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之策
——以湖北省阳新县为例

2018-02-20课题组

学习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阳新县贫困村贫困户

●课题组

自精准扶贫工作正式启动以来,湖北省阳新县委自我加压、勇于担当,主动向全县作出了“2017年如期脱贫、2020年同步小康”的庄严承诺,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问题、重大发展问题和重大民生问题,积极谋划符合上级精神和地方实际的扶贫工作思路,探索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模式方法,制定出台了较为全面的扶贫政策体系,全面打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启了阳新摘穷帽、戴富帽的新征程。

一、阳新县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

1.精准识别大提质。组织开展多轮建档立卡审计整改“回头看”,严格按照“六步工作法”对贫困户入口进行审核。制定《阳新县贫困村出列和贫困人口脱贫验收办法》,严格按照“四个必须”要求进行贫困户退出管理。利用大数据手段定期对国网系统的贫困对象进行精准甄别,基本实现“档内无假贫,档外无真贫”。

2.聚焦政策抓落实。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狠抓扶贫政策全落实、全覆盖,确保贫困户应享尽享、不落一人。其中,由财政代缴3990万元,构建健康扶贫“五重保障网”,有效避免“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易地扶贫搬迁3672户任务逐年顺利推进,统筹落实贫困村水、电、路、网、文化室、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项目,加紧补齐贫困村脱贫短板。

3.产业扶贫强造血。统筹资金6.9亿元,发展贫困村产业项目104个、非贫困村产业项目387个,大力推广光伏、旅游、生态、电商和金融等重点行业项目,放大“助农贷”、“扶贫贷”两个4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效应,2017年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6亿元,加快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4.全民动员聚合力。实行单位驻村、干部结对帮扶制度,选派104名优秀党员干部赴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安排全县84个工作队、2万余名党员干部驻村包户,动员阳新泰鑫集团公司等18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8个贫困村,各部门落实帮扶资金1500余万元,将1570名代表分成98个小组深入村组农户开展扶贫救济活动,多方同唱扶贫开发的“协奏曲”。

5.精神扶贫强信心。坚持广宣教、塑新风、树信心,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发稿120余篇,在阳新电视台、《今日阳新》等媒体上开辟扶贫专栏,深度挖掘一批脱贫典型,创作演出一批反映贫困户主动脱贫的文化节目,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化战略合作,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组织贫困户、村支书、驻村干部、能人代表等参加各级学习培训39期,培训千余人次,全面提升扶贫干部队伍能力水平。

6.压实责任严问责。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的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逐级签订“军令状”,列出县级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结对帮扶人员的责任清单,明确帮扶措施、脱贫年限和责任人,级级传压力,层层抓落实。成立由县“两办”督查室、县委组织部、纪委及扶贫办组成的专项督察组,紧盯扶贫领域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严查重处违纪违规问题。

二、阳新县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贫困村脱贫意识不坚决。在当前“含金量”十足的帮扶政策面前,贫困指标成为个别村个别户青睐的“香饽饽”,他们全心寄希望于政府“给钱、给物”式的脱贫,主动脱贫的意识不强,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甚至个别贫困户越扶越懒,成了脱贫工作的矛盾户。有些群众收入处于贫困线边缘,存在“争贫”现象。

2.产业发展面临一定程度的挑战。阳新县自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县委多次就产业扶贫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制定了重点贫困村扶持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资金320万元、插花贫困村扶持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资金30万元的政策标准,但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产业发展依然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阳新是国家级贫困县,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基层群众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意愿强烈,导致了扶贫资金向公路、堤坝、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较多。另一方面,村级产业往往涉及市场、资金、技术、问责风险,对基础设施保障有一定要求,且后期管护成本较高,从而在客观上影响了贫困村在使用扶贫配套资金时考虑基础设施投资的偏多,考虑发展扶贫产业的偏少。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大产业、大基地、大龙头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效应不够明显。

其次,基层领导经济管理能力不强,部分产业资金时有浪费。一方面,由于2018年全县脱贫的目标期限即将抵至,促使一些村在选择脱贫产业时急功近利,导致部分适合于农村农业条件的长期项目无法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区域之间在产业选择、产业链延伸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缺乏系统分工和协调机制,少数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在项目调研和技术攻关等方面能力偏弱,造成单打独斗、盲目跟风等现象,致使一些产业项目、产品开发效果不理想。另外,产业扶贫收益在个人和集体分配中的公平感与群众的获得感有落差。

三是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心理负担,影响了扶贫产业的落地。一些地区的非农产业不够发达,非农就业机会不多,加上国家近年来施行的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导致农业收入仍是许多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形式。少数农民对“三权分置”心存误解,认为土地流转是对土地承包权的重新调整,害怕土地转出后失去依靠。而根据中央“自愿、协商、有偿”的流转原则,一旦出现少数农户坚决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情况,规模化高效产业项目就难以推进。

3.对口帮扶成效有待加强。一方面,驻村工作队人员整体素质不平衡。部分青黄不接的小单位,在权衡本单位业务与驻村扶贫工作后选择将年老退养或者战斗力相对较弱的干部选派驻村,一些扶贫工作队队员对农村情况不了解、农村工作不熟悉,无法深入贫困人口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难以形成有效的脱贫思路和脱贫措施,更多的是完成上面交代的一些常规性工作,导致驻村扶贫工作未能充分实现预期目标。同时,人少事多是当下基层单位的真实写照,个别乡镇、县直单位和村两委干部领导能力不强,影响了扶贫工作的进程。另一方面,扶贫资金统筹有难度。阳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本级财政供给实力不强,整合扶贫资金有一定困难。例如2017年参与全县扶贫资金统筹的19家单位中,有近10家未能按照任务额度进行实际统筹,四千多万资金未能按期到位。

4.部分政策落地慢。自精准脱贫战略实施以来,阳新县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理念,制定出台《阳新县精准扶贫政策清单》以及13个专项扶持方案,形成了“1+13”的扶贫政策体系。但是,一些政策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中存在困难。例如,阳新县现实财力承担上级要求的配套全额资金有压力。再比如,阳新县对有发展产业志愿的贫困户,经核实可连续三年提供10万元以内、无担保、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一年一贷。但现实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贫困户的产业基础、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年龄等要求严格,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加大了扶贫项目筹资的难度。另外,目前的贷款规模一般只能作为项目初期的启动资金,由于目前我国法规禁止用农村土地及其附着物进行担保和抵押贷款,导致部分真心求发展的产业项目流产,未能真正起到给贫困人口脱贫助力的作用。

5.基层干部责任落实仍需加强。一方面,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缺乏一定的客观条件。目前,除兴国和韦源口两镇外的所有阳新乡镇皆为缺编状态。现实待遇与生活需要的匹配未能完全到位,加之基层业务重、行政环境压力大导致部分青年人才流失,乡镇人手不足,精准扶贫缺乏得力干将。同时,一些村庄青黄不接,老一代的村干部缺乏推进精准扶贫的专业素养,村级治理难以实现品质提升和有效延续。另一方面,主观认识偏差亦对扶贫工作形成阻力。个别主持精准扶贫工作的村干部,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领悟力弱,在发展产业时识别能力不强,时有发生落地产业流产的事情。一些村两委干部在推进扶贫工作中关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偏多,关注贫困户档案建设、支部党建的偏少,影响了群众对扶贫政策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三是基层干部的能力素质跟不上精准扶贫的要求。基层干部文化素养参差不齐,特别是有的村干部对精准扶贫精髓的学习把握,对诸多扶贫政策标准程序的掌握理解不相适应,对各级检查考核督办压力较大,对国网监督立卡数据、社会扶贫网APP等信息化扶贫手段不能完全掌握,导致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落实效果不佳。

三、存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方法问题。一方面,少数基层干部将精准扶贫片面理解为国家救助体系的加强,用以往处理低保、五保户的思维来处理贫困户的问题,导致一些贫困户获得感不明显,长期增收无保障。另一方面,村级干部老龄化的问题导致一些从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过来的老支书对当下产业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领悟不深,对如何用互联网手段推动发展、如何撬动金融杠杆、如何理解高科技项目等问题较为陌生。

2.素质问题。一方面,村干部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不够,不能适应新时代信息化、网络化的新环境。另一方面,少数基层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有待提高,个别村干部在产业项目中进行暗箱围标,重个体宗族利益轻集体国家利益,影响项目发展和品质达标。

3.责任问题。个别乡村干部被动应付精准扶贫工作的多,缺乏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主动克难攻坚、积极推进工作的少。

4.情感问题。少数干部思想上脱离群众,认为自己是贫困户的恩人,官僚做派滋生,损害了党员干部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少数干部“入户连心”流于形式,被动慰问走访送些小物资的多,主动联系群众,有效引导群众、发动群众、管理教育群众的少。

5.作风问题。精准扶贫过程中有作风不实、功利主义的现象。个别干部习惯于应付上面的检查任务,缺乏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的心境和毅力,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效果。

四、化解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提升自身能力。要加强扶贫宣传,充分运用社区公告栏、街道标语牌、商贸中心广告位、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媒介宣传脱贫攻坚,在全社会营造良好氛围,让人人了解扶贫,人人参与扶贫,脱贫人口主动脱贫。要确保扶贫扶智工作落到实处,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走出物质贫困,更要帮助他们走出由于物质贫困而导致的精神贫困状态。要积极树立帮扶典型,促进帮扶干部多做宣传教育,用情、尽心探索一切可以帮助贫困户解决困难的方法,从思想上拔掉贫困人口“人穷志短”的“穷根”。

2.壮大县域经济。强大的工业实力是振兴县域经济的基础,解决阳新县域发展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强县。2016年,阳新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84亿元,支出54.47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5.15亿元,现实中依赖上级帮扶的财政现状迫切需要做强县域产业,振兴县域经济。只有提升县级财政的自营能力才能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异地搬迁、医疗保障、政策兜底等扶贫政策提供长久的财力支持。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战略部署,坚定不移把“工业强市、赶超发展”作为主基调,采取超常举措,补齐短板、转型升级,以工业强产业、以产业强经济、以经济促脱贫。

3.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要坚持“以工业企业带就业,以农业基地带农户,以旅游商贸带增收,以能人富人带群众”的“产业四带”之路,确保村村有产业项目,户户有增收渠道,人人有脱贫门路。要严格项目审批,尽快研究出台《阳新县精准扶贫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改变过去项目批量验收、资金批量拨付的办法,紧跟项目进度,采取提前预拨部分启动资金、及时组织项目考核验收、按时间进度及时拨付等方式,确保扶贫资金及时、充分发挥效益。要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努力实现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持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采取“入股分红、土地流转、临时务工”等方式将贫困户联结在产业链上。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充分依托贫困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产业,主动对接大武汉战略、与黄石、咸宁、九江等地的旅游资源实现联动,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区域闻名的养生养老品牌,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4.做到精准施策。一要坚持精准扶贫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深度开发光伏发电、种植养殖、特色旅游、家庭作坊、农村商贸五大产业,积极培育各类产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全面提升经济实力,真正实现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二要坚持精准扶贫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鼓励与劳务公司合作实现农业人口转移,积极协调解决搬迁安置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产权、户口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以及搬迁后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全面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三要坚持精准扶贫与结对帮扶相结合。充分发挥结对帮扶单位在资源、项目、资金方面的优势,切实帮助联系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技术培训等工作。

5.以党建促脱贫。“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当今扶贫领域出现的个别消极和腐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这些党员干部没能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一些本不应该产生的问题演变为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坚持党建“主业”与脱贫攻坚“主责”相统一,严肃党内生活,宏扬民主法治,充分发挥好党支部和党员在脱贫攻坚中“顶梁柱”和“排头兵”作用,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扶贫战线上的坚强堡垒,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脱贫攻坚的鲜明旗帜。另一方面,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反腐高压态势不动摇,坚决运用包括“挪用特定款物罪”在内的法律法规,对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纠正,竭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切实保证将党中央对贫困群众的关心送至每位贫困者手中。

猜你喜欢

阳新县贫困村贫困户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三角形面积的向量坐标表示及其应用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