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疗效观察
2018-02-18刘继荣
刘继荣
【摘 要】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对本院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40例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进行观察,利用电脑随机的方式進行对照,其中常规组20例予以蒙脱失散,研究组20例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而言,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的效果更加确切,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脾虚型慢性腹泻;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3-0-01
腹泻指的是日常排便次数比较多,水分过多,粪便呈稀薄样,存在腹部不适、排便急迫感等表现。根据病程分类,有慢性、急性之分,其中慢性腹泻时间一般为6-8周,最低4周[1]。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脾虚相关。对此,本文以40例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特对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的效果进行了探讨。现做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收治的观察对象为40例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收治的时间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利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分为常规组、研究组,两组各20例,符合西医、中医诊断标准,并且,排除痢疾、急性腹泻、肠伤寒、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对研究用药过敏、自身免疫疾病、内分泌紊乱以及哺乳或妊娠妇女者。研究组中男性观察对象10例,女性观察对象10例,年龄21-68岁,平均(39.8±11.2)岁;常规组中男性观察对象11例,女性观察对象9例,年龄20-69岁,平均(39.9±11.1)岁。两组资料客观对比,P值>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
1.2 西医与中医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粪便呈水样且非常稀薄,排便频率>3次/d,排便量>200g/d。病程至少4周,轻重不一,反复发作。排便急切,伴有腹胀、腹痛感。(2)中医诊断标准: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迁延反复,稍进食油腻食物则增加排便次数,且夹有未消化的食物,脉细弱、舌淡苔白或腻,存在倦怠乏力感。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予以蒙脱失散口服治疗,方法为:初始用量为1袋/次,早、中、晚各一次。坚持用药2周并且症状减轻后,用量改为1袋/次,1-2次/d。研究组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方法为:炒薏苡仁15g、炒山药15g,炒白术12g、茯苓12g,莲子10g、党参10g、桔梗10g、扁豆10g,砂仁6g,炙甘草5g。加减治疗:腹痛明显则加木香、炒白芍、炒枳壳;若患者舌苔白腻且湿浊内盛,则加佩兰、藿香以及炒苍术;若患者下利清谷、畏冷,则加炮姜、干姜、制附子;若患者纳差,则加神曲、焦山楂、鸡内金。1剂/d,2次/d,早晚各一次,100ml/次,温服。一个疗程为期2周。坚持用药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等级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体疗效=(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粪便性质正常,且排便频率恢复到平日习惯,症状积分改善60%及以上,视为显效;排便次数有所减少,症状积分改善30%-60%,视为有效;排便次数无变化,症状积分改善<30%,视为无效。症状积分改善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2)利用4级评分法评价患者治疗后的腹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倦怠无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评分越低,改善越显著。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文研究中获得的数据,用卡方检验[n(%)]计数资料差异;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最后以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体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体疗效达到了90.00%,显著高于常规组75.00%总体疗效,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研究组腹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倦怠无力等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腹泻属于“泄泻”范围,根据疾病发作特点,中医证候分为湿热型、脾虚型、肝郁气滞型、食滞胃肠型、肾阳亏虚型、寒湿困脾型。其中,脾虚型慢性腹泻比较常见。临床治疗主张以益气健脾为主,同时围绕患者具体情况予以辨证论治。参苓白术散来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由白茯苓、白术、人参、莲子、薏苡仁、山药、桔梗、砂仁以及炙甘草所组而成,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止泻、渗湿,而且还可以益气、健脾[2]。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能够积极影响患者的胃肠动力,降低患者排便频率,进而减轻其临床症状[3]。
本文对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发现,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90.00%显著高于常规组75.00%,而且腹痛、食欲不振、排便次数、倦怠无力等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充分证明了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的有效性、可靠性、优越性。值得临床将其作为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帅宏艳.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9):139+141.
张铁铭.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03):45-47.
乌海华.加味参苓白术散联合艾灸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脾虚型52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5,11(06):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