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守法与居民行为规范培育

2018-02-20周四九

学习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守法依法治国全民

●周四九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那么,如何推进全民守法,以此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是需要我们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一、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推进全民守法

(一)推进全民守法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需要

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法治建设的主体必须“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全民守法。事实上,党的十八大就把“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一同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方针,这也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时刻遵循的方针。同时,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原则早已被写入《宪法》。该原则要求人人都严格依法办事,既充分享有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又切实履行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因此,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尊重宪法,贯彻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全体人民要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使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得到普遍的遵守和有效的执行;否则,法制成了摆设,全面依法治国就会成为空谈和幻想。

(二)推进全民守法是落实以法治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战略高度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其本质特征不断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而丰富,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涵盖党的领导、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等方面。所以,公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是各领域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只有各领域都实现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

(三)推进全民守法是破解公民法律素养不高等影响全面依法治国现实难题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我们党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各级党组织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否则还有什么法治可言呢?”我国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以及城乡居民依法办事的意识、能力和水平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还必须进一步提高。据学者的问卷调查,当前公众对政府在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公众参与行政决策以及便民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并不满意,大多数基层领导干部对现代法治核心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偏差,其法治素养亟待提升。与此同时,普通居民的法治素养也亟待提升。周铁涛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研究——基于湖南益阳农村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指出,被调查的农民在回答“当您权利受到侵害或发生纠纷时,您是选择法律途径,还是选择找村委会或各级政府解决”时,仅18%的人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64%的人选择找村委会调解,还有16%的人选择找村内、族内有声望和地位的人出面调解,2%的人选择以其他方式解决。

二、培育居民行为规范是推进全民守法的有效抓手

(一)行为规范对法治建设具有滋润和涵养作用

行为规范是为了恰当处理个人与自己、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或组织在家庭、社会及自然等实践活动中应当或必须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行为规范的种类繁多,基本的行为规范可分为道德规范、法律规范、行政规范、技术规范和职业规范等,还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样的组织规范和《郑氏规范》《钱氏家训》这样的家族规范,等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可见,法律作为行为规范,作用极其重要。即便如此,非法律性行为规范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在法律规范产生之后甚至法制较为完备,法律规范的数量、地位和作用已然超过非法律性行为规范的今天,绝不意味着非法律性行为规范就可有可无。李克强曾经撰文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行为规范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方面。研究行为规范教育,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的今天,我们必须把居民行为规范培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以充分发挥其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滋润和涵养作用。

(二)培育居民行为规范是有效推进全民守法的重要抓手

居民行为规范将居民社会行为甚至家庭行为作为自己的调整对象。居民行为规范培育是指教育引导居民自觉认同行为规范的价值,将行为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按照行为规范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言行,实现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共处。事实上,如果我们积极倡导和践行以“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爱护公物”“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为价值取向的行为规范,长期坚持,必然会收到很好的社会治理效果,对推进全民守法也必然会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依法办事即依照法律规定办事。由于法律明确规定各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禁止和惩罚违法行为,对主体的行为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及强制等作用,以法律作为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尺,比较中立客观、平等、公正、理性,所以在当代,法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居民尊重法律、形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十分重要。

如何教育引导?引导居民守法,除了抓好违法制裁这个终端环节,还要抓好守法习惯培育这个始端环节。结合本文论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培育居民行为规范来促进其守法习惯的养成。因为法律本质上属于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对其成员最低层次的行为要求,是行为的底线。如果居民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意识,有践行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与行动自觉,在校尊师守纪、在社会讲究社会公德、在单位遵守职业道德,从政有官德、经商有商德、为学守学德,那么,面对为行为划底线的法律就自然会“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底线”。

三、抓好非法律性行为规范培育和建设

(一)加快创新力度,及时布点新行为规范

乌尔比安说:“法是权威的,但并不是永恒的。”法制落后于社会实践,甚至“法律从制定之日起就已经过时”。因此既要对社会领域法制布点空白之处加速法制布点,又要对暂时不能立法不宜立法的社会生活领域,进行非法律性行为规范创新,及时组织社会力量出台相关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行为加以引导,防止“钻空”套利行为出现、被效仿。以大学校园网贷为例,P2P网贷公司为了逃避监管,在工商登记时不注明是网贷公司,在大学校园做广告时宣传“不收取利率、不用担保、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等,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诱惑,以至于酿成一些恶性事件。因此,对大学校园金融环境的管理我们可以授权高校加快校园规范创新,为塑造良好的校园金融秩序环境做出校园规范创新之努力和尝试。

(二)加快改革力度,对行为规范进行提档升级

要发挥居民行为规范对社会治理和居民行为的有效调节作用,规范本身首先必须不是封建社会那种妇女“裹足缠脚”“三从四德”之类的歧视女性甚至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恶俗规范。因此,欲要居民自觉遵守行为规范,使遵守行为规范成为社会风气并保持良性循环,达到社会“善治”之状态,就必须及时对那些与现实相脱节、不合时宜、落后腐朽的行为规范进行改造和革新。当前要努力提高行为规范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尤其要使各类居民行为规范反映出规范的实质正义,尽量做到维护群众权益,实现予民以利、与民以便,底线是不与民争利。只有这样,居民才能打心里认可、尊重、遵守、呵护行为规范,才能充分发挥居民行为规范对社会“善治”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各类行为规范的制定和执行程序

行为规范的制定和执行要充分发扬民主,反映出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人翁地位,程序要符合“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精神,体现出程序正义,居民对这样的行为规范会感到亲切,认可度高,执行起来会更加便利,也更为有效。因此要积极引领社会公众参与相关社会行为规范的制定,实现“众治众规”“众规治众”,同时利用“互联网+”,加大宣传和解释力度,提高行为规范的民主程度、知晓程度和可执行力。

四、培育居民行为规范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改善法治环境

法治环境是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法治环境的优劣,反映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法治的核心是规范公权、保障私权”。当前我国法治环境建设的关键在于控制公权,必须从法律、制度和执法司法实践上对各级国家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组织以及“街头官僚”等公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和行使者进行有效制约、控制、监督与考核,为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打造火车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前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家风建设,严格自律,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做“四讲四有”好干部;各级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荣誉称号的授予要经过严格评审,并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必须竭力保护公民合法私权。所谓私权即是指私法(如民法、商法等)上确认、赋予私人(公民)和私人团体(群体)享有的某些权利。“法无禁止皆自由”是法治社会私权保护的重要原则。只有保护私权,才可能建成一个和谐有序、充满活力、幸福安康的法治社会。

(二)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从行为规范角度讲,居民是否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既影响居民的行为规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影响其对行为规范的价值认同和自觉维护,影响其对自身及他人行为方式和后果的预判,还影响相关行为规范的制定过程与水平、解释力和可执行力。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既有利于及时发现社会治理中行为规范的错漏和不足,出台高水平行为规范加以替代或弥补,又有利于居民认同行为规范的价值性和合理性,提高自觉践行、维护行为规范的意识和能力,减少或杜绝生活中的损人利己和害人害己行为。因此,培育居民行为规范必须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千方百计提升居民素质,尤其是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港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美德的发源地、文明行为的传承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无逆子则国无奸臣”,如果家庭成员在家庭这个社会的基本细胞里能做到夫妻和睦、父慈子孝、换位思考,并能推爱及人,则无疑能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磨擦和冲突,使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当前要通过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建设评比和表彰活动,积极引导居民弘扬家庭美德、推进家风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对个人培育良好行为规范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守法依法治国全民
全民·爱·阅读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可持续全民医保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浙江环保: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保持“高压”促守法
“下一代守法与执法:工具、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如此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