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立体视觉训练对弱视儿童视功能的改善程度效果分析

2018-02-18罗芳娴张活文潘雪珂陆强

健康大视野 2018年22期
关键词:弱视效果分析儿童

罗芳娴 张活文 潘雪珂 陆强

【摘 要】目的:观察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立体视觉训练对弱视儿童视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眼科视光学中心门诊就诊的弱视患儿15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分为三个治疗组。对照组:戴镜(需要屈光矫正者)+遮盖健眼;试验A组:戴镜(需要屈光矫正者)+遮盖健眼+在家戴红绿眼镜玩电子游戏;试验B组:戴镜(需要屈光矫正者)+不遮盖+在家戴红绿眼镜玩电子游戏。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患者开始治疗前、开始治疗后4周、13周、26周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患儿立体视锐度。结果:(1)三组相比,裸眼视力的最佳恢复时间在治疗后的26周,试验A组裸眼视力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试验B组(P<0.05);(2)三组患儿治疗4、13和26周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改善(P<0.05),且最佳矫正视力的发生时间在治疗后26周,试验A组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和试验B组(P<0.05);(3)对照组患儿的立体视锐度治疗前及治疗后未发生显著改善,试验A组及试验B组患儿的立体视锐度在治疗后第13周开始发生显著改善,且治疗26周改善效果优于治疗13周效果。结论:立体视觉训练和遮盖治疗均对改善患儿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的效果产生影响,但立体视觉训练还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立体视锐度。

【关键词】立体视觉训练;弱视;儿童;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1

弱视指单眼或双眼矫正视力低于0.8,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或无立体视觉感的眼科常见病,是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因异常视觉经验引起的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视功能降低,是一种具有可预防和可治疗性的视功能缺陷[1]。传统上,弱视治疗的主要方法是验配合适的矫正眼镜、遮盖或光学、药物压抑治疗。其他辅助方法还包括视刺激(CAM)疗法、后像疗法以及红色滤光片法等[2]。以上治疗方法对提高最佳矫正视力有效,但许多经过以上方法治疗的弱视患者并不能都达到正常的矫正视力(1.0),同时还存在眼球运动异常、缺乏精细运动技能,以及弱视复发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很大一部分弱视患者立体视功能不能恢复或者不能完全恢复。带红绿眼镜在电脑或iPad上进行立体视觉训练游戏是一种结合双眼立体视觉训练和手眼协调运动的视觉注意训练方法,本研究通过比较这一视觉注意训练方法与遮盖治疗以及两者结合的疗效,探索视觉注意训练对弱视儿童视力和立体视锐度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眼科视光学中心门诊就诊的弱视患儿15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分为三个治疗组。对照组:戴镜(需要屈光矫正者)+遮盖健眼;试验A组:戴镜(需要屈光矫正者)+遮盖健眼+在家戴红绿眼镜玩电子游戏;试验B组:戴镜(需要屈光矫正者)+不遮盖+在家戴红绿眼镜玩电子游戏。重点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立体视锐度。其中对照组50例(74眼),男28例,女32例,平均(5.3±2.8)岁;左眼34例,右眼40例;轻度弱视35眼,中度26眼,重度13眼;弱视类型分布中,屈光不正型有49眼,屈光参差型25眼;试验A组50例(71眼),男25例,女35例,平均(5.1±2.5)岁;左眼32例,右眼39例;轻度弱视32眼,中度23眼,重度16眼;弱视类型:屈光不正型47眼,屈光参差型24眼;试验B组50例(72眼),男26例,女34例,平均(5.2±2.9)岁;左眼32例,右眼40例;轻度弱视35眼,中度26眼,重度14眼;弱视类型分布中,屈光不正型49眼,屈光参差型26眼。三组患儿性别、左右眼、弱视程度、弱视类型及年龄分布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诊断和分类均符合《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中相关标准[2],所有患儿均为中心注视性的屈光不正型或屈光参差型弱视且年龄3~7岁,排除标准:(1)患有其他眼部器质性病变者。(2)患儿理解力、认知能力不全。(3)不能配合要求完成训练、依从性差。(4)不能坚持随访者。所有患儿均用睫状肌麻痹剂点眼扩瞳,然后进行检影验光,均接受视力及立体视觉、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及眼球运动检查。按弱视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弱视(矫正视力分别为0.8~0.6;0.5~0.2;≤0.1)。

所有患者需要1%阿托品散瞳后由专门的验光人员检影验光,近视、散光、远视伴内斜视患者均予足度矫正镜,远视不伴内斜视者予减除相应年龄的调节配镜,无屈光异常者不需配镜。患者做注意力训练时需戴红绿眼镜,以分开两眼的物像,电子游戏屏幕也需要放红绿滤光片,以保证一只眼睛看到一部分物像,必须强迫双眼交替使用,每天游戏时长为30分钟。需要遮盖的患者遮盖时间选择每天6小时。

所有患儿及其监护人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观察指标使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量患者开始治疗前、开始治疗后4周、13周、26周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立体视锐度。Titmus立体视检查图检查患儿立体视锐度。设定≤100″为正常立体视,>100″为立体视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的形式表示,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所有检验均为双侧假设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裸眼视力比较

对照组和试验B组患儿治疗4周裸眼视力无显著改善(P1>0.05),治疗13周及26周后显著改善(P1均<0.05);试验A组治疗4周,治疗13周及26周后裸眼视力显著改善(P1均<0.05);试验A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裸眼视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2>0.05),治疗4周、13周、26周时,裸眼视力改善效果有显著差异(P2<0.05);試验B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裸眼视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3>0.05),治疗4周、13周、26周,裸眼视力改善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3>0.05);试验A、B两组相比,治疗前裸眼视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4>0.05),治疗4周、13周、26周时,裸眼视力改善效果有显著差异(P4<0.05)。见表1。

2.2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对照组、试验A组及试验B组患儿治疗4周、治疗13周及26周后均显著改善(P1均<0.05);试验A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2>0.05),治疗4周、13周、26周时,最佳矫正视力改善效果有显著差异(P2<0.05);试验B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3>0.05),治疗4周、13周、26周,最佳矫正视力改善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3>0.05);试验A、B两组相比,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不存在显著差异(P4>0.05),治疗4周、13周、26周时,最佳矫正视力改善效果有显著差异(P4<0.05);治疗26周改善效果与治疗13周相比,各组改善效果有显著差异(P5<0.05)。见表2。

2.3 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立体视锐度比较

对照组患儿治疗4周,治疗13周及26周立体视锐度未发生显著改善(P1均>0.05);试验A组及试验B组治疗4周时立体视锐度无显著改善(P1>0.05),治疗13周及26周后显著改善(P1均<0.05);试验A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立体视锐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2>0.05),治疗4周、13周、26周時,立体视锐度改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2<0.05);试验B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立体视锐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3>0.05),治疗4周、13周、26周,立体视锐度改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3<0.05);试验A、B两组相比,治疗前及不同治疗时间点的立体视锐度改善效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4>0.05);治疗26周改善效果与治疗13周相比,各组改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P5<0.05)。见表3。

3 讨论

矫正视力是评估弱视患儿治疗疗效的经典指标,也称为视敏度[3],本研究结果显示以多媒体为载体的视觉感知训练与传统治疗方式在改善弱势儿童矫正视力方面有着相同的效果。近年,随着人们对视觉质量的进一步认识,对比敏感度和立体视锐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4]。矫正视力只能测定100% 对比度条件下眼睛对不同空间频率视标的鉴别能力。而双眼物像大小、色彩以及清晰度一致是建立中心凹立体视的必要条件,受其病理改变的影响,双眼协调力不佳,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锐度明显偏差[5]。因此,本研究还考察了弱视儿童治疗前后的立体视锐度。对于已经错过关键期的患儿,通过对侧眼遮盖和患侧眼刺激的手段来调整,很难使两只眼睛建立恰到好处的视锐度[6]。而视知觉学习基于视觉可塑性理论,除了单纯的提升视力以外,同时也注重双眼的平衡能力和正负融像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的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以多媒体为载体的视觉感知训练组明显优于另外两组组,该结果从立体视锐度的角度证实视知觉学习较传统综合疗法更加益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恢复。

综上所述,立体视觉训练和遮盖治疗均对改善患儿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的效果产生影响,但立体视觉训练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立体视锐度。

参考文献

杨侃,陈蔚柏,郝红艳,等.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矫正前后的双眼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对比研究[J]. 中国临床研究,2017,30(2):248-250.

陈磊.视知觉学习纠正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长期疗效[J]. 国际眼科杂志,2018(2):326-329.

郭佃强,韩梅,谢丽娟. 脑力影像与综合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及对愈后视功能影响比较[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7(1):59-61.

刘长辉,魏栋栋,梁玲.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LASIK术后矫正视力和立体视觉的变化[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8):1519-1522.

黄志昌,赵刚平,余建洪,等. 斜视矫正术后儿童立体视觉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35(8):989-991.

陈瑶,封利霞,ChenYao,等. 临床已治愈弱视患者立体视功能的研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9):1409-1412.

猜你喜欢

弱视效果分析儿童
为什么弱视的蝙蝠可以在晚上飞行?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儿童弱视治疗现状及新进展
留守儿童
左旋多巴联合遮盖方法治疗儿童弱视102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