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8-02-19
750001银川市长庆燕鸽湖医院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因致残率、死亡率较高,成为威胁中老人健康的第一杀手[1]。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生机制与体内凝血因子异常激活、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微血栓形成有关。临床上多以西药治疗为主,为提高治疗效果,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2例,对其分组进行研究,探讨丹红注射液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2例,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满足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关于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2],排除药物禁忌者合并急性心肌炎、心包炎,或肺动脉栓塞及肿瘤者。治疗组男17例,女24例;平均年龄(58±6)岁,平均病程(7.2±0.6)年。对照组男15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6)岁,平均病程(7.1±0.7)年。两组在一般情况方面的比较,如性别、年龄与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吸氧、抗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等。即口服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阿托伐他汀钙,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即丹红注射液40 mL+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发作次数减少率>80%或临床症状消失,T波倒置变成直立,静息心电图达到正常水平或者恢复>0.1 mV;②有效:T波变浅>50%或静息心电图ST段恢复>0.5 mV,发作次数减少50%~80%,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未达以上标准。④加重:疼痛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较前增加。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心绞痛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7.6%,与对照组的85.4%相比,前者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8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R、TC、TG、HDL-C、Hcy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HDL-C水平上升,治疗组上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Hc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心绞痛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效果评价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s,mmol/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s,mmol/L)
组别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HR(次/min) 86±8 75±6 85±9 76±7 TC 4.5±1.0 4.0±0.6 4.6±9 4.2±0.6 TG 1.9±0.5 1.5±0.5 1.7±0.7 1.7±0.5 HDL-C 2.8±0.5 2.1±0.4 2.8±0.5 2.2±0.5 LDL-C 1.30±0.4 1.44±0.22 1.29±0.5 1.42±0.18 Hcy(μmol/L) 21.5±3.8 15.2±1.3 21.4±3.9 16.9±2.8
讨 论
资料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我国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其病死率约3%~18%,随着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节奏与饮食习惯,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目前该病是临床上较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3]。临床上仍以西药抗缺血、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治疗为主,由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加,众多学者推荐中医学结合治疗[4]。丹参和红花提取物是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丹参活血化瘀,红花提取物红花素能够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激活纤溶系统,发挥抗凝、抗血栓效果[5]。丹红注射液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处的血管壁,抑制其局部炎性反应,促进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的生成,从而使受损血管内皮细胞修复[6]。也可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与N-端脑钠肽水平,抑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97.6%)明显高于对照组(85.4%),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83.0%)明显高于对照组(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丹红注射液能够扩张冠脉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情况,同时清除炎性因子,恢复心脏功能。
综上所述,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显著,从中西医本质上治疗该疾病,其远期治疗效果更佳,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