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砚古今
2018-02-19李洪军李哲
┃李洪军 李哲
黄石砚的开采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是我国名砚之一,为历代书画名家高度赞赏和珍藏。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著《砚史》记载:“唐州方城县葛仙公岩石,石理:向日视之,如玉莹,如鉴光,而着墨如泥不滑。稍磨之,墨已下,而不热,生泡,生泡者,胶也。古墨无泡,胶力尽也。若石滑,磨久,墨下迟,则两刚生热,故胶生泡也。此石既不热,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有艳,不渗也。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色紫可爱,声平而有韵。亦有青白色,如月、如星而无晕。此石近出,始见十余枚矣。”这里的“唐州方城县葛仙公岩石”即方城县黄石山岩石,黄石砚便是由此岩石雕刻而成。
方城砚石是一种古老的沉积岩,结构均匀、石质细腻,性软、有峰、有声韵,易于发墨、贮水不涸、护笔养毫,是制作砚石的优质石料,堪称“石中上品”。按其石质可分为五大类:
紫石——其色为马肝色,湿润后呈正紫;
青紫石——紫中带青或呈青灰色,有孔雀羽毛之光泽,亦称“孔雀石”,更显古朴典雅;
青石——古蓝或青灰色,也具孔雀羽毛光泽,间或有金色纹理或金色星点;
墨石——灰墨色或墨色,石质细腻如正紫石,深沉大方,只此石蕴藏深处;
凤眼石——此石尤为珍贵,散布于各类岩石中,状呈圆点,大小不等,很像眼睛。其有“呆眼”和“活眼”之分。“呆眼”古拙浑朴,“活眼”明媚如画。
在黄石砚生产鼎盛时期,黄石山南麓数十里村民普遍从事黄石砚生产,独树、招抚岗曾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黄石砚集散地,以石砚闻名。独树境有一河取名砚河,一些村庄也易名为砚瓦石沟、砚山铺等。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至元、明之后,黄石砚制作工艺几近湮没。到1947年冬时,有幸保留下来的仅是人工土法制作的粗陋方砚手艺了。
改革开放后,采石、刻砚之声又开始回响在黄石山上。手工艺人们精雕出五龙戏珠、松鹤延年、嫦娥奔月等上百个砚型品种,造型美观、线条流畅、古风犹在,使湮没已久的这一古老奇葩重现光辉。
1993年10月,中国黄石砚在北京首次荣获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金奖;1994年,参加全国名砚展览,获石质、工艺双项金奖;1995年,又被国家轻工业部推荐为名牌产品。
2012年,黄石砚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