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路路堑边坡基于岩体松动范围的锚杆长度设计研究

2018-02-18李文娟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21期

李文娟

摘 要:在公路路堑边坡发生松动的区域,进行岩体范围内的锚杆加固,可以采用上部松动的情况,采用声波的方法,进行区域的改进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岩体的松动范围,使用声波的方法,进行松动区域的波速度的减少,在基岩层中波速较大的情况,可以进行锚杆长度的设计,方便进行下一步的边坡松动的检测。此种方法能够满足锚固要求,达到锚固的合理值。

关键词:路堑边坡;锚杆设计;声波检测

中图分类号:U41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21-0098-02

在山岭的公路修建的过程中,会呈现很多路堑的边坡的修建路段,施工的时候,在开挖的阶段,可能会由于应力的释放,产生的卸荷后的回弹变形,应力被重新分布之后,边坡的松动岩体发生了松动,导致边坡整体不稳定,因此,必须进行边坡的加固。加固的形式很多,有网格梁加固,有锚杆加固等等。其中锚杆加固的方式,必须要将锚杆穿过边坡的滑动面,锚杆的长度不仅要穿过松动的岩体,也要在岩体松动的范围内进行常规的检测,例如使用声波法,随着介质裂隙的发育,将密度加以降低,保证边坡岩体的完整性。注意波速越高,边坡工程的锚杆边坡的声波速度变化就越大,根据波速,判断松动的岩体的范围,确定最小的声波的波速的区域。如图1所示。

1 边坡锚杆加固机理

锚杆在加固的时候,尤其是边坡工程中,当边坡发生了水平的位移,会由于变形产生被动的受力,这种受力在作用上表现为内压、拉栓以及缝缀等。坡面上的网格梁在锚杆连接的时候,采用坡面上的网格梁,进行锚杆的锚固顶端的受力,得到了相应的平衡,通过表面的支撑作用,产生了网格的锚杆加固的结构[1]。

通过内压等租用,锚杆加固了边坡,结果是对岩体性质的改变。同时边坡的岩体,在强度和刚度上,产生了一定的作用,锚杆的作用就是把上部的松动部分与下部的基岩部分,进行连接,然后使得上部的岩体发生了强度的整体提高,最终提高岩体的强度。

锚杆在受力上,多数情况下是在浅部进行拉剪力的提升,深部以弯剪部为主,在锚杆受力和岩体变形的前提下,进行浅部的拉力的设置,进行松动数值的勘查。浅部的拉力在松动岩体的水平位移和网格梁的土压力传递情况,进行坡面的设计,网格的梁除了受到边坡岩体作用,还会受到锚杆不均匀位移的轴向和横向压力的设定[2]。

2 声波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1)采用声波检测的方式,对岩体技术进行检测,在岩体的测量上进行声学性质的检测,发现声波在岩体介质中的传播振幅和传播速度等都有参数,对这些参数进行评判和分析,得到了有关破碎、裂隙等的完整性的数值,了解了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边坡开挖之后,了解了岩体的上部的松动,产生了岩体的裂隙和节理,在进行松动带的传播的时候,经过岩体完整性的构造的绕射和折射之后,在下部的完整性上,进行较短的波速的提高,反映出边坡岩体的完整性的是声速的变化。

(2)检测的方法和步骤为:因为测量的孔径的大小,比锚杆的孔径要大,因此,在进行测试孔的附近,将锚杆附近加以布设,经过1-2个测试孔内的发射和接受传感器的测试,使用水加以填充,通过主机和声波的发射,在岩体内进行传播和接受,利用传送的感应器的间距,得到了岩体声波的波速值[3]。

经过现场的实测,发现岩体的速度和波兰速的孔深的变化曲线,是随着上部的岩体而变化的,下部的岩体是完整的,波速沿着孔深不断变化,上部的波速不断的变化,得到了突然的岩体的松动之后产生的岩体的分界线。

3 工程实例

某公路所处位置,地质构造上处于茅台向斜的南东翼,场地内岩层多呈单斜缓倾产出。上覆土层主要为第四系崩坡积层粉质粘土、碎石土,下伏地层为侏罗系下统自流井群(J1-2zl2)砂岩。由于受地质构造应力等因素的影响,次生构造如节理、褶皱等较发育,场区未发现区域性断裂构造。厂区内分布的地层有上覆素填土、可塑状粉质粘土、侏罗系下统香溪组(J2X)砂岩、泥岩;可塑状粉质粘土:主要分布于山麓区及堆积台地上,其物质成分复杂,由粉质粘土夹紫红色粉砂岩多成紫红色或褐红色状,可塑状,一般厚1-2m;砂岩强风化层为3-10m,风化物为土状,砂岩。中风化砂岩忠厚层状,局部夹炭泥质泥岩夹层。岩体破碎,岩体质量等級为Ⅳ级。线路区内岩层产状为325°∠25°。基岩出露处主要裂隙:①50°∠80°,裂面平直张开0.2~5cm,间距0.5~2条/m,延伸长度一般在2.0~5.5m之间;②140°∠85°,张开0.2~5cm,裂面平直,局部有粘性土充填,延伸2~4.5m,间距为0.8~3m。线路区内地势较高且多为斜坡地貌,无大型地表水体,线路区内的地表水体主要为水田,主要分布于里程横三路一段K0+180~210段、K0+530~570段,横三路二段K0+300~350段、K0+450~710段、K1+080~140段。另线路区北西侧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二大类。该公路的横三路K1+100~K1+300段属于古滑坡体,局部已经出现裂痕和沉降,最大裂痕5cm,最大沉降3cm。公路的边坡上,地形的陡坡,显示了地表的植被非常稀少,以风化和剥蚀为主的山体,与路线的方向是相同的,在进行波速的孔深变化的检测的时候,发现下部的波速较大,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体的松动,显示出地形是非常陡峭的。地表的植被吸收,风化剥蚀和熔蚀走向与边坡的稳定性发生的直接的关系,因此在工程的岩层较为软弱的区域,采用了边坡网格锚杆加固的方法,进行了处理。如表1所示。

在网格梁的附近,将检测孔加以布设,用水作耦合剂,采用声波仪,进行单孔的双收的检测,传感器的间距为20cm,检测的时候三个传感器同步提升了20cm,采用读数异常的方法,将密度测量的电锯进行检测,发现两个检测孔的变化曲线,经过分析得到了表2数据:

经过对四个孔位的检测,发现波速度沿着孔深的方向,从上往下进行增大,在岩体松动的前提下,进行岩体的完整性的测试,发现孔深2.9米的时候,突然发生了突变,表明孔深2.9米的范围内,误差可能过大,按照常理,误差不大于-4~10cm,在施工人员钻孔之后,注意使用了高压水冲洗干净,然后再用高压气将里面的水分吹出来,蒸发干。对于机械锚固锚杆孔,应将孔深的误差控制在-1~1cm,当技术人员钻到了设计深度时,在遇到破碎的岩土夹层或者是比较软的岩石的时候,使用变更锚杆的位置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