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准方向 精准突围

2018-02-18赵东明徐建国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选择题史料考查

赵东明 徐建国

俗话说“得小题者得天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笔者对近几年湖南省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平均得分进行了统计:2015年26.20分,2016年21.40分,2017年23.39分,难度值分别是0.55,0.46,0.49。从这些数据中,我得出的结论是:选择题难度居高不下,学生难以应付。笔者在本文拟就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和复习方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近三年历史选择题的突出特點

1.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2015年有关小农经济、科举制度、列强商品在华的销售、中国“一五”计划重工业的发展、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罗斯福新政、世界银行等试题非常明显。2016年考查了儒家思想、明朝地方上设三司、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洋务运动、60年代中国的外交、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新兴独立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马歇尔计划。2017年考查了分封制、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明朝手工业的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市场经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工业革命、苏联的经济政策、两极格局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有些知识点频繁考查,如儒家思想、近代列强对华的商品输出、罗马法、英国君主立宪制、二战后欧洲的联合、二战后的国际经济合作、两极格局等。这些表明:命题者出题的切入角度虽具有多样性,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主干知识,甚至是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强化学科核心素养考查。

最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高考《考试大纲》修订中也明确提出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在高考考核目标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可见,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考查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分析近三年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者已经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这值得高度重视。

(2017年)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此题明显涉及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3.直击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薄弱环节。

(2015年)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许多学生因对“外戚”和“执政大臣”的概念理解上出现偏差而选错答案。

(2017年)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学生因不理解明朝中枢决策的变化——由皇帝到内阁又转移至宦官,而选错答案。

4.基础知识在解题中仍起决定性作用。

试题干扰项干扰较大,基础不扎实的考生比较难取舍。如2016年的24、26、34、35,但细心推敲,用掌握的基础知识去排查还是能做出正确选择的。

5.呼应社会热点,体现价值观的引领。

2016年全国Ⅰ卷,24题,汉代崇尚儒学但《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32题的罗马法,33题英国的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等都可说与时政热点有关。2017年明显加强了对中共党史的考查:如2017年全国Ⅰ卷涉及中共对内政策调整,2017年全国Ⅱ卷考查了中共力量发展。试题不回避热点,而是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题材。

二、选择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材料,学生很多时候是只抓一处,不计整体,歪曲材料意思。(2)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诠释不到位。(3)学生不愿意按基本的程序做题,思考很不周密,大量显性和隐性的信息没有进入视野,思维方向严重错误。(4)方法严重缺失。做题时没有分析推理、举一反三意识等。(5)虽然平时喜欢做题,但不擅于总结和反思,低级错误层出不穷。总之,学生学科素养与命题者的期望存较大差距。

2.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课程理解不够。教学选用的教学资源多来自课本,没有关注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2)平时上课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技巧和思维能力的培养。(3)试题的训练缺乏分类和分层,没有针对某项能力的提高。(4)用于平常训练的习题质量与高考试题相差大。(5)讲评分析不透彻,没有归纳、总结、提升,不能授学生以“渔”。(6)没有深入研究应对高难度选择题的方法。总之,有些教师学科素养培养的意识和行为没有与命题者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三、改变选择题教与学的行为方式

1.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教学核心策略。

表面看,复习多轮,重复多次,知识熟悉了,知识框架建立了,但这只是在知识再现、再认这一层面上的低水平重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实际上没有多少帮助,要应对过去以知识立意的高考还可以,但要应对以核心素养立意的高考则基本无效。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树立核心素养培养优先于知识学习的新观念,不要一讲到底,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和表达。在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宁可牺牲进度,也不要牺牲“效度”。

2.改进史料史实的教学生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的史料应该少而精,对史料的分析要准确到位。有些教师只追求史料的数量,不考虑史料的质量,似乎所有的知識点、结论都要用史料来印证、来分析,结果是“消化不良”。所以,一堂课,关键性的史料有两至三条足矣,把两至三条史料阅读到位、理解到位、解释到位、分析到位,学生有切实的收获,史料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如何选择史料呢?选用教材中的史料是经济有效的办法。需要强调的是:史料教学容易滑向碎片化教学,史料教学不能取代史实教学,史实教学所具有的系统性、完整性、深刻性优势是史料教学难以达到的。在史实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史料教学,可能是一个理性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3.要紧跟上史学研究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进一些新的学术理论和成果:如新的史学范式、与课本不同的学术观点等。有学者认为,世界的全球化分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帝国主义阶段,以武力推进为主。西方列强主要是以武力和殖民主义强行将封闭国家纳入世界体系。这一阶段充斥着战争、划分势力范围与独占。谁最先觉悟,认清世界大势,谁就能跟上西方列强的步伐(如日本);谁抗拒这个大势,谁就会付出巨大代价(如中国)。第二个阶段,全球化主要以和平协约的方式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由自发走向自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的民主化不断发展,经济的区域一体化和世界一体化不断加深,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创立是划时代的大事。

4.注意研究高考选择题命题的热点。

仔细研究近几年的选择题考点分布规律,我们发现有些部分出题频率很高。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宋明理学、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欧洲的一体化等,这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5.走“少、精、高、实、悟”的五字训练道路。

“少”是严控数量;“精”是精心挑选,精心命题,打造精品;“高”是高质量,与高考接轨;“实”是有实效,针对性强,学生有所得;“悟”是引导学生多感悟,多分析,多总结,找规律,重迁移,举一反三。

6.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分类、分层训练指导。

学生和教师不能被资料和考试“牵着鼻子走”,要明确目标,加强自主,有序推进,达成实效。在做法上,要总结规律,化繁就简,通俗易懂,行之有效。

知易行难,做好选择题,任重而道远,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猜你喜欢

选择题史料考查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单项选择题狂练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