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载风雨路 助力科技促发展
——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34年发展回顾
2018-02-20陈莎莎杨明芬常康洛松拉措
陈莎莎 杨明芬 常康 洛松拉措
(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西藏 拉萨 850008)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沧海桑田,40年砥砺前行,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信息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保障。40年来,西藏科技信息事业与西藏科技事业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为西藏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作为西藏科技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支撑者、西藏科技信息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和西藏科技信息事业的主要引领者也成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见证者。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34年来的创新发展实践,形成了诸多优秀成果,积累了行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4年,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了科技情报室,在此基础上,经自治区编委批准,于1984年4月16日成立了自治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属县级建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1994年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改称为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主要从事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科技文献服务、科技信息咨询、科技情报分析研究、科技查新、科技统计、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档案管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数据库建设与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3S应用研究与开发、科技信息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科技信息协作组织、区域合作发展科技信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科技信息服务、科技文化创意与传播、科技信息学术交流等业务。先后独立承担或合作承担了百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独立编撰的《西藏畜牧兽医实用手册》(藏文)获1999年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联合开发的“西藏自治区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获2002年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联合主持的国家863项目“基于国产Linux的西藏多源信息融合与数据管理技术与应用研究”获2005年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由阚瑷珂等人编著的《西藏自治区虚拟旅游发展运行模式研究》获2017年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与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西南民族大学联合开发的西藏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7年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建所34年来,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不断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不断深化科技信息研究开发,不断巩固区内外多层面多角度合作关系,致力于西藏全区的科技信息化事业,致力于西藏政府部门的决策参考工作,致力于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服务,引领西藏科技信息事业加速发展,增进科技对于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促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软科学研究、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刊物出版和科技文献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1.1 科技信息网络基础建设
西藏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建设不断完善。网络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机房刚建立时,只有几十平方米,服务器也只有2台。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区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科技信息研究所于2008年完成了网络中心机房的搬迁,加强了网络安全设备和UPS电源的更新,安装了Router OS软路由软件,升级了网络出口带宽,提高了网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2017年,西藏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科技信息网络机房面积扩大到近350平米,安装了网络安全应用系统以及防雷系统、温控系统、电源保障系统等,服务器增加至70余台(含存储),部署了深信服Web应用防护系统、华三路由器和瞻博核心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和易事特30kVA的不间断电源等,办公网络出口带宽达到200兆,家属区共享100兆光纤宽带,实现了无限网络的全覆盖。
1.2 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搭建
在科技数据方面,自建有若干专题数据库,如西藏科技成果数据库、西藏科研项目数据库、西藏科技档案数据库、西藏专家数据库、西藏动植物资源数据库、西藏旅游资讯数据库、藏文农村实用技术数据库、藏医药数据库、四江流域生态与地理信息数据库、珠峰自然保护区生态与地理信息数据库、西藏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西藏遥感影像数据库、青藏高原气候数据库、青藏高原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数据库等。建立了“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门户网”“西藏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西藏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藏文农村实用技术信息系统”“西藏科技信息服务节点”等网站、系统和平台,面向全社会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加大了西藏科技信息化的覆盖面。
1.2.1 科技厅系统网络平台建设。建成了西藏科技厅门户网站,提升了科技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目前,科技厅门户网站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了科技政策、科技事业发展、科技工作公开等信息,网站访问量达到17万人次,方便群众了解西藏科技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情况等,加大了西藏科技信息化的覆盖面。
2016年建设了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平台,经过试运行和功能的调整完善,目前,平台注册企事业单位333家,注册用户1185人,设定推荐单位48家,专家库收录区内外专家1905人;项目申报总数1316个,其中2017年708个项目,2018年608个项目。
1.2.2 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加快西藏农村信息化建设,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不断挖掘和分析农牧区现实需求,以突出特色、服务基层为主线,在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牧业产业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完成了科技部星火计划“西藏林周县农牧业产业化服务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研发设计了藏汉双语的“西藏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在平台开发建设中,翻译藏文达到200万字,平台集成了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蔬菜种植、农牧产品信息等丰富的实用技术知识和市场信息。
开展了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藏文科技特派员远程培训与管理平台”和“西藏强基惠民信息服务系统开发”的研发工作。“藏文科技特派员远程培训与管理平台”项目首次将3G通信、智能移动终端与远程视频互动等技术结合,提供全程汉藏双语的输入、浏览与交互,从而跨越传统农牧科技培训推广方式在地域、空间上的局限,服务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科技培训推广与科技服务人员管理。“西藏强基惠民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旨在开发基于网络和平板电脑两种平台的强基惠民信息服务系统。其成果有利于加强强基惠民活动的管理,一方面减少因为信息上传下达不便而增加的交通、人员、食宿等成本,另一方面可利用现有先进的信息媒介提高驻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1.2.3 旅游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了汉、英、日三种语言,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西藏旅游目的地营销平台”,在西藏首次实现了旅游业务的网上交易,搭建了西藏旅游的宣传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通过“西藏典型景区旅游承载能力与动态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针对西藏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西藏景区旅游承载能力测算模型,为西藏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填补了西藏高原景区旅游承载力、环境容量研究的空白。开展“西藏旅游危机预防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空间探测的西藏旅游安全预警模型,研制了景区无人机搜索系统和音频生命探测系统。课题的实施增强了西藏旅游安全保障能力,延伸了西藏旅游的产业链,建立了新型的产业运营模式,对推进西藏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旅游产业信息化水平具有支撑作用,促进了西藏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4 藏文化数字化建设。2006年,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与深圳市科技局、成都理工大学、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联合开发完成了西藏藏药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藏医药文献地方卷资源查询检索、行业管理信息化及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的网络化。这对提升藏药的展示、宣传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院联合实施了“藏医药典籍文献数字化及示范建设”项目,数字化藏医药典籍800余部,建立藏汉双语电子文档索引表,完成了藏医药典籍文献检索系统,建设了藏医药文献数据库。
2016年,在藏文化数字化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向科技部申请了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藏文化数字化工程技术中心”,获得支持经费400万元,购置了陶瓷喷墨打印机、丝网印花机、小型机、存储阵列、图形工作站等大型仪器设备,搭建了开展藏文化数字化研究的平台,为开发以藏文典籍、藏医藏药、唐卡壁画、歌舞民俗为典型研究对象的藏文化资源基因库、藏文化数字内容加工平台、藏文化工艺品开发运营平台提供了基础条件,提升了本地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支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了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2017年联合西藏大学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作为项目课题五“藏文化资源传承保护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的承担单位,在集成和应用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成典册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藏医药文献、藏文哲学因明文献和藏文语言文学文献,实现藏文文献资源的保护和传承,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设数字化藏文文献资源传播载体,建设世界一流的开放式协同创新藏文资源数字化中心,建立藏文文献资源数字化示范应用基地,推进藏文文献资源服务的多元化、高质化以及公益化进程。
上述藏文化数字化类项目的实施,创新了藏文文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为提升中国藏文文献资源开发和应用领域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与水平,助力中国文化科技服务业支撑平台研发与示范起到了重大作用。
1.2.5 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立了“四江流域”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依托西藏自治区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西藏‘四江流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研究”完成了流域资源环境背景的初步调查,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决策支持模型的预研究等工作;组织了西藏“四江流域”野外科考队,为构建四江流域综合资源环境数据库系统、探索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理模式及相关社会发展模型、提出面向科学发展观的流域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了基本的数据资料。
西藏高原生态安全信息中心建设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和示范”(2008-2010年)第八课题“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评价体系研究”的专题。主要完成了数据基础建设和系统框架搭建、门户开发等工作。并与信息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所面向的八个课题派发了数据需求调研列表,并协调成果数据的提交。同时,完成了生态安全屏障的三类主题数据制作与集成,GS组件的开发策略实验和方案论证。通过该项目建成了较系统、全面的西藏生态安全信息库,方便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信息查询,对促进西藏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羌塘国家自然保护区开放GIS实验室建设与研究项目综合运用“3S”技术对保护区进行空间数据管理和生态环境变化监测;利用GS系统建立保护区生态变化监测模型和评价模型,进而建立西藏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示范工程。
西藏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系统为中国-比利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项目的完成促进了西藏自治区与国际间的合作,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创了西藏自治区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的先河,加强了珠峰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开展了西藏生态安全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建设。2010年完成了喜马拉雅山南北坡野外考察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行程4700余公里,历时70多天,对喜马拉雅山中段生态环境、生态类型进行了深入考察,采集了200多个样地、样方数据和500多份植物标本。同时,完成了同架构的两套信息服务平台框架设计和通用模块开发、数据库设计和部分资料入库工作,完成元数据标准建立,为下一步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
西藏地貌图集完成了西藏阿里和日喀则地区野外考察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野外考察行程达8000多公里,考察点100个,解译图像50处,购买遥感图像300km2,建立遥感图像解译标志50处。形成西藏地貌图集整体研究方案,基本完成阿里和日喀则的地貌图像拍摄和地貌旅游景观定位及地貌分类研究。
1.2.6 特色产业信息服务建设。2008年,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自主研发了西藏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完成了66家中小企业网站自主建设,建设了2517条专家信息数据近1000多项文献数据资源,平台的运行和推广,在为西藏中小企业提供实用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服务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动西藏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为西藏中小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年,建立了面向藏药中小型企业的集成信息服务平台,平台内容主要包括集成藏药与其他民族医药的科研信息服务系统,可个性化定制的网络信息自动采集、筛选、推送服务系统、第三方的企业销服务系统,通过本平台的持续建设和推广,中小型藏药企业不仅可以全面获取与藏药相关的科研信息、竞争情报,而且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降低风险与成本、有效促进企业及藏药产业的发展。
2 文化科技创新
西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停留于传统的发展模式,规模小,收益低。为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西藏文化创意产品发展中的应用,2012年8月,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和武汉理工大学在拉萨签署了共建西藏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双方决定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和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同组建西藏文化科技创新研究院。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区内外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传媒企业,组成支撑团队,为西藏文化发展贡献智力资源。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积极开展了藏文化元素数据库建设、藏医药典籍文献数字化建设、藏药材标本可视化建设、传统民族舞蹈3D数字化建设、藏文化元素抽取与陶瓷工艺品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等工作,收集整理藏文化数字化内容共计10000多部,其中唐卡壁画1000多幅、传统民族舞蹈100多种、藏医药典籍文献1600多部、西藏传统建筑图片及元素5000多幅、藏药材标本500余份,制成陶瓷工艺品1000多件。同时在拉萨市建设了西藏第一个传统文化科技众创空间,有力的推动了西藏科技文化产业的研究及发展,为建设成藏区最大的数字传播和藏文献共享中心提供了数据基础。积极申报“国家级藏文化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期为西藏的藏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以及藏文化的传播、发展贡献力量。
3 文献资源建设
西藏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集成了CNKI数据库、万方科技知识数据库等,截止2018年7月,数据库资源已达到30TB,平台内各数据库内容涉及领域、资源库种类越来越多,为西藏自治区80多家科研事业、企业单位提供科技文献下载服务。
2010年7月27 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拉萨服务站揭牌仪式在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所举行,NSTL拉萨服务站的建立,对于提高西藏科技信息服务水平,为西藏科研一线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信息支撑。2011年,拉萨服务站由于在推进NSTL2011年服务中成绩突出,被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授予“2011年度特殊贡献奖”及“推介NSTL服务工作全国先进单位”。
2005年,科技信息研究所自主完成了“西藏科技档案数字化”项目,建立了全区科技档案数据库。截止2018年7月,该系统收录了1974-2016年的科技档案数据1919项,该系统的开发应用,对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使科技档案管理实现了现代化、规范化。西藏自治区科技进步获奖成果数据库收录了西藏自治区1977-2015年间共计778项科技进步获奖成果资料;建设了西藏自治区科技项目数据库,收录了全区1970-2017年间所有已经立项项目资料3627项数据,该数据库的建成,避免了重复立项及其导致的经费浪费,为科研项目的审立、科技管理部门合理使用经费提供了参考依据,为科技人员申报新项目、进行科学研究等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4 科技期刊出版
《西藏科技》创刊于1976年,由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主管,西藏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办,是目前西藏自治区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综合性科技期刊,作为西藏科研及科技管理工作中的唯一指导性刊物,肩负着为实施科教兴藏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环境的重任。期刊辟有科学与管理、科技兴农、高原医学、高原气象、资源开发、交通科研、信息技术、动植物研究、学术探讨等20个栏目。目前,该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西藏科技》1992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2年和2004年《西藏科技》被推荐为全国“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期刊,2003年获西藏自治区首届自治区级“优秀期刊”称号,2004年度被评为“全区报刊业优秀期刊”,2014年获“2013年度自治区优秀期刊奖”。截止2018年7月,已编辑出版《西藏科技》304期,发表学术论文7800余篇,3600万字。
《西藏农村科技(藏文)》2016年6月创刊,以“传播农业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交流,推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为宗旨,为西藏广大科技特派员和农牧民群众送上最新的、最全面的农村实用技术与市场动态,提高广大科技特派员和农牧民群众的科学素养。目前,《西藏农村科技(藏文)》每期发行量已达11000册。
5 软科学研究
为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全面了解西藏科技工作,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编撰了年度《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报告》和年度《西藏自治区科技统计数据》。年度《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报告》涉及农业、交通、林业、水利等多学科领域,较系统地反映西藏年度各领域科技发展的进展与现状,总结、分析、评价和认识西藏科技事业发展方向,使科技进一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对进一步推动全区科技事业向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年度《西藏自治区科技统计数据》以文字、汇总表格和统计图形的形式描述了科学技术机构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便于用户利用统计数据进行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工作,也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了解西藏自治区科技发展提供相关统计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此外,还出版了《西藏科技40年成就回顾》《西藏40年科技成果论文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西藏获奖科技成果汇编》《西藏自治区近五年优秀软科学成果汇编》《2008-2014年西藏获奖科技成果汇编》。
开展了“西藏特色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体系研究”“西藏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建设研究”“西藏科技援藏与长效机制研究”“新世纪初西藏科技发展研究”等软科学研究项目。
6 科普编译
近年来,结合业务特点,西藏科技信息研究所进一步加大了科普宣传力度,先后编译出版了《现代科普知识读本丛书》《西藏农牧民实用技术科普读本》《西藏沼气科普知识读本》《西藏畜牧兽医实用手册》《科普常识手册》《建设创新型西藏系列科普知识读本》等藏文科普书籍,科普宣传在促进农牧民增收,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科技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运用实用技术的能力,为精准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科技交流与合作
在交流合作方面,与区内的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农牧科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和区外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等科研机构、高校、公司建立有项目研究、人才交流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为西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8 结语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西藏的科技信息事业又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西藏自治区科技信息研究所也将以更加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推动西藏科技信息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创新型西藏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