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病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
2018-02-19
361000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病历资料
患者,男,58岁,就诊前约20年无意中发现左侧耳后一肿物,约黄豆大小,无红肿及疼痛,无特殊诊治,近0.5年来左侧耳后肿物逐渐增大,并出现瘙痒,遂于2014年10月20日求诊我科门诊,门诊查体:“左侧耳后、腮腺后方皮下、左侧枕后皮下、左侧锁骨窝上发现多个质中肿块,活动欠佳,边界不清,无红肿,无压痛,表面皮色较深”,并行颈部CT平扫示:“左侧腮腺后方见数个结节融合成不规则软组织包块,边界不清,部分突出腮腺下极,约45 mm×30 mm×35 mm,左侧枕后部、左侧胸锁乳突肌内侧间隙、左侧颈动脉间隙、锁骨上窝见多发肿大淋巴结,以锁骨上窝淋巴结最大,约20 mm×25 mm”。故门诊拟“头颈部肿物性质待定”收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发现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大小便基本正常。血常规:嗜酸粒细胞比率26.7%,嗜酸粒细胞计数2.4×109/L。为明确性质,于2013年7月24日在局麻下行左侧颈部肿物切除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皮肤组织、皮下胶原纤维组织增生显著,其中散在多个淋巴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聚集,部分区域淋巴组织增生伴淋巴滤泡形成,病理诊断组织学形态倾向于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KD),口服泼尼松片30 mg,1次/d早顿服,逐渐减量,3个月后复查,肿块较前明显减小,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5年后随访,肿块再次复发,较前相近,患者诉无特殊不适,拒绝来院治疗,见图1~3。
图1 CT平扫
图2 大体所见
图3 病理所见
讨 论
KD首次描述于1937年,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良性慢性炎症性肿胀[1]。可能的病因包括免疫功能失调、过敏反应、病毒和非病毒感染、肿瘤、虫咬和寄生虫[2]。KD最常见的表现为多侵犯头颈部及四肢皮下软组织,常累及腮腺、颌下腺,同时侵犯周围淋巴结。该病多发生于男性,常常20~50岁发病,男女发病比例 3.5~7.0∶1[3-5]。
鉴别诊断包括头颈部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卡波西肉瘤、恶性血管皮内细胞瘤和淋巴结转移;良性疾病,如炎症、肿瘤、脓性肉芽肿和其他传染性淋巴结肿大相鉴别,特别是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ALHE)[6]。过去,ALHE很容易与KD混淆,被认为是KD的一个变体。然而,这种疾病在组织学上是不同的:血管增生(也称为上皮样血管瘤)和内皮细胞内衬在血管壁在ALHE中存在,而KD的特征是由于慢性炎症引起的局部肿胀[7,8]。淋巴结增大在ALHE的病例中是罕见的。而且KD的纤维化贯彻疾病始末[9],此外,ALHE通常是多发丘疹或结节,容易出血,但KD多累及直径>2 cm的孤立性病变,皮肤未见明显异常。细针穿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帮助的,但切除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首选[10,11]。CT 和 MRI可用于诊断头颈部KD,特别是结合彩超,然而,在没有病理报告的情况下,KD的诊断很难证实。而且KD常见于合并肾脏疾病,最明显的是肾病综合征[12]。同时存在的肾脏疾病可能是由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损害或Th2占优势的免疫反应紊乱。我们的患者没有肾损害,尽管他病程较长,但没有任何症状。KD的治疗包括随诊观察、放射治疗、类固醇治疗、手术切除、化疗和冷冻治疗,然而,目前还没有单一的治疗方法。每种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例如,简单的手术切除比其他治疗花费时间较短,并可以得到病理组织确诊,然而,这种肿块边界欠清,无法完整切除,手术后可能会复发,类固醇治疗和放射治疗可以缩小肿块的大小,但通常不能完全去除它,停止激素治疗后再次复发并不少见。在我们的案例中,患者只想明确诊断,因此,手术切除活检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如果目标是避免疤痕,类固醇治疗或放射治疗是最适合的一线选择。如上所述,非手术治疗的局限性包括治疗后复发。因此,应考虑手术切除后,补充类固醇激素或放射治疗。
总之,KD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KD的方法有很多,在这个特殊的病例中,手术切除活检是首选。然而,长期随访是必要的,因为KD患者有复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