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完成的审美现代性计划与无理论的哲学

2018-02-20杜娟

学术交流 2018年7期
关键词:德里达海德格尔感性

金惠敏在《哲学研究》2018年第2期撰文指出,“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是审美现代性并不能完成其现代性批判的使命,应依托卢卡奇和德里达对 “理论”的指认和坚守而与海德格尔的“实践美学”保持距离,重构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性关系。第一,海德格尔认为“未经界定的空间”不是麦克卢汉的“听觉空间”,而是与“听觉空间”相对的“视觉空间”,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认识论的空间。第二,海德格尔确定在逻辑上必然存在着的“界定了的空间”,他提议我们在器具的使用中寻找器具的本质,认为“有用性”是,服务于他者,不再有对其自身的意识,他还推出“可靠性”概念。“有用性”作为“可靠性”之“本质后果”是从形而上学即自上而下的角度说的,而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情况则恰好相反。第三,海德格尔反美学的艺术观,拒斥“体验”的艺术或“美学”的艺术。海德格尔哲学没有为麦克卢汉提供其所寻求的“声觉空间”及其“感性”的或“美学”的特质,他倒是一巴掌将“感性”或“美学”打出“声觉空间”。第四,卢卡奇注意到海德格尔关于工具之本质的揭示,理论之于日常实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而这正是海德格尔否认的,他将理论日常实践化,然而其实际效果是将理论从日常实践中剔除。如果说德里达有意于批判但缺少批判的武器,那么海德格尔则认为没有需要批判的东西。第五,海德格尔必然面临着为“人”指出一条道路的问题。他不愿付出任何选择的代价,那么其哲学昭示于我们的澄明之境便是纯粹的乌托邦。但另一方面,海德格尔或许是对的:任何选择都意味着放弃,任何去蔽都意味着遮蔽。极端地推崇感性与极端地推崇理性,其后果并无什么不同。

猜你喜欢

德里达海德格尔感性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