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社会工作发展状况研究

2018-02-19王金昊卢山姜海洋李浩

当代旅游 2018年8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社会工作

王金昊 卢山 姜海洋 李浩

摘要:高校社会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及特殊需要。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诸多问题,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因此,重视高校社会工作的建设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起适合本土的高校社会工作机制。

关键词:大学校园;社会工作;问题与展望

一、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尽、繁杂交织。作为特殊的“小社会”, 大学校园也正面临大学生大量的“偏差行为” 和“问题行为” 的困扰。从实际效果来看,传统意义上的正规教育对解决诸如大学生网瘾、大众传媒的负效应等社会性问题的效用不很明显,因此,很有必要且也有可能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以一种非正规的、灵活的、具有亲和力的方式积极回应各种问题和挑战。

二、大学校园社会工作发展状况

(一)开展大学校园社会工作的学校数量少,范围有限

我国高校近1800所,而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集中在200多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院校中,仅仅不足全国高校的九分之一。 本人曾利用在某论坛上对来自大陆的20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的学生进行过交流,其中仅有一半学校开展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其服务也没有得到全校广大学生的认可,从而导致服务对象往往是本专业的学生。

(二)服务机构主要以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为主

以临沂大学朝阳社会工作协会为例,该协会设立了Green Studio作室,并配有高年级且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同学为全校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个案工作,帮助大学生排除发展过程中的烦恼。另外协会还开展小组工作,定期由专门负责人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策划开展一系列小组活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发展。

(三)服务开展方式主要以小组活动为主

主要解决学生适应学校生活问题和心理调适问题等,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和各方面资源的支持,小组活动成为最有效的服务形式。临沂大学朝阳社会工作协会针对大一新生对大学的适应性问题开展了“成长发展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互动,新生相互熟悉了解,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对大学生活有了充分的认识,并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小组结束后,得到了新生们的普遍认可,同样也增强了他们对已经开始的大学生活的信心。

三、大学校园社会工作发展存在问题

(一)认知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低

在观念上,绝大多数的学校对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认识模糊,有些人甚至将学校社会工作的内容及模式与心理咨询者的工作和教育者的工作相混淆。

(二)大陆高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基础薄弱

表现为一来在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论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上流于形式,并没有整合出具有自身特色适合本土的服务模式,还处于对西方的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模仿运用阶段。二来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训练。从而很难合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配合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的要求,实现预期效果。三来服务对象的范围不广,大多数处于困难中的学生未能真正得到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三)与校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联系不密切

在香港、明爱、基督教社会服务处等组织都有专门的学校社会工作组提供服务。我国内地由于历史原因,非政府组织极度缺乏,即使是现有的非政府组织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这就导致高校与校外社会工作服务提供机构无法密切联系。另外,由于高校学生对服务机构观念的缺失,从而使得学生有问题也不知该如何寻求机构的帮助。

四、大学校园社会工作发展的展望

大学校园社会工作应采取生态观和系统观作为介入的策略,促使受助学生在“人在情境中”的状态下主动达到最适合和满足彼此期望的程度。早在20世纪,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安德逊提出了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等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以上四种模式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对于开展我国高校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很强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也不妨采纳以上工作模式,结合高校实际赋予新的内容。对适应学校生活和受社会性问题困扰的个别大学生,采用传统临床模式,运用心理分析、心理社会、自我心理及个案理论与方法,促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对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学校规范和设施,可以采用学校变革模式,运用偏差理论和组织理论,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努力积极促进学校变革。对于校园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问题,可以采用社区学校模式,社会工作者通过沟通协调和倡导,努力争取获得社区支持。

在学校社会作方法上,依据工作对象和实际情况不同,可以采用个案、小组与社区三种方法,或是三者的有机结合。所谓个案工作,是一种以大学生为的社会工作专业方,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面对面的一对一的服务,目的在于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自我,增强其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小组工作则强调人在情境中的效用,通过小组过程或小组社会工作者的协调,使小组中的个人在环境中获得教化达到个人、小组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德育天地,2012.

[2] 朱海亮,陈建明.社区工作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J].浙江,科技资讯,2013.

作者简介:

王金昊(1996–),男,汉族,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在读本科生。

卢山(1996–),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在读本科生。

姜海洋(1996–),男,汉族,吉林辽源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在读本科生。

李浩(1997–),男,汉族,山东日照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2015級社会工作专业在读本科生。

基金项目:

本项目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名称为:“阳光校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项目代码:qs111758。负责人:王金昊,参与人:卢山,姜海洋,李浩。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社会工作
对大学校园内流浪动物的管理建议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当代大学校园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体现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大学校园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