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均衡背景下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管理策略

2018-02-19郑良意

新教师 2018年10期
关键词:轮岗集团化校区

郑良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区域或跨区域品牌学校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的管理模式,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笔者试图通过十几年来的学校办学实践与探索,对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管理策略进行思考与小结,以期对新时期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为例。

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百年老校,始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的双溪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双溪学堂,成为官学,至今115年。学校地处老城区,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汇集了较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

2004年9月,因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和新商住区配套建设的需求,为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区政府试点同安第一实验小学走上了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之路。

一、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管理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1. 从文化植入到价值认同,是一校多校区(集团化)办学的必由之路。

让原有品牌学校文化渗透到新办校区,让学校的办学思想深入人心,让不同校区教师取得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尤其是让原有品牌学校的价值观得到其他校区的认同,提升教师学校归属感,这是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第一步。在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培养主体意识;搭建文化平台,丰富文化活动;注入文化元素,创建文化品牌。如:“双溪论坛”“书香邮差图书漂流”“双溪足球俱乐部”、每年在孔庙举办毕业典礼等品牌文化活动,“印象同安”“绿色的纸船”等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提升了不同校区间教师的价值认同,尤其是对原有品牌的文化认同与价值追求。

2. 校区交流轮岗机制,是推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

学校教师定期轮岗,是近年来国家、省、市为推动教育均衡提出的人事制度改革举措。但由于大校、品牌学校固有的学校文化已深入人心,教师的学校归属感也很强。那种“连根拔起”的轮岗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品牌学校的办学力量,轮到普通甚至薄弱学校的老师积极性也不高,很大层面影响了学校管理甚至是教育教学质量。反之,保留人事关系的校际交流,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交流的老师应付了事的心态。在一校多校区(集团化)办学实践中,我们打破传统观念,有效整合校区间的教师资源,在充分考虑校区办学规模、师资水平、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在同一学校不同校区间建立3~5年的定期轮岗交流机制,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更具实效性。

3. 建立大年级、大备课组制,优秀教师“走教”制,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建设和共享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在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为了让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得到更加科学合理使用,达到效益最大化。我们也尝试让不同校区的教师分学科、分年级跨校区组成合作互助团队,定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教研备课,线上、线下集体教研,备课模式改革实现品牌学校教育资源分享最大化,有效促进了校区教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随着区域教育布局的不断扩张,教育资源均衡状况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校区间学科优秀教师“走教”机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解学科教师紧缺的现状。因此,学校还尝试鼓励优秀的学科教师在三个校区间走教,让不同校区的孩子们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规模小、人力资源紧缺的新校区是很好的补充。

4. 現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是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管理改革的助推器。

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重要的辅助手段。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的新型管理模式,学校各个校区分布有一定的距离,对学校日常管理、教育科研活动等造成不便。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传递更为快速、便捷;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年级组和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为顺畅,达到学校行政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高效低耗,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

如,现代远程同步教学平台,让校区间的优质课、示范课,可以在第一时间同步分享,实现多校区同上一堂课。阅卷系统质量分析平台,在学生参与质量检测后的第一时间,生成学科质量分析报告,不同校区间的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针对不同对象生成的质量分析报告,为教师教学策略的调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家长对孩子学习状况的了解,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

二、一校多校区(集团化)管理策略的思考与认识

现有的学区化学校管理模式,受传统管理思路和单一校区教育教学质量恶性竞争的影响,再加上教育资源紧缺的因素,主要是采取集中优质资源办好中心校的做法。不但没有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均衡,反而人为地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近年来推出的小片区管理模式,采取城区间、城乡学校间捆绑,龙头校带薄弱校的方法,学校之间仅以友好互帮的方式定期进行教育教学交流和研讨活动,收效也甚微。

相比之下,我们发现一校多校区(集团化)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将区域内的一些教育资源集成一定规模,依托现有的品牌融入,逐步建立共享管理层面的保障、评价、激励机制。特别在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使用和教师定期轮岗交流机制上取得突破。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有效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轮岗集团化校区
公立医院“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分析与完善
常态化教师轮岗谨防“过客”心态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医患关系改善新途径:科主任轮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