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设期货专业、推进期货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8-02-20张国胜
张国胜
摘要:基于产业调研与高等教育实践,阐述了新形势下增设期货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探索了当前期货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特征,在此基础上,就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提出若干思考。
关键词:期货人才需求期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DOI]10.19766/j.cnki.zgzqqh.2018.06.002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在转变价格体制、流通体制和外贸体制等大背景下,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加快商业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各类批发市场贸易,探索期货交易”的宏观战略,随着期货交易机制的市场引入,新兴期货市场就此拉开序幕。经过起步探索、治理整顿、规范发展等坎坷历程,近年来,我国新兴期货市场已步入创新发展的快速成长期:交易品种不断丰富、业务类别不断创新、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市场功能不断提升。与日益繁榮的期货产业发展相比,我国期货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专业高等教育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需要。探索期货专业建设,研究新时期期货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增设期货新专业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1993年7月,北京物资学院创建了期货专业,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期货本科专业的高校,率先占领了国内期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地。25年来,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代表的部分高等院校虽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期货专业人才,但期货本科专业几经变迁,长期作为金融学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招生培养,至今未独立置入金融类目录内本科专业,这不利于期货专业人才培养。新形势下增设期货新专业具有一定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国家层面: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对风险管理需求日趋增加
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以期货期权为主的风险管理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间接金融市场和直接金融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融通场所,而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则给企业开展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我国现行金融产业格局中,长期以来直接融资占比偏低,衍生市场发展滞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政策定位奠定了资本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凸显以期货期权为主的避险功能的重要性。“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更是提升了对石油、钢材、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等大宗商品的远期定价与风险管理需求。.
(二)市场层面:期货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三十年期货市场的坎坷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涵盖期货与期权、场内与场外、境内与境外的衍生品市场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期货市场运行效率,特别是套期保值功能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实体经济需要。以商品期货为例,据统计,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现货企业有50多万家,与商品期货品种相关的企业近30万家,而期货市场的产业客户仅有2万余户,大量企业尚未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另外,从全球期货市场发展看,以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已成为期货市场的核心品种,与此相比,我国金融期货、期权品种较少,市场占比不高,与资本市场发展极不相称。近年来,随着期货期权新品种不断推出、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与风险投资业务等不断创新,产业已呈方兴正艾之势,预期未来期货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三)人才培养层面:证券与期货专业人才短缺,供给能力不足
一是期货专业人才供求缺口大。根据《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1—2020)》,到2020年,我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规模应达到100万以上,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但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证券行业总人数约为371800人,其中在中国证券业协会注册的证券从业人员为350652人,在证券公司从业人数超过32万,而在期货公司的从业人数不足3万。可见证券与期货市场的人才建设任务繁重,特别是人才结构极不合理,期货专业人才任重道远。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预测分析,在未来5~10年,中国期货及衍生品人才需求约为25万~30万人,期货和衍生品人才供给的巨大缺口,急需相关专业性人才。
二是现行高校期货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升。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金融学类(0203)包括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四个基础专业和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三个特设专业,全国开设4年制金融学类的本科专业高校虽然达数百所,但目前还没有独立的证券与期货本科专业。现行的七个金融类本科专业虽然在某些方面与期货专业教育有交叉之处,但在增设专业的区分度、增设专业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许多方面,都无法独立承担期货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也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期货市场新变化。预计在未来数十年内,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证券与期货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任务十分艰巨。我国高等院校有必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设置新本科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硕士、博士等人才培养层次,以填补国内空白。新专业的设置,将进一步延展出包含远期、期权、互换衍生品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二、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特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人才产出效益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加以实现的。因此,实现新专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就必须高瞻远瞩,研究专业学科所支撑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新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在办学总方向上达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一)金融期货主导趋势与人才需求特征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的形成,近20年来,以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以及股票期货为代表的金融期货已成为期货市场的核心品种,交易量已远超商品期货。2017年,金融期货和期权成交量在全球期货和期权市场中占比7628%,其中股票期货和期权合约占比1887%、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合约占比2983%、利率期货和期权合约占比1575%、外汇期货和期权合约占比1184%。
金融期货所诱发的市场结构变化,进一步密切了证券市场与传统商品期货市场的联系,使期货市场的传统功能进一步拓宽。期货市场已不再单纯被解读为商品远期交易的流动性延伸,套保、投机与套利活动范围更宽泛。从对冲功能看,金融期货的主导品种趋势使风险管理的范围实现了由商品市场到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各类金融市场的拓展,风险管理内容更丰富,参与主体更广泛。特别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金融期货对利率、汇率等系统风险的规避活动,使期货业与投资银行业、商业银行业活动已经密不可分。与此同时,金融期货本身作为风险管理工具,集中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并在固定场所加以释放和转移,其杠杆特性又增加了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管理的复杂性。从全球期货市场发展看,如何在发展金融期货的同时,防范金融期货带来的“二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一直是国际金融界面临的课题。由此可见,在新形势下,以金融期货为主导品种的趋势提升了期货专业教育层次,除了传统的商品期现知识,期货专业人才具备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教育内容的全部专业知识,期货专业教育是大口径的金融教育。
(二)品种多元化趋势与人才需求特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为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国际期货市场不断开发出创新的期货品种,使期货市场的产品体系不断丰富。从国内期货市场发展看,在监管机构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期货品种日益丰富。2012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已陆续推出白银、玻璃、油菜籽、菜籽粕、焦煤、动力煤、石油沥青、铁矿石、鸡蛋、粳稻、纤维板、胶合板、聚丙烯、热轧卷板、晚籼稻、铁合金、玉米淀粉、镍和锡、棉纱、苹果、原油、燃料油、线材、纸浆等众多商品期货新品种,同时国债、股指等金融期货新品种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的商品期货种类已经接近60种,期货市场覆盖国民经济主要大宗商品的比例逐年提升。与这一形势相适应,传统期货专业教育的广度与深度亟待提升。例如学生需要参与更广泛的产业面实践,了解更多的产业基本面知识;同时教师也需要更宽泛的视野,在金融市场之外开展更大范围的产业发展研究,以满足为企业对冲现货风险的更多个性化要求。正如中国期货业协会前副会长李强教授所指出,如今的期货行业是一个“小行业、大市场”,期货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为期货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期货市场培养人才。目前我国与商品期货品种相关的企业近30万家,这些实体企业更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复合型的期货人才。
(三)量化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特征
最近十年来,量化投资成为欧美资本市场发展的热点与焦点,成为国际金融投资界兴起的一个新方法,其已经和基本面分析、技术面分析并称为三大主流方法。由于量化投资交易策略业绩稳定,其市场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在国际上发展势头迅猛。量化投资的理论基础,源于市场的有效性变迁过程。在无效市场,技术面分析是充分有效的;进入弱有效市场后,依靠基本面分析能够获得超额收益;而进入半强有效市场,无论是技术面分析还是基本面分析,依据公开信息战胜市场都有一定难度。在半强有效市场,只能依靠非公开信息(内幕消息或者私人消息)来获得超额收益。非公开信息不仅包括内幕消息和私人消息,还包括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从公开的数据中挖掘的非公开信息,即所谓量化信息。可见在美国等(进入半强式有效市场状态的)成熟市场上,量化投資具有蓬勃发展的深厚背景。
期货量化交易是指以先进的数学模型替代人为的主观判断,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庞大的期货交易的历史数据中海选能带来超额收益的多种“大概率”事件以制定策略,极大地减少投资者情绪波动的影响,避免在期货交易市场极度狂热或悲观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期货量化交易思想主要包含了套利交易和多策略交易等,其中常见的套利量化交易有宏观对冲、Spreading等;而期货量化交易投资技术则包括多种具体方法,在投资品种选择、投资时机选择、股指期货套利、商品期货套利、统计套利和算法交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目前运用量化投资方法在金融期现市场上设计的ɑ、β产品层出不穷,量化投资迎来黄金期。而量化金融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的专业,如何塑造学生解决投资实际问题思维方式,强化学生投资策略程序实现能力和工程化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课题。除了扎实的证券与期货专业基础课,期货量化交易与投资专业人才需要熟悉计算机与数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程序策略中的开发、应用。在教学内容上,应当教授学生使用Java或Python语言编写CTA策略、量化选股策略、套利策略等多种策略,并利用Online量化投资回测平台进行回测。
(四)人工智能趋势与人才需求特征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包括证券和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的量化交易呈现显著的人工智能化趋势。目前许多国际知名的对冲基金都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花旗银行的最新研究报告,人工智能投资顾问管理的资产,2012年基本为0,到了2014年年底已经到了140亿美元。在未来10年的时间里,它管理的财产还会呈现指数级增长的势头,总额将达到5万亿美元。人工智能推高了量化交易的层次:在对数据的处理上,人工智能技术扩宽了数据来源,使有更多数据能够被纳入投资分析范围,而在算法上,人工智能技术也让金融工具能自动进化交易策略,实现投资策略的机器化。
根据有关研究,在期货市场上,人工智能提升量化交易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将机器学习应用到期货产品风险定价中去。即将机器学习引入期货模型的定制和数据挖掘过程中来进行风险定价。例如对期货做市模式建立模型,通过数据本身来进行拟合,具体通过图形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让机器识别这些数据的定价,做期货的定价进行拟合。二是将机器学习应用到期货订单高频交易中去。在订单驱动市场(中国的证券市场属于订单驱动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机器学习方法完成了订单簿的动态建模,订单簿涵盖了大量不公开高频交易信息,实现超高频策略交易。三是将机器学习应用到期货量化投资策略中去。例如运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模型对期货数据进行建模,并根据前t时刻的价格、交易数据和技术指标对t时刻的收盘价的涨跌进行预测,提升了预测准确率,使套利策略更精准。在量化交易的人工智能化趋势下,未来国内期货人才知识视野需要拓宽,学生不仅需要量化投资在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能力,也需要了解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方法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技术等先进知识,这也为高校多学科、复合性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三、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与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金融基础理论,熟悉期货市场、证券市场与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运行规律与政策法规,掌握一定数学、计算机及金融科技相关前沿基础理论,熟练运用各种量化分析方法,具备衍生产品开发能力、投資策略运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能胜任在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实体企业等开展期现套保、套利与风险管理业务及相关工作,并具有良好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两个方面,其中理论教学课程包括以下三类课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程(专业必修+选修);实践教学课程包括专业实验、社会实践与实习、毕业论文与创新创业训练等。总学分165分左右,其中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140分左右;非课堂教学主要是实践教学类课程,不低于20分。
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金融学原理、统计学、数值分析、Python语言、计量经济学、金融数学、投资银行学、商业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工程、商品期货与期权、金融期货与期权、期货交易策略、期货投资分析、量化投资等。
(四)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新增设的期货专业,应立足市场,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北京物资学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参考。
一是针对期货行业特点,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有特色的实务类课程培养体系。其中《期货投资分析》《金融期货实务》《商品期货实务》《量化投资》等课程,采用校企联合授课。同时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夏季学期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大学生实践实训项目等。其中,开设的专业实验课程包括金融大数据库应用与实践、金融交易模拟、期货交易策略实验等;夏季学期实践课程包括期货交易实盘与模拟培训、金融衍生品知识竞赛、量化投资知识竞赛、期货后备人才教育实践、证券期货业务实践等专题;创新创业课程包括期货创新创业概论等。
二是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早在1993年,学校与路透社合作创办了第一个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校期货模拟交易实验室。目前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北京市商品与金融期货研究创新平台、金融衍生品综合创新实验中心等教学与研究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为学生实验课与实践课提供了支撑,也为广泛开展行业人才培训、服务社会提供了保障。
三是校企合作,着力拓展教育视野。学校与行业协会、交易所、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各类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方式包括搭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授课和定制化人才培养。2009年,学校与一德期货有限公司联合设立“定制化、实战型、国际化期货人才培养基地”,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同时启动“一德期货奖学金”项目,每年支持部分优秀同学至今。
四是持续举办由产学研界专业人士参与的专题或论坛,例如期货论坛,拓展人才培养视角。北京物资学院自2007年,联合期货行业协会、交易所、经营机构以及生产、贸易实体企业,每年成功举办一届全国性期货论坛。期货论坛以期货、期权以及相关衍生品市场为主要对象,会集了全国期货产学研专家,实时探讨期货理论与业务创新,交流市场热点与投资策略,解读经济运行与政策法规。论坛在业界具有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产业发展,促进了专业教育。
五是建立校外专业建设委员会和产业导师机制,推进实践教学领先发展。学校聘请了业内知名校友、专家、学者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专业产业导师,其中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支持下,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年一届)全国高校期货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产业专家则直接为学生讲座、授课和开展学业指导,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并为专业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期货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11—2020年)[N]经济日报,2012-03-23
[2]赵娴,战雪丽追踪行业前沿,把脉市场需求,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期货专业人才[J]时代经贸,2017(36)
[3]孙素梅期货投资与期权课程教学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7(4)
[4]高杰人工智能在金融交易中的作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8)
[5]黄锐量化交易改善了中国股指期货市场质量吗[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31)
[6]李林浅析资本市场量化投资策略和风控措施[J]当代经济,2018(10)
[7]智研咨询集团“2018—2024年中国期货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EB/OL](2018-02)http://wwwchyxxcom/research/201802/61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