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迹文物复制临摹中字迹洇痕的制作工艺

2018-02-20吕雪菲

客家文博 2018年4期
关键词:修整原件墨色

吕雪菲

摹写是手迹文物复制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书法的摹写技艺,自古有之,在印刷技术、摄影技术落后的古代,法书的欣赏、收藏、传播活动,均需要依靠对原件的手工临摹复制来实现。方法主要是“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拓”1,即将较透明的油纸或蜡纸罩在原迹上勾摹后填墨。这样的手工双钩复制临摹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对法书摹本的评价有很多,但大都评其“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2“摹本虽得位置,而乏气韵”3,可见,双钩填墨摹制出的复制品,字迹呆板没有生气,缺乏笔意和神采;传统的摹写也有用一笔摹写法的,但方法很单一,仅是描写一遍了事而没有附加处置方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复制。

一、博物馆中手迹类文物的临摹

博物馆手迹类文物的复制性临摹应有两个特点:一是所谓的“复制性”,即材料、材料处理、辅助措施、摹写方法等都和原件保持一致。二是“求真性”,也就是说,复制制作过程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完善的精细化操作技艺境界中,保持和原件的“逼真”。如何使复制品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做到“真”,是复制临摹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直接摹写

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国家博物馆文献复制室复制临摹采用的是直接摹写为主,做字为辅的摹写方法,即通过拷贝台在扫描的电子稿上罩上纸张,不勾线拓着字影直接摹写,摹写后通过工艺性的方法对不到位之处做修整。“此做法类似向搨法的反做,即先像填墨一样,将字一笔摹出,然后再像双钩一样,以摹出的墨色为准,把笔道形状修饰出来”,这一方法重视用笔与墨色变化,需要在摹写前即对原件的用笔特征有全面的把握,反复试临摹并能使对临的效果和原件保持一致时,才开始直接摹写。因此它强调多方面笔墨控制与配合,通过灵活组织步骤技巧,最终共同合成形神兼备的复制效果。这也是使手迹摹制整体上升成为一种工艺、并完善其表现力的根本所在。

单纯的直接摹写并不能很好的表现原件的风貌,原迹中,补笔现象非常少见,因其对线条韵律会产生一定的破坏,所以原书写者都不屑一顾;而手工的复制描摹再精细,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和当时书写者偶然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很难做到笔笔到位,因此“做字”的效果处理和补笔补墨是不可缺少的工艺性方法,这直接影响着复制件的精细化程度。

(二)工艺性做字

工艺性做字方法中较难把握的是字迹洇痕的制作。字迹洇痕是指书写者在书写时,书写工具接触书写材料时,由于墨水浓度、行笔快慢、书写材料自身的吸水特性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字迹线条所出现的一种墨色由实而虚逐渐晕开的自然书写效果。有洇痕的字迹一般分虚实两层,墨色和形态随用笔疾涩而有多种变化,且多含在书写材料的上下表层之间,洇痕越大墨色越清淡。字迹洇痕是书写者在书写时产生的一种自然书写效果,没有规律可循,“随着笔力轻重、墨量多少和技法不一等原因,墨液的渗透程度和扩散作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4,即便让原书写者书写第二次,也很难再出现同样的痕迹和肌理。因此,复制性临摹时洇痕是一个难点,摹写时如何控制洇圈的大小,如何使线条实笔与洇圈之间的痕迹与原件完全一致,除了对笔速、笔力、节奏的精准控制外,还需要加入一套特殊的工艺性的做字方法。

二、各种墨迹洇痕的制作工艺

字迹洇痕和书写材质与水墨的吸收性有直接关系,用于书写的材质,如没有加入足够的胶矾料处理,抗水性能较差,就会具有洇水性,使用不同的书写工具和书写材质,字迹的洇痕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色,因此,摹写方法也稍有差异,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毛笔墨迹的洇痕制作工艺

用毛笔蘸取墨液书写的字迹,因为墨液中含有水分,所以毛笔字迹较易出现洇痕,墨液的渗透程度和扩散变化,不同的材质,变化区别很大。

1、生宣

生宣纸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宣纸,因此吸水性和洇水性较强,遇水即化开,容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生宣上的墨迹洇痕一般明显分为虚实两层,实笔是字迹的主笔线条,入纸深、墨色黑、边缘线明显,洇痕墨色淡而虚,含在纸的上下表层之间,且墨色呈渐变,越靠近边廓越清淡。洇痕形态和墨色随用笔疾涩而有多种变化(图1)。此类洇痕表现用一笔摹写法较为适宜,而“熟练的波状的行笔用墨,对笔速的精准控制又是决定其变化的自然程度的关键”5。此类洇痕摹写的方法如下。

(1)试临摹。首先是对书写者个性化用笔、用墨的体会,以及对笔墨纸的契合情况以及影本、光线的适应。体验原迹中用不同的笔速带出不同的洇痕变化。通过试摹写,熟悉原作者的书写状态,逐步把书写者的用笔习惯转化为自身的主动用笔方式,以提高行笔的一笔到位率。

图1 生宣纸上的墨迹洇痕

(2)铺墨。选用实线与洇痕能产生易分辨的较大色差的生宣纸,用两支毛笔做。根据原件线条呈现的形态选用相应的毛笔做主线条,洇痕用兼毫小笔做,行笔基本采用一笔摹写法。具体方法是:执两支毛笔,用大笔饱墨随着原件书写线条的起伏律动作慢速的波形运笔,使主线与洇痕同时出现,实墨线条要一次铺到位。行笔中要一边关注洇痕拓展形状,一边保持笔的运行姿态;用笔方式需随时变换,并加入摆、揉、扫、拖的辅助动作,如提按转折处,为保证用笔的准确性,有时会分笔铺墨,这就要求转折处前一笔收笔时需有提笔扫出的动作,以保证下一笔接笔墨色的自然。小笔负责及时趟开洇痕并使之定位。洇痕面积不够时,采用点渗的办法迅速补足。方法是:小笔笔锋膏尖,在湿纸上略微蘸润,让锋尖墨色变淡而含量适中后,在已有的洇痕边际处下笔,用锋尖点在纸上保持不动,使笔上的墨液逐渐渗入纸内,当洇痕墨色不断扩展至原件洇痕的边缘线,处于似接不接的位置时,提起笔锋。提笔的时间是在和影线边廓有一定距离时,这个时机要把握好,因为纸张对于墨液的吸收有一个过程,提起笔后墨液停留在纸上还会有少许渗透扩散。另外,点渗的用墨比较淡,主要是为“防止因笔尖触纸易成实笔,裱褙纸后会突显成麻点”6;同时为之后修整全色留出余地。

(3)修整。分别对实墨线条和洇痕修整。实墨线条的修整主要是注意线条的边缘线与洇痕的墨色反差程度和层次感,不足时用淡墨勾勒;洇痕的修整是全色与洇边位置的修整。主要是用极小的淡墨点点在需要调整的位置,尽量用小的笔触增加洇痕的自然感(图2)。

图2 马叙伦《书屋》原件、复制件对比图

2、半熟宣

图3 半熟宣墨迹洇痕

半熟宣由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生宣和熟宣之间,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透。产生的字迹洇痕,洇圈一般较小,实笔和虚笔之间的界限不太分明(图3)。这类洇痕的做法和生宣类似,半生熟宣比生宣较易控制墨色线条形态,所以洇痕书写以一笔摹写为主,摹写时,饱墨状态作慢速的运笔,一边关注洇痕拓展形状,一边保持笔的运行姿态,力求把字的实线条和洇圈的铺墨,同时间、一次性的准确的做到位(至少要基本到位)。铺墨完成,先把复制件托裱,再进行修整,对洇墨处用淡墨虚点的方法进一步做准。

3、毛边纸

图4 毛边纸墨迹洇痕

毛边纸是用竹纤维制成的淡黄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吸水性适中。毛边纸没有宣纸平滑,植物纤维较多,纸张厚度也偏薄,所以洇圈的痕迹不会很明显的分出墨色层次,洇痕边缘也没有宣纸圆润,通常会随着纤维痕迹变化而呈现不规则的状态(图4)。此类洇痕在摹写时,用一笔摹写法需要控制好行笔速度和节凑,适当留出修整的空间,因为所选用的复制用纸和原件的纸张纤维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洇痕的形状一次性很难书写到位,需要在书写时用两支毛笔,一支书写主体线条,另一支蘸取极淡的墨汁随写随修,把洇痕的形状补到位,这对笔速和笔力也是很大的考验,如何把握好洇和修的尺度,是靠前期的反复试临摹掌握笔力、节奏才能实现的。

4、各类手工纸

图5 毛头纸墨迹洇痕

手迹文物书写材质种类繁多,除去上述几类纸张,还有各种手工纸,如毛头纸、包装纸等,它们因为成分和添加剂的不同,书写特性和吸水特性都不相同,因此洇痕的形态也不同。在摹写洇痕时,基本的要领是一致的,采用直接书写加修整的方式,其中笔力、笔速、节奏和纸张洇痕的契合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如《陕甘宁边区房契》采用的是毛头纸书写,这种毛头纸纤维及其粗糙,吸水性又极强,所以洇痕都是很大一片斑驳的痕迹,边缘处随着粗糙的纤维洇开非常不规则(图5)。在摹写时,根据洇痕的形态,行笔采用跳动走笔法,不可一笔写实。实笔的线条要摹写到位,洇圈先摹写大概形态,给后期形态的修整留下空间,尤其需要注意大块的洇痕不是密不透风的,中间有很多空隙,这样的空隙在摹写时也要通过用笔的提按留出。修整时,注意边廓的形态,理清洇痕之间的衔接关系,分块通过点墨的方式处理,保证洇痕的自然。

5、纺织品

书写在纺织品上的文献种类繁多,有在绸、缎、绢上书写的,也有在布料上书写的。纺织品材质的不同,吸水性和书写感差别比较大。对布料书写特性的掌握是洇痕摹写的难点。大部分纺织品没有经过胶矾水的处理,落墨后极易洇开,由于质地比纸张紧密,洇痕有一个逐渐洇开的过程,有时落墨几分钟之后,洇痕的边廓还在不断扩大,因此,在摹写时需要反复进行试临摹,掌握墨汁浓度与洇痕形成时间的关系;纺织品有自身的纹路,所以字迹洇痕有一个共同的特色:洇痕随着纹路逐渐洇开(图6)。摹写时要注意复制选用的材质纹路方向和原件调整到一致的方向再书写,同时,修整洇痕时也要顺着纹路下笔,这样才能保证洇痕的线条轨迹和原件方向的一致性。

图6 纺织品墨迹洇痕

(二)钢笔字迹的洇痕制作工艺

钢笔书写是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最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其中具有文物文献意义的钢笔手迹亦为博物馆重要收藏之一。钢笔字迹的摹写不同于毛笔字迹,钢笔笔尖硬度高,与纸张接触面积小,书写速度较快,笔划之间停顿少,因此,线条细且连贯,摹写时可修整的余地小,基本需要一笔成形,如有叠加用笔,很容易就能识别从而影响字迹的整体感。钢笔字迹在书写时,笔尖与纸张摩擦,产生的洇痕多是随着纸张的纹路洇开,没有明显的墨色分层,痕迹形态较小。因此,洇痕在摹写时,基本上是采用一笔书写的方式,这就需要更多的关注笔速、笔力和节奏的控制,运笔随着洇痕的大小能轻能重。近现代钢笔手迹用纸有较多的随意性,无论手抄纸还是机制纸,都可用于书写,不同材质的洇痕摹写的方法稍有不同,以下是容易产生洇痕的最常见的几种文献书写材质。

图7 宣纸上钢笔字迹洇痕

1、宣纸

宣纸比机制纸吸水性强,钢笔墨水胶性较小,在宣纸上书写极易产生洇痕,并且宣纸质地软,钢笔笔尖划动纸张,会把纸纤维勾起,从而使洇痕形态不规则。在摹写时,直接用钢笔书写极难控精准度,多用毛笔代替钢笔书写,既能把握好粗细变化,也能把洇痕的形态摹写准确。方法是用两支毛笔,一支摹写主线条,另一支保持湿润,蘸取稍淡的墨水,以点渗的方法来补全洇痕的形态。

2、毛边纸

近现代文献中用于钢笔书写的毛边纸一般比较厚。洇痕形态是随着笔力节凑的变化而变化,痕迹形态实线与虚线反差不大,洇圈也较小(图8),此类钢笔字迹采用直接摹写的方法来完成洇痕的制作。在试临摹时,书写出的字迹和原件的契合度。洇痕的摹写要掌握笔势,重点是掌握节奏,做到能轻能重,一笔写出洇痕的自然变化。

图8 毛边纸上钢笔字迹洇痕

3、片页纸

图9 片页纸钢笔字迹洇痕

片页纸薄而脆,曾被广泛用于书写,现在已几乎绝迹。用钢笔在片页纸上书写,极易把纸张划薄甚至划破,这些地方很容易产生洇痕(图9)。书写时需要熟悉纸性,掌握笔尖和纸张的摩擦程度与洇痕形态的关系,摹写时先用钢笔摹写主线条,有洇痕的部分按压笔尖的力量加重,并放慢速度,令其自然产生洇边。洇痕形状复杂的地方借助毛笔进行修整补全。

4、新闻纸

新闻纸也叫白报纸,是以机械木浆(或其他化学浆)为原料生产的,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和其他杂质,抗水性能差。这种纸张上书写的钢笔字迹,实线和洇圈有明显的界限,洇圈大,且形态不规则,在摹写时,用钢笔先摹写实笔线条,而后用毛笔蘸取比书写用墨淡的墨水,把洇痕补全,可以适当留出余地,再拿一支毛笔蘸取清水随手把边廓不足的地方用清水笔趟开,类似于国画的分染。

5、稿纸

稿纸是书写纸的一种,曾被广泛用于书写。稿纸上的字迹洇痕一般比较圆融,边缘形状相对规整。因此,摹写时以钢笔为主,采用一笔直接摹写的方法,有印痕处调整笔尖和纸张的角度以及书写的力度,来控制洇痕的形态。后期可用笔锋极细的毛笔修整洇痕的轮廓。

三、结语

直接摹写为主,做字为辅的合成效果法,在复制临摹工作中克服了“双钩廓填”方法对笔墨的制约,具有一笔成形、对应表现潜力大、效率高等特点,是传统手迹文物复制临摹中比较难把握但是最有效的技术方法;尤其对于字迹洇痕这种特殊的书写效果,合成效果法在摹写时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各类历史文献的载体、字体、墨迹、墨色等千差万别,复制工作中所应用材料的性质会有很大差异,复制方法与制作细节也就会多种多样。所以,以上所述各类洇痕的制作方法,并不是生搬硬套就可以完成,只有严格遵循临摹复制的工作规律,掌握基本原理与技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在工作中取得较好的临摹复制结果。在传统手迹文物复制临摹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合成效果临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一定会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修整原件墨色
底妆无痕
砂轮修整技术的发展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观音送子图
欠薪条原件遗失,我还能向公司索要工资吗
杨佳欣作品
磨床砂轮修整器的改进
不一样的皇冠
《马关条约》原件
3MZ1420A外圈沟磨床砂轮修整机构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