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α、IL—6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患者的表达分析
2018-02-18刘继微
刘继微
【摘 要】目的:探究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介素-6)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以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在化疗后存在粒细胞缺乏的情况,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5月,例数为20例,其均接受化疗干预,对其粒细胞缺乏期的TNF-α、IL-6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ALL患者与AML患者的TNF-α、IL-6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白血病粒缺期感染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粒缺期未感染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TNF-α、IL-6检测,可较好对其粒缺期感染进行判断。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急性白血病;粒缺期感染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02
化疗是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治疗的主要方法,患者在化疗后若出现感染的情况,则可导致其治疗失败,甚至可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因此,采取有效方法來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感染情况进行判断,并为其实施有效治疗干预,十分必要。细胞因子是丝裂原、免疫原或其他刺激,对细胞诱导所产生的可溶性蛋白质,其在感染发生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1]。大量研究显示,TNF-α、白介素对感染的诊断和评估,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主要对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介素-6)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作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在化疗后存在粒细胞缺乏的情况,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5月,例数为20例,其均接受化疗干预,对其粒细胞缺乏期的TNF-α、IL-6水平进行检测分析。
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其年龄范围为15岁-59岁,年龄均值为(33.85±4.81)岁,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其中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9例,AM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11例;感染患者7例,未感染患者13例。
1.2 方法 采集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静脉血,采集量为3ml,实施离心处理,离心速度为每分钟3000转,离心时间为10min。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通过化学发光法对IL-6水平以及IL-6水平检测。
1.3 观察指标 对ALL患者和AML患者的TNF-α、IL-6水平作观察分析,并对比粒缺期感染者和未感染者TNF-α、IL-6水平的差异。
1.4 数据分析 数据通过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TNF-α、IL-6水平等计量资料以t检验。若P<0.05,则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AL、AML患者TNF-α、IL-6水平分析
ALL患者与AML患者的TNF-α、IL-6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 粒缺期感染者、未感染者TNF-α、IL-6水平分析
急性白血病粒缺期感染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粒缺期未感染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若在化疗后粒缺期出现感染的情况,则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其出现败血症的几率,甚至可使得患者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等的情况。目前,细胞因子主要可分为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不同的细胞因子,其之间相互制约和促进,形成细胞因子调节的相关系统。细胞因子不仅可参与机体的生理功能中,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参与病理过程[2]。细胞因子对相应的免疫细胞激活,从而出现相关的效应,其中IL-6、TNF-α能够对肝脏合成急性期蛋白进行促进,其可以称之为促炎细胞因子,能够在炎症反应中起到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的作用,使得机体更好将病原微生物清除,若其水平较高,则会对病理性损伤介导。机体在受到微生物感染后,其体液中会产生较多的细胞因子,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失控,会导致出现病理性损伤,若损伤程度较轻,则可出现局部炎症,若损伤程度严重,则会出现MOF、SIRS等,因此细胞因子的持续时间、升高水平、变化趋势等,可对其是否存在感染、感染程度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评估[3]。
本研究显示,ALL患者与AML患者的TNF-α、IL-6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急性白血病粒缺期感染患者的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粒缺期未感染患者。有研究显示,对于全身性感染患者,其血清中的IL-6水平与其疾病死亡率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全身性感染死亡患者的IL-6水平均在500ng/L以上。也有研究显示,对于IL-6水平在1000ng/L以上的患者,为其实施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干预,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
综上所述,TNF-α、IL-6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较高,TNF-α、IL-6可对患者是否合并感染进行判断,从而为患者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提供依据,以此促进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患者预后的改善。
参考文献
徐智胜.IL-6、IL-10、IL-18、IFN-γ等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检测意义[D].温州医科大学,2013.
牛国敏,尹松梅,张复华等.PCT、TNF-α、IL-6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感染患者的表达[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9):27-29.
罗伟,刘军民,孙洪波等.BIRCP联合常规检测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感染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3):32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