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社区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效果评价
2018-02-19
100071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老年人、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等是该疾病的多发人群[1]。中老年患者同时患冠心病、高血压的概率较大,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莫大的威胁[2]。本研究旨在探讨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1)纳入标准:①年龄60~88岁;②均确诊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悉本研究,且自愿签署了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肝、肾等疾病患者;②其他无法配合本研究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63~88岁,平均年龄(73.52±6.25)岁。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3.28±6.54)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10 mg/次,1次/d[3]。观察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10 mg/次,1次/d)联合厄贝沙坦片(口服,10 mg/次,1次/d)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血压情况和心绞痛发作情况。血压包括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采用血压检测设备进行测量。正常血压范围:高压90~139 mmHg,低压60~89 mmHg。心绞痛发作情况以临床疗效判定,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和加重:①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或完全消失;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④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有加重情况。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血压均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心绞痛发作情况采用%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治疗后血压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心绞痛临床总有效率8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未出现肝、肾功能明显异常。
讨 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胸痛、发作性绞痛等,严重者甚至出现猝死现象,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而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头晕、头痛等现象。老年人因身体免疫力下降,身体器官和组织功能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容易同时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从而形成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严重影响。因此,中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予以重点关注,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痛苦[4]。
氨氯地平作为一种常用的降压药物,可以直接对血管平滑肌起作用,使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从而降低患者血压[5],临床上也可用于治疗冠心病等。患者服用氨氯地平后,有效抑制因钙诱导而导致的主动脉收缩,扩张正常区域或缺血区域的冠状动脉和冠状小动脉,增加患者的心肌供氧。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2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受体有着拮抗作用,从而有选择地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受体的结合,达到抑制血管收缩以及醛固酮释放的效果,最终达到降压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后血压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血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绞痛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也未出现肝、肾功能明显异常。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s)
组别 n SBP DB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0 157.45±2.53 125.23±2.62 98.32±3.24 70.71±3.14对照组 50 157.42±2.54 138.76±2.87 97.43±3.24 84.22±3.24
表2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n(%)]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取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有效地降低了血压,改善了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