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体热平衡角度剖析“伤寒”“中风”与“卫分证”的关系
2018-02-18赵彦伟
赵彦伟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热平衡理论剖析“伤寒”“中风”“卫分证”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阐明伤寒与温病的关系,提高对上述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伤寒;中风;卫分证;剖析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3--02
一、寒温学派之争
伤寒派虽承认温病是一类独立疾病,但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总称,温病自属其中,温病不能另列门户,自成体系。如清代陆九芝:“凡病之为风为寒为温为热为湿者,古皆谓之伤寒......无人知温热之病本隶属于《伤寒论》中,而温热之方,并不在《伤寒论》外者”(《世补斋医书·卷二》)。温热学派认为伤寒与温病完全不同,在病因上,伤寒为寒邪,温病为热邪;在病机上,伤寒由肌表入,依六经演变,易伤阳;温病由口鼻入,有卫气营血、三焦的病机演变过程,易伤阴;治疗上,伤寒善用辛温,温病善用辛凉。因此有严格区别,概念上不能混淆。
随着温病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便出现历经数百年的“寒温之争”。历经几百年的争论,寒温直至今日还没停止。其实笔者认为寒温之争主要就是“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卫分证”之争。
二、人体热平衡理论
在自然界中人作为有机生命体,若要维持正常的代谢就必须要保持体温恒定。即机体所产生 的热量与所散发的热量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人体的产热主要取决于人体代谢水平的高低,其中参与代谢的主要为内脏和骨骼肌。当人体安静时,参与代谢的主要是肝脏和肾脏,当人体运动时参与产热的主要是骨骼肌。人体散热主要取决于皮肤毛细血管,当天气炎热时,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散热量;相反当天冷时,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因此从医学角度来说,调节基础代谢产热量和皮肤散热量是维持人体热平衡的重要方式。
三、太阳伤寒、太阳中风、温病卫分证的实质与热平衡观
1.太阳伤寒的实质与热平衡观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两条条文定义了“太阳伤寒”,以及描述了太阳伤寒的的临床症状。从中医角度上看,此条文的“恶寒”“体痛”等症状是寒邪束表,卫气被遏造成的。从人体热平衡角度来看,这两条实际上就是“太阳伤寒”人体散热功能障碍,同时伴有产热功能正常或相对过剩。那么散热功能障碍就会导致“恶寒”“体痛”“脉阴阳俱紧”等临床表现,而产热正常或相对过剩则导致“或未发热”“或已发热”等临床表现。
从人体热平衡角度来看发病的过程:即寒邪侵袭体表,血管或毛孔收缩,进而导致“恶寒”等一系列症状。当“太阳伤寒”初期的时候,产热相对正常,所以此时并不会发热,也就是原文中的“未发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热量持续产生而无法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相对过剩,使体温持续升高,此时就会导致发热,即原文说的“已发热”。
因此,通过发病的原因和过程的认识,我们就能精准的选方用药及正确的加减化裁。原文中太阳伤寒的主方是麻黄汤,而方中主用麻黄,其主旨一目了然,是散热而不是清热,因为此时人体产热只是相对过剩,主要症结还是在于散热不足。
2.太阳中风的实质与热平衡观
《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2条给出了“太阳中风”的定义,并用“汗出”“恶风”“脉缓”来区别“太阳伤寒”。“恶风”是有汗造成的,而不是“恶寒”的无汗。脉缓说明正气衰弱,不足以驱邪外出。从人体热平衡角度看,太阳中风实际上就是产热绝对不足,同时散热相对不足。产热绝对不足时,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维系人体正常的功能,各方面都是表现为功能低下,比如腠理开合的功能,因此会出现脉缓。而散热相对不足,是因为正气不足,通过“汗出”而驱邪能力下降,因此会导致“恶风”。当散热相对不足时,体内会蓄积热量,当蓄积的热量大于少产生的热量的时候,就会有导致体内热量过剩,就会发热。
因此太阳中风的内涵是产热不足,原文用桂枝汤旨在用辛温药桂枝增加产热,恢复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以至于使毛孔和血管能够正常的散热。同理当产热绝对不足更甚于散热不足的时候,就该用桂枝加附子汤证或桂枝加桂汤等,以此类推。
3.卫分证的实质和热平衡观
《温热论》第1条:“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第3条:“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温病初起虽然也说在表,但是这个“表”是根据肺开窍于皮毛的的理论推导出来的,实际病位在肺。“大凡看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由此可以看出,卫分证属于热邪,比气分证要轻,治疗方法是“汗之可也”。《温病条辨》第3条:“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说明温病初起常伴有“微恶风寒”和“身热自汗”等症状。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卫分证病位在肺,病性为热邪,常伴症状是“微恶风寒”“身热自汗”等,治疗方法是“汗之可也”。笔者认为“汗之可也”并非发汗,而是通过恢复毛孔正常的开合以汗的方式散热。
从人体热平衡理论看:卫分证为温病初起,实为外邪犯肺致使肺脏产热绝对过多,同时散热功能相对正常或不足,散热相对不足就会有微恶风寒等症状。在治疗卫分证上主用银翘散,银翘散则适用于卫分证,也就是肺热绝对过剩,伴有散热相对不足,所以方中用清热药略加荆芥、淡豆豉等宣散药,因为此证仅通过清热来减少体内热量,已经不足以散热,所以还必须给热量以出路,辅以散热。这样,双管齐下,迅速恢復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四、从人体热平衡角度重构三者关系的意义
通过上面的深入剖析,把两个系统的概念放在人体热平衡的同一平台进行对比分析重构,不难发现这三个很容易混淆且临床很难分辨的概念从根本上讲就是产热和散热的失衡。通过这个理论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治疗外感病。
笔者认为治疗外感病上理论虽多,但真理只有一个。我们在之所以产生多个理论是因为我们还没找到最根本的最主要的规律。外感病的治疗一直是伤寒和温病两大系统的核心问题,也是两种理论争论的症结所在。因此,通过人体热平衡理论来重构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实际上也就理清了伤寒和温病的错综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