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教学探索

2018-02-19

学术探索 2018年3期
关键词:母语中华文化跨文化

申 莉

(北京联合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北京 100101)

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1](P10)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对文化的教育研究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意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提出了“交际文化理论”“文化导入论”“语言国情学”“中介文化系统论”等各种文化教育理论。来华留学生归国之后,他们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态度,影响到对中国的态度,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友人,服务外交大局,增强国家的软实力。目前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教学实践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因此寻求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一、重视跨文化冲突,确立文化教育目标

在来华留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视中华文化教育,实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搭建起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1.正确认识跨文化冲突

来华留学生教育涉及中国教师和外国学生,必定存在跨文化(intercultural)的问题,跨文化是“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间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2](P64~73)作为成年人,来华留学生受自身母语文化深深影响,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母语文化与汉语所负载的中华文化之间难免会发生跨文化冲突。有的来华留学生只和本国同学交往,课堂以外不愿使用汉语,大量使用母语,对中国的留学生活很不适应。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很大一部分来华留学生普遍感觉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导致他们理解中华文化困难,感到孤独寂寞难以融入中国的生活,出现跨文化冲突,从而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中国文化这种异己文化的排斥和反感。要正确认识,措施得当,跨文化冲突是可以平稳克服的。只要注重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融入汉语及其背后的文化,他们就会对与自己母语文化不同的一切事物和行为持肯定和认可态度,跨越自身母语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鸿沟,接纳中华文化,从而不仅对自身母语文化有归属感,而且对中华文化也会采用包容、理解、尊重和珍惜的态度。

2.确立文化教育目标

来华留学生都有自己的母语文化系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其母语和汉语接触,母语文化系统和中国文化系统接触,接触过程中,他们运用已有的母语文化知识对中国文化进行辨别、选择,对于和自己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一致的部分他们一般会采取接纳认可的态度,不相同不一致的部分,他们可能会排斥、反感。国别、年龄、学习时间、学习动机,都会对他们接受认可中国文化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如果愿意更多地、更主动地接纳中国文化,积极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就能更快地掌握好汉语,因此我们应以实现中华文化认同为来华留学生文化的教育目标。

文化认同(culture identity)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3](P4)虽因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而各不相同,但都会表现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归属,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可。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留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外部事物辨别、选择与接纳的过程,是个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与某个文化中多数成员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相同或相一致的程度,是一种跨文化认同。跨文化认同强调在母语文化理解与认同基础上对异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理解和认同,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区分,而是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母语文化和异文化是平等的。来华留学生对汉语的接受也意味着对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行为模式的接受,以及自我形象的转变,这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不是要他们抛弃自己的母语文化系统,而是在本己文化基础上对异己文化的接纳和认可,是从多元文化观出发的文化认同,属于双重文化认同。这种双重认同,是在他们母语文化传统根基之上的发展,而不是抛弃,是在母语文化基础上的自我开放与扩展,是吸收与整合中华文化元素的跨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母语文化与中华文化不断地相互商讨、妥协,从而达到共识,互相认同,最终建构一种和谐的跨文化关系,实现双重文化的跨文化认同。

跨文化认同超越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二元对立,是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建构,对异文化认同的同时使母语文化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来华留学生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跨文化认同,就可以从多角度认识事物,原有的文化体系不再是孤立地留在原地,而是受到新鲜事物的冲击,发生一些相应的改变。他们的文化体系不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跨文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他们有了吸收其他文化的机会,自身的认知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视野也较前开阔许多。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教育以此为目标,教育教学方向将更加明确。

二、准确把握现状,发现症结所在

自20世纪80年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教育教学层面都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教育教学经过迅速发展,获得了可喜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一些不足。

1.教育教学内容零散不成体系

来华留学生来中国一般以学习汉语为主,学历生学习时间会稍长,语言生则学习时间很短,有的少到几周。语言与文化的密不可分性,决定了学习汉语的同时必定接触到中华文化。然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内容繁复,短时间内呈现给他们什么样的中华文化,怎样呈现,让他们加深印象、加快了解,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目前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教育教学还比较随意,内容零散不够系统,主要原因是对中华文化内容甄选没有科学化的标准,文化教育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外语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目标结合起来的主张,1996年制定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中提出了“3P文化”即Cultural Perspectives文化观念,Cultural Products文化产品,Cultural Practices文化实践,并在外语教学中开始以这个标准衡量文化目标的实现与否。可喜的是,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在汉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教育。1988年,国家汉办在《1988—1990年对外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中明确地把“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汉语和汉语教学在外国人接受中国文化并形成中国文化过程中的作用”列为研究内容。虽然如此,哪些文化列入教育教学内容、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未加以规定。2007年,国家汉办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其中对文化教学部分做出了要求:能了解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能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具有跨文化意识;能解释在课文和教学材料中出现的各种文化概念;能在安排课堂任务和课堂活动时考虑学习者的文化背景;能根据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下有效地开展语言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克服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文化的不同和交际失误而引起的各种困难;能够在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下帮助学习者建立文化敏感意识。[4](P81~88)但是这个要求是从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角度出发的,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导,还不能算作一个教育教学标准。

2.文化内涵解读不够

目前我们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教育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文化体验为辅。课堂教学中的汉语教材会讲到一些文化知识,比如茶文化、中国饮食、中国烹饪、中国戏曲、中国诗歌、音乐等,还会开一些中国结、中国书画、剪纸、中医等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的课程及活动,让学生在接触中了解,加深印象,接纳认同。但多是表层浅显的文化理解和体验,对中华文化深厚内涵解读不够,只能说目前做到的还只是知识的普及,还谈不到深入,因此离内心的主动接纳认同还有一定距离。

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来看,注重的是跨文化意识的树立、对文化背景的掌握、文化知识的解答等宏观的内容,培训汉语教师时也多是注重文化实践的培训,比如编中国结,学习剪纸,练习太极拳等。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教育也多是一些浅显的引导,让学生参与包饺子、烹饪中国菜、学习中国武术、练习书法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文化活动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后劲不足。在进入高层次的、需要文化底蕴的交际环节时,就会出现短板。很多留学生日常用汉语交流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听到一些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时还是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更不用说使用了。对于我们常常提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难以理解。有很多学生在校园中汉语交流无障碍,但一出校园就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常常很困惑地问老师,为什么我在学校感觉老师的话都能听懂,出去就不懂了呢,这也和对中华文化内涵理解不够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在生活中自然会带有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自然贯穿其中,还常会用到一些歇后语、惯用语等,再加上语速很快,当然对于留学生来说很难了。

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对中华文化充满了渴求与好奇之心,他们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仅希望知其然,更希望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二百五是个不好的词?”当听到老师解释古代一封银子五百,半封银子二百五,“半封”和“半疯”谐音时,他们终于搞明白了出处,互相开起了玩笑,露出了释然的笑。很多学习中的不惑妨碍了他们的使用,只有知其所以然,他们才能更加自如地运用汉语。这还需要我们在内涵传授与传播方面下功夫。

3.理论指导不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来华留学生教育界逐渐重视文化因素教育教学,探索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内容的自然传播和传输,但是教育教学方法途径还是略显单薄,而且缺乏理论的指导。从课堂教学和体验活动这两个方面来看,都存在一些问题。

课堂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紧密关系体现不够,传统的对外汉语教材注重语言技能的培训,从汉语本体特点出发,以结构为纲,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缜密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汉语,但明显文化知识不足,以致于学生的汉语学习中出现文化缺失。很多学生汉语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中华文化还是知之甚少,以致于出现使用不当,甚至闹出笑话的情形。新开发的一些教材,如《成功之路》《发展汉语》《体验汉语》有了很大的改进,语言和文化的同一性得到了体现,课文中会出现中国民间艺术、中国茶文化、中国节日文化等内容,与语言学习关联起来,既有趣又实用,学生爱学,老师爱教。但是由于教学时间、教师素养、语言内容安排等各方面的因素,文化点还是浅尝辄止,深入不够。中高级阶段的文化类教材又显得说教意味较浓,单讲文化,脱离语言学习与操练,缺乏趣味性,往往让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达不到预期目标。

文化体验活动也有类似的问题。目前的各种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有了很大的改进,从最初动手写毛笔字、画中国画、编中国结逐渐拓展到深度参与、参观、游览,文化知识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外,有了切身的感受,是一种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有些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在受邀参观人民大会堂的时候忍不住给老师发微信实时播报,感慨人民大会堂的恢宏气派,不停地说自己的幸运。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加真实、深入。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这样的活动频率比较少,与他们的汉语学习还没有自然的相融。主要还是缺乏教学理论指导。如果教育工作者能在活动的设计实施环节自觉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相信体验活动会更加积极有效。

三、积极探索实践,寻求最佳途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开展文化实践

关于如何切实进行文化教育教学,学界一直在探索,但是难度较大,进展缓慢。与其在探索中等待,不如立刻行动起来。我们不妨尝试借鉴美国的第二语言文化教学理念,把《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中的“3P文化”运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来。“3P文化”指文化观念、文化产品、文化实践,其中文化观念包括意义、态度、价值观、思想;文化产物包括书籍、工具、食物、法律、音乐、游戏;文化实践包括文化互动模式。在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实践中,要求文化观念始终贯穿于文化实践、文化产物的学习中,明确文化学习的目标是让学习者了解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是如何反映出文化观念的,文化观念是文化教学的核心。美国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向学习者讲授英语的同时巧妙地传播了美国的价值观和思想。我们也不妨借鉴这样的语言学习标准,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使汉语所负载的文化观念、文化产品、文化实践与汉语教学结合起来,并以此为标准衡量中华文化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语言学习的进度,以核心价值观为纲,穿插讲练人类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语言点讲练开始,开诚布公地跟学生介绍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各种问题,引导出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族、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传统文化之源,介绍中国思想史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文化观念的纲本之下,把中国人的文化产物和文化实践设计到语言讲练的实践中,通过语言和文化融会贯通式的操练学习有助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和认同。这就对汉语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其自身不能只停留在文化产物和文化实践的表层,只掌握一些编中国结、画中国画、写中国字、练中国功夫的基本文化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拥有文化自信,并能自如地向留学生展现中国诗词、音乐、建筑、服饰、饮食等各种文化产物,能够在语言讲练过程中引经据典地运用中华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围绕交际文化、行为文化展开文化互动实践,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熟悉了解乃至认同中华文化。

2.以揭示中华文化内涵为准则,树立跨文化意识,进行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文化负载于语言当中,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汉语教师还是留学生都习惯于站在自己所认同的母语文化的立场上对待异文化,当母语文化与异文化差异较大时,就会产生跨文化冲突。因此,汉语教师和留学生都应当建立对比意识,通过对不同的语言及文化观念、文化产物、文化实践进行对比,准确把握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意识的留学生在面对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冲突时,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尊重与珍惜异文化。每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则,每种文化也有各自的特色和优缺点。汉语教师要引导留学生从语言的各要素和文化的各要素分别进行客观对比,寻找汉语及中国文化和他们各自母语及母语文化的异同。在对比过程中,汉语教师首先应具有跨文化意识,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地去进行比较差异。语言不分好坏,文化不分优劣,只有抱着平等、友好的心态才能揭示出各种语言和文化的特征和差异,找出跨文化冲突的内在规律,克服不同的跨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意识,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通过共性揭示和个性对比,汉语教师要找到中国文化与各种异文化交往的基础及相互沟通与彼此适应的条件,以汉语教学为媒介,研究来华留学生文化心理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点和冲突点,探索解决矛盾和冲突的途径,确保汉语及文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这种对比文化差异的方法被王建勤(1995)称之为文化对比分析法,[5](P38~48)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仅靠对比是无法解释所有语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的,有些留学生的文化行为,不一定是由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体现出介于他们的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中介文化行为,因此,对留学生的中介文化行为系统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中介文化行为系统带有留学生的母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是一种在留学生母语文化根基之上通过过滤中国文化之后的变了形的文化行为。在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综合多种方法,在差异对比的基础上,揭示中国文化内涵,通过对留学生的中介文化行为的偏误纠正,对他们进行中华文化教育教学,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构语言和文化统一体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教师是辅助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这种理论非常适用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观、教学观为指导,帮助留学生建构起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实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近些年来许多汉语教材都开始注重语言和文化的结合,在语言教材中展示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生活观念,甚至做出了差异对比。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语言和文化一体化教学的平台,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去指导留学生学习汉语,就可以让他们在学习汉语的同时自然习得中华文化,从而认同中华文化。

首先,以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指导,创设中华文化知识背景。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围绕各种文化产物展开文化实践,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元认知能力和进行中华文化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跨文化比较,展开“合作”与“会话”,帮助他们建构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系。

其次,以建构主义知识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开展体验式教学。文化体验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在校园里,也可以到校园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神秘美丽的中国文化,只有亲身去体验经历才会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实现认同。要注意的是这种体验是有意义的体验,不是只做表层的走马观花,是在体验的过程中深度挖掘中华文化内涵,把表层的体验和深层的文化观念结合起来,边体验边讲练,加深印象的同时恰当地运用,这样才更为有效。比如,笔者所教的留学生以前经常自己去北京的名胜古迹游玩,回来后没什么感觉。在跟老师一起去探寻皇家园林之美时又去了颐和园,老师带着他们边讲边参观,回来后感慨自己以前都白去了,这次游览才算是了解了皇家园林。只有这样的体验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发挥来华留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始终站在辅助者的角度,帮助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动地建构起中国文化知识体系,并引导他们对中国文化和自己的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建立起汉语词汇为中心的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统一体,引导他们在母语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认同中国文化。加强对成语、诗歌、俗语、习惯用语的讲解和运用,开展各种文化知识竞赛活动,精选优秀中国影视剧,开展观影评介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慕课、微课、互联网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学生从对汉语准确运用发展到对中华文化的迷恋。

总之,我们相信,在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实践活动,揭示中华文化内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保证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进行,一定能够顺利帮助他们了解、理解、接纳、认同中华文化。实现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双向文化认同,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目标所在,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施家炜.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3]郑晓云.文化认同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赵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误区和目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3).

[5]王建勤.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学习者的中介文化行为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1995,(3).

猜你喜欢

母语中华文化跨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