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将重新定义艺术?
2018-02-20《环球科技》
你可能已经听说自动化技术正进入众多原本由人类把控的领域,或者,换个更加抓人眼球的说法∶“机器人正在抢夺人类的工作。”
你还可能听到过这样的话——创造力和艺术评价会是人类最后的堡垒。机器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只能负责那些擦窗扫地的杂活,对创作艺术精品无能为力。但真是这样吗?
这可未必。举例来说,CBS周日早新闻报道了我最近访问罗格斯大学艺术和人工智能实验室时的所见所闻,在那里,艾哈迈德·埃尔加玛勒(Ahmed Elgammal)领导的团队编写了一个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创作出美丽的原创画作。
在谱曲方面,软件的表现也很好。在Amper音乐网站,你可以根据氛围、乐器、节奏和时长等多个元素订制乐曲。当你按下“渲染”键后,砰!你的原创乐曲就诞生了,人工智能软件不仅完成了谱曲,同时也负责演奏和混音工作。
Amper的软件并不创作歌曲,不过,它会制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音轨——也就是氛围音乐。这家公司瞄准的其实是音乐素材库的市场。
我发现,这些由机器创作的美术和音乐作品相当优美迷人。但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当作者的倾情投入和作品的稀缺性不再是艺术品定义的一部分时,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大批量复制的《蒙娜丽莎》印刷品,价值完全无法同达芬奇本人的原作相提并论。为什么?稀缺性——世界上只有一幅原作。但是Amper可以大量炮制专业品质的原创音乐,你只需要按下“渲染”即可。按下一次回车键,埃尔加玛勒的人工智能画家就可以奉献出1000张原创画作。这正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奇妙新世界,在那里艺术作品依然独一无二——每张画作都是不同的——但是其创作过程却几乎不包含人类的努力。人们该为这样的作品付钱吗?又该怎样定价?
这不仅仅是个思维游戏。很快“人工智能画作和音乐的价值”这一问题就会摆在有血有肉的消费者面前,实际上,这已经开始了。
去年,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从索尼公司撬走了负责研发人工智能作曲软件的研究者弗朗索瓦·帕谢(Francois Pachet)。不久之前,在线出版商《环球音乐商务》的记者发现,Spotify的很多播放列表存在疑点。根据他们的报道,这些播放列表中的音乐所标注的作曲家和乐队其实并不存在。这些列表大多数都是诸如“平和的钢琴曲”或是“冷清的氛围音乐”之类的名字——正是注重氛围而非旋律的人工智能作曲软件所擅长的领域。
Spotify使用软件作曲是为了省下需要付给人类作曲家的版税吗?根据《组约时报》的报道,这些以假名创作的音乐已经被播放了超过5亿次,通常来说,Spotify应该为这些音乐付出大约300万美元。
但Spotify宣称雇佣帕谢是为了开发辅助人类作曲家的工具,并断然否认了那些音乐是AI伪托假名创作的。公司声明虽然那些乐曲是以假名发布的,但却是由真人请写,而且作者也凭此获得了金钱回报。但这还留下了很多问题。为什么Spotify或其他音乐服务商不开始用人工智能创作免费的音乐以节省成本呢?自动化技术已经开始取代成千上万的出租车司机、卡车司机和快餐店员,画家和音乐家在这样的经济趋势下又怎能独善其身?
是否应该成立某些联盟或是设立某些规定来避免这一切?或者我们会始终认为人类创作的艺术品价值要高于机器创作?而当我们解决了这些间题后,就可以直面那个真正的大难题了∶如果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赢得了格莱美奖,奖杯该颁发给谁呢?
(摘自《环球科技》2018年3月号总第1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