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突破与发展

2018-02-19潘宏铭

当代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教与学融合环境

潘宏铭

摘要: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非常好,但与此同时,创新实践案例和形态设想推广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对这一系统性工程中各个构成要素给予合理化组合推进,应该顶层规划与分步实施结合,集约建设与个性发展结合,政府引导与社会服务结合,均衡发展与分层分类推进结合,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进程科学、理性的发展。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一轮高潮。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等国家规划将教育信息化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紧密相联,给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战略定位,并通过国家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各类学程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诉求及其发展方向给出明确的计划,并落实到重大工程项目中,如在“十三五”期間以“三通两平台”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开展全国性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上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企业参与的深度和规模,如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单位合作推动网络接入、教师培训、应用模式创新实践等工作。从区域层面来看,重庆在基础教育领域以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和重庆数字学校建设为基本架构,在“十三五”期间通过实验打造百所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系统化应用的学校,通过凝聚和共享跨区县、跨学校的优质资源,推动首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变迁,推动教育均衡,加速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实践;以实施“普教云”项目为依托,推动云端结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运行和服务体系的建构,推动云端课堂、交互式课堂的试点,为教师提供“名师伴我行”和网络化研修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基于交互式数字教材(由人教社数字公司出版)的自主学习服务;重庆市部分中小学正在推动电子书包项目的探索实践。这些区域性的实践都带有将信息技术更高层次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的特征诉求。因此,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态势非常好,且由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出台,这一态势将具有持续发展的保障性。

但与此同时,从近两年的实践进程来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之路并不平坦,能够看得见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案例和形态想推广起来并不容易,让一线教师自发地开展融合信息技术的创新实践活动仍然比较困难,“理想”和“现实”碰撞激发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首先,从大的层面来看,有效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体制还没有能充分发挥作用,整合融通和个性化创新实践双重诉求的有效协调还没有能切实开展,推动融合实践的协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次,由于基层学校缺乏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评聘与编制,在一线学校缺乏稳定、较好素质的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学校信息化建设需求提出能力不足,有效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科学实施路径的人才较为缺乏;再次,教师有效驾驭技术环境开展具有上述融合特征的教学实践能力也还不足,在一线学校校长、广大学科教师职务行为表现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现实诉求动力不强,考评体系、评价体系与这一发展需求的关联性不够;最后,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实践的社会服务、高可用技术系统的研发、精准有效的优质数字资源提供等方面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先导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的“现实成本”还比较高,也影响了学校、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综合来看,信息社会发展及其国家对教育信息化作用的战略定位使我们对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具有充分的信心,同时,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要对这一系统性工程中各个构成要素给予合理化组合推进,应该顶层规划与分步实施结合, 集约建设与个性发展结合,政府引导与社会服务结合,均衡发展与分层分类推进结合,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进程科学、理性的发展。

在新技术发展的驱动下,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实践带来了突破的可能,首先,信息技术发展为服务主课堂、面向主课程的融合实践带来了现实前景,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实践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地带,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开始进入常态化;其次,服务于学生学习环境的生成正日益呈现,以各类智能移动终端的教育应用为介质, 提供个性化、适应性的学习服务(如提供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课程),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能够得到有效开展,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实践更具有可操作性;第三,以社会计算为形态的技术环境能够显著加速教育创新实践的传播, 打造基于网络的教育创新扩散平台,提升广大一线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在这一环境下,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实践具有了可行的突破点,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看待这一突破点。养成教师信息化教学习惯, 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开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使教师关注向学生进行知识传递逐渐迁移到发展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努力使自己成为“教”为“学”而服务的实践者。从学生来看,逐步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自律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网络环境下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适应数字化学习方式,养成数字化学习习惯,发展终身化学习的能力。上述两个方面的突破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得以最终实现的关键。

面对上述实践现状及其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融合可行性,需要有发展的思路,首先,要从机制层面上进行创新实践探索,要形成服务于“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实践的系统化环境,如研、培、用一体化的环境,教研、教学协作共生的环境,教研、行政、技术、教学、现代教学理念、服务等各类要素整合的环境;其次,要从根本上改进面向“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实践的培训方式,变技术培训、理念培训为基于案例驱动的培训,变专家培训为教师的自我培训;再次,打造服务于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有效环境,在学习资源、在线课程、学习支持服务及其混合学习方式的开展等方面开展持续的努力。促进上述思路的实现,就要为教师搭建教学实践的创新扩散平台,促进校际间的交流和协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牵线搭桥;要整合各类要素,实现智慧协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优势,实现技术辅助下教与学的高水平、高层次和高效率的发展,推动教与学方式创新;要推动技术服务部门(各级信息技术中心、电教部分、商业服务公司等)为教师提供更为细致、更为深入的服务,向学科延伸,向新型教学方式延伸,向现代教学理念实践延伸,使教师能在更有效率、更专注于信息化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使得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更快速的成为我们常态化教学实践。

猜你喜欢

教与学融合环境
楷书的教与学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物理建模在教与学实践中的应用
刚柔并济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破次元
融椅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