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的科技支撑体系研究
2018-02-19孙科北京市朝阳区公安消防支队
■ 孙科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消防支队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公安消防部队是一支担负各项消防保卫和社会抢险救援等任务的主要力量。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提高装备科技实力,加强部队作战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灭火救援战斗需要,是国情所然,大势所趋。
一、新时期消防部队科技支撑体系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如果将消防部队战斗力本身看成是一个大系统,要确保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最基本取决于二个方面的要素:一是物质要素,包括消防人员和消防技术装备,二是非物质要素,由作战思想和原则、消防训练和消防部队编制体制构成。其中,消防人员是构成或决定消防部队战斗力的最基本因素。消防技术装备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物质基础,其次,先进的技术装备是消防技术的外在表现。先进技术是消防战斗力的有效保障。另外,消防训练是促进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完美结合的有效手段。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消防部队战斗力的发展。
二、新时期我国消防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专业人才缺乏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消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和挑战,不断冲击着新形势下消防实战对指挥人才战略、结构和动态需求动荡和变化,同时也给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新挑战。现阶段基层中队的干部由于服役时间短、基层经历浅、实战经验少、灭火救援组织指挥能力薄弱。机关层面懂指挥、会打仗的指挥员缺乏,总队层面缺乏灭火救援高级技术专业人才,支队层面缺乏灭火救援中级技术专业人才,致使对处置类型灾害事故的研究不够深、方法不够多,技战术不够精。
(二)高精尖现代化技术装备略显不足
近年来,消防部队虽然整体更新了一大批用于有效应对高层、地下、轨道交通、石油化工、地震等各类灾害事故的现代化装备,使部队的综合作战能力显著提升。但是在处置超高层建筑火灾、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路段、航空器具灾害事故方面还略显不足,特种装备更新慢,特殊应急装备缺,一些高、精、尖的现代化的装备更是严重不足。
(三)实战训练的科学性,滞后于现场处置需要
近年来,消防部队建设了许多科技化含量较高、功能完善的训练基地,组织开展了攻坚组的集中训练,对提高部队作战训练水平,提升部队作战攻坚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全国地区性发展的不平衡,在部分地区尚未建成能够满足本区域科技化、常态化、实战化、合成化的训练基地,致使基层一线的训练依然处于以体能、技能训练为主的低水平循环状态,与科技练兵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预案编制不科学、人装结合不科学、专业分训不科学等问题比较普遍,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全面提升。
三、新时期我国消防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一)科学转变作战指挥模式和战斗准备机制
目前,消防部队可能面对的新灭火与应急救援工作,在现阶段表现出突发性强与危害性大两大主要特点。因此,科学转变作战指挥模式和战斗准备机制是目前消防部队提供战斗力的一个主要建设内容。
1.科学完善作战指挥模式
第一,在重特大灭火与应急救援行动中,要按照“属地管理、属地指挥”的原则,在由地方党委政府、消防部队和其他相关部门组成的应急救援指挥部中,明确消防部队担任现场组织指挥的关系。第二,科学完善消防联勤制度。以消防部门为例,在灭火与应急救援行动中,首先形成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或微型消防站之间的消防联勤制度。在此基础上,根据重特大事故的特点,拓展到以消防部队为主、以医疗、交通、气象、环保、供水供电等其他部分的救援力量或装备为辅的联勤制度,形成立体化灭火或应急救援体系。
2.科学完善战斗准备机制
战斗准备机制属于非物质要素的范畴。消防灭火与应急战斗力的提高,需要从应急预案、专业化训练以及实战化演练三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进一步科学完善应急预案。例如,对于高层建筑火灾,针对灭火和疏散两个不同的应急响应内容,应制定高层建筑火灾灭火应急预案、高层建筑火灾人员疏散应急预案,或者针对办公和住宅不同功能的高层建筑,制定高层建筑办公室火灾应急预案、高层建筑住宅火灾应急预案等,进一步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与操作性。其次,逐步完善科学的专业训练。科学的专业训练改革,要明确各级训练重点与训练内容的区别。以高层建筑火灾为例,在训练内容上,普通中队重点进行高层建筑灭火与应急救援相关的常规项目训练。例如,把高空救助、内部消防设施应用、登高行动、高层水带铺设和固定作为主要训练内容。各高层建筑灭火专业队突出专业训练,进一步提升实战战斗力。最后,科学完善应急演练机制。总队每年组织两次跨区域大型演练,支队每季度组织一次联动演练,大中队每月组织一次辖区演练。
(二)科学转变专业队伍建设
根据目前消防灭火与应急救援的新形势,结合新《消防法》的规定,消防部队的职责与任务有了新的内容和要求。根据消防队伍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建立了以消防部队为依托的各类专业救援队伍。例如,北京市结合本市各类灾害的特点,建立了以消防部队为依托的地震(建筑倒塌)、公路隧道、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工程、石油化工、危化品等各类灾害事故救援专业队。这些专业型队伍的建立,改变了队伍建设的统一模式,有效提升了应对特种灾害事故的救援能力。
(三)科学实施灭火救援业务训练
新颁发的《消防部队执勤业务训练和考核大纲》提出了训练面向实战的指导思想,将装备训练、合成训练、实战演练、基地化模拟训练纳入训练和考核范围。例如,针对各类灾害事故的特殊性,开展针对各类抢险救援项目的特种训练。例如,针对高层建筑,开展了超高层大型商业综合体安全疏散演练、高层建筑灭火救援实践化演练或高层建筑燃气泄漏事故灭火救援演练等实战化演练。针对不同性质的生产单位,开展了人员密集场所应急救援训练、化学危险品场所灭火救援训练等不同性质单位的救援业务训练。
(四)提升灭火救援装备科技化含量
装备的现代化,能促进、改革、更新综合灭火救援战术体系,主导灭火救援战术发展,改变灭火救援进攻模式。一是在灭火救援装备配备上,要立足于现代城市灭火救援特点的需求。突出配备高端性能的举高车、特种救援车辆、各类救援机器人等先进装备;二是要结合城市规划和全市的区域定位,在全力保障政治中心区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各区特点,优先保障某类事故发生概率大的地区,例如,易燃易爆化学品集中的地区,应优先配备特种灭火救援防护装备。高层建筑密集的辖区,在装备配备上主要是加强举高消防车、救生气垫、高强度、长距离的供水水带等专勤器材配备。
(五)科学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强化消防专业人才培养是部队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指战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是生成部队战斗力的核心要素,消防工作的本质和任务决定了各级指战员除应具备做好消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一般工作常识,还必须具备与形势任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知识技能,做到知识结构跟着形势发展走,素质能力围着任务需要转,加快推进指战员素质能力由经验型向智慧型的转变,为部队生成新的战斗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一是依托总队人才工程建设平台,按岗位需求和梯次结构,采取机关专业人才到基层挂职,基层培养对象到机关见习的方式,为基层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在战训岗位形成总队有专家、高级工程师,支队有骨干、中级工程师,中队有能手、标兵的战训专业人才格局。二是完善战训岗位人才培养、使用、保留机制,从制度层面上使战训岗位人员看到岗位优势和发展前景,从而激发战训岗位人员的工作热情。同时,为那些会打仗、懂指挥的优秀指挥员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保持战训岗位人才的相对稳定和连续性。三是强化对指战员的集中培训。认真总结今年基层指挥员培训的经验和做法,以强化智能指挥为重点,大力开展信息化条件下指挥作战技能培训,提升指战员信息化指挥水平,实现由经验型指挥向智能型指挥的转变。四是成立类型事故处置科研团队。针对不同类型灾害事故的处置组建科研团队,在处置程序、处置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类型灾害事故处置体系,为部队灭火救援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六)科学练兵,夯实官兵灭火救援基础
1.科学施教,因材施教
针对官兵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部分战士的文化素质不高等特点,将消防执勤灭火、抢险救援基本常识、常见危化品的理化性质、危害特点和处置措施、个人防护知识等进行专题教育,避免业务理论授课只是“抄笔记”走形式。
2.科学训练,强化体能
体能是战斗力的基础,再尖端的科技都代替不了人的作用,必须依靠高素质人员的操作,作为直接与火灾事故作斗争的一线消防官兵,必须有强健的体魄,确保官兵在灭火救援中能“跑得快、拿得动、上得去、战得久”,方能应对日益复杂的现代火灾事故。
3.掌握技术,熟练技能
积极面向实战,设置实战训练科目,根据辖区地理、建筑、灾害事故特点,广泛开展各种攀登、救生、破拆、排烟、堵漏、防化、洗消等救人、灭火和抢险救援基本功的训练,以及一线官兵个人防护项目的训练,切实解决部队技术装备更新与使用技能脱节的问题。广泛深入抓好装备器材训练,重点训练装备器材的使用以及维护,促使人与装备的有机结合,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四、结语
在新时期下消防部队只有不断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部队科技化实力,才能切实增强消防部队的战斗力,为实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任务要求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公安部消防局印发:《公安部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例》[Z],2010,(02).
商靠定.消防战斗力构成要素分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李建华,杨军.抢险救援社会化进程中加减乘除法则探析[N].武警学院报,2006.
商靠定.消防部队战斗力动态评估系统设计构想[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
朱力平.动态立体灭火救援圈,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
夏登友,程晓红.灭火救援战斗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
辛晶,洪航.层次分析法在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评估中的应用[Z].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