亲,刘妈妈身处如此窘境,她为何从不向他们开口要求照顾呢?宋庆龄每次回上海,刘妈妈都会前去看望,求助于宋庆龄帮她改善境遇,在她不是举手之劳的事吗?更令宋德华颇为感动的是,处在这样拮据的生活条件下,劉妈妈仍是省下钱来,补缴了当年所欠房管所的房租。这又是怎样的境界啊!联想到王志勇当年从崇明农场抽调回沪,站马路,当交警,工作苦累不说,在马路上吸尘,吸汽车废气,他身为离休干部的父亲,难道就不能设法为他想办法调动一下工作吗?这一切的一切,今天想来似乎顺理成章,再正常不过的事,可在过去的那个时代,却是连想都没人敢想,更别说向人提及了!多么淳朴的民风,多么清正的社会风气!她想她和王志勇能够走完这三十三年认母路,对刘妈妈的为人和境界的敬重,应是他们相互信赖和建立感情的基础,也是他们奉献爱心的动力。生前,王志勇每年和她一起去给刘妈妈上坟。现在,王志勇不在了,她仍会一如既往地代丈夫去还他未竟的心愿。
她难忘那个细雨蒙蒙的清明节,刘妈妈的儿子从美国飞来上海,为已故母亲做墓。在树碑人名单中,不但刻有刘秀霞子女的姓名,还有王志勇……刘妈妈的儿子,一位老华侨感慨地说,世事沧桑,一言难尽!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我们的母亲,想不到母亲竟这么快就离我们而去……我们欠你们的太多太多,金钱好还情难还,让我们的情谊沿着母亲走过的路继续下去好吗?
王志勇三十三年认母的感人故事传遍了浦江两岸。2000年,他获得上海市文明建设委员会颁发的精神文明十佳好事荣誉证书。之后,王志勇还是那个忙忙碌碌不知劳累地为民服务的人民警察,活在人们心里的,永远是他那至纯至善的心灵。宋德华至今记得当年市交警总队政治处领导对王志勇“三十三年认母”的评价:“这是何等的博大的胸襟,这是多么浓烈的爱民之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动人心弦的爱民颂歌。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领悟道:人民公安的根。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才能永葆其青春的真谛。”这话,不正道出了现场这三百多前来送行的草根百姓共同的心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