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对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启示
2018-05-08苏雅洁
●苏雅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十九大报告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四个方面的部署,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首次赋予现代化以绿色属性。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推进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一直致力于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法,探索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马克思生态思想作为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发展道路,对我国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选择何种发展观念、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有着深刻的启示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对我国树立何种发展观念的启示
发展观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正确的发展观念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抛弃传统的科技观、利益观,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贯彻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再铸辉煌。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盛赞:“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由此可见,资本借助科技的力量,大肆扩张,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却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上演了前所未有的征服和统治自然的生态野蛮史。这种发展观念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拥有了更多更强大的征服自然的工具,从而在与自然的关系中逐渐占据支配地位,却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对于这一问题,马克思给出的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就在于变革社会制度和发展观念。发展观念的差异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传统的科技观和利益观加剧了对自然的掠夺,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难以挽救的恶果。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关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为科学技术打上绿色的底色,绿色科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手段。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技强国之路,将新型科技应用在从清洁生产到末端治理的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0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指出,“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为亚洲各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只有放眼长远、立足全局,在正确发展观念的指导下做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发展规划,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配置,社会经济良性互动,营造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二、对我国选择何种发展路径的启示
坚持绿色发展,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中国社会坚持绿色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搭乘绿色经济的快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新路子,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并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依靠自然界才能得以发展,盲目凭借外部力量奴役自然、不以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实践只会带来灾难。
原始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有限;农业文明时代,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同时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空前紧张。当今时代,区域性、全球性生态危机十分突出,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历史的教训令人十分痛心。历史欠账未还,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涌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普遍有着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美好、生活更和谐的愿望,“生态纪元”时代随之到来。
国家发展不能以透支环境承载力、危害人民健康、牺牲人民福祉为代价。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县的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哲学辩证思维的科学论断。他指出:“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模式,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2015年,“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实现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必须在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三个方面下一番功夫。
首先,要改变过去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换取高收益的生产方式,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转换增长动力,设立资源上线、环境底线和生态红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生产上,以自然承载力为底线,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推进工业、建筑、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在农业生产上,以尊重自然为前提,退耕还林还草,遏制沙漠化,修复生态系统。以各种现代化技术和生态资源为依托,转变粗放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积极从事科学合理的种养开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
其次,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每个人将保护环境纳入自己的生活,奉行节俭、健康的生活理念。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多种树、循环利用生活用水,加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理性消费,选择绿色产品,拒绝过度包装;选择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轻交通运输负担。
最后,要破除陈旧观念,科学认知“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民是绿色发展的参与者,要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和宣传作用,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普及环保知识,将绿色发展观念传递到每家每户,从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提升全民环保意识。领导干部是落实绿色发展的关键。要组织领导干部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对一些不负责任、不作为,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要严格问责。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营造人人崇尚自然环保的社会风气。
三、对我国设定何种发展目标的启示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不仅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备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类依靠自然界提供的生产生活资料,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中改造自然,在自己的对象中反观自身,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文明和历史。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前途需要自然界的支撑。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散发着浓厚的人本主义的光辉,照亮了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先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赢,改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对当代人负责,努力追求超越经济快速发展的更深层次的目标,敢于牺牲发展速度换取环境质量改善,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加大对未来的生态投资,保障后代人的永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我国坚持绿色发展,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前,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呼声,绿色发展成为国际共识。中国正在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国际事务,以自己的优秀文化影响国际社会,让世界见证中国的智慧和担当。在G20杭州峰会上,我国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这个大国的责任有了更高的期待。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治理生态问题需要各国协力合作,贡献智慧良方,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治理机制。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我国作出这一战略选择是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履行承诺的体现,具备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将为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