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全球失序视角下的中国崛起
2018-02-18曹彦楠
曹彦楠
摘要:近年以来,随着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发生,以及恐怖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导致了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摩擦的加剧,国际体系正酝酿着深刻的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抓住发展机遇,扩大对外投资,加速“走出去”步伐,在合作共赢的核心原则下,努力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推进加强国际间影响力。
关键词:全球失序;国际体系;中国崛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124
一、中国崛起的国际背景:逆全球化和国际体系改革
1. 逆全球化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所谓的“逆全球化”,即在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政治向现代化变迁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变化趋势并且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社会群体所主张提倡的以反对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为目标的趋势。
“逆全球化”以强硬保护主义和资源要素流动壁垒为特征,强调重新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权力赋予而不是着重于国际环境的构建。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因素都对于逆全球化思潮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机遇:一方面,发达国家的经济体作为在全球化成熟进程中的最大赢家,通过资本的超额收益获取利润,但近年来,由于国际投资环境的改变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导致这些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的不断下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导致了本国的产业结构的空心化,以及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要求型产业的偏向,造成的旧产业部门的发展停滞,开始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考虑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美国为在二战结束后力图构建单极世界,运用“人道”“人权”等说法作为借口干涉他国的政治问题,造成了大多数国家的反感,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传播自身的文化观念、价值传统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强制灌输的措施,也遭到了受众国家的抵制和反对,直接推动了反全球化思潮的形成。
受逆全球化的影响,国际社会在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等方面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政府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普遍采取寻求保护本国产业的措施和办法。以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和反對全球化的国际组织为基本力量,逆全球化思潮极大地遏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WTO各成员国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共超过2100项,年国际贸易平均增速严重下滑至3.1%。除此以外,在反全球化组织的带领下,民众前往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部长会议、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等场所进行游行示威,给全球化组织的会议增加舆论压力。
2. 全球失序与国际体系改革深化
众所周知,二战后美国建立起了以自己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国际体系,在世界的安全结构、经济结构和知识结构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但是由于逆全球化以及所衍发的一系列国际问题,二战后所形成的国际体系不断被各方因素所冲击,美国由于战争所形成的霸主地位也逐渐动摇。美国经历1991年海湾战争、1999年北约对南联盟轰炸和2001年美国阿富汗反恐和911事件之后,自身的国际形象有所下降,对于国际事务的影响力相对下降。美国正在经历一个由单级霸主向多元化社会转化的历史进程,自身的国际定位和对国家间事物的处理态度,也必须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变而做出改变。
与此同时,作为美国的重要同盟,日本也陷入了同盟体系的困境,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频频露出“苦苦支撑”的态势,经济发展失去了黄金时期的动力和速度。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美日同盟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与此同时,牵涉俄罗斯等国家的石油危机,尚且处于争论阶段的朝核问题,以及在贸易和金融领域所产生的摩擦,中美之间的汇率操纵,都在加速着旧有国际体系的解体。
事实在不断地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保守的思维和自我保护的政策最终是和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的,固然逆全球化是当今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的思潮,但是全球价值链模式下的贸易增多和跨国投资活动依然是推动国际社会变革的核心经济力量,这就意味着,全球化是由历史已然决定的不可更改的发展趋势,包括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政治格局上的相互影响、共同决策,这同时也是国际社会秩序变革所一直在寻找的一个发展方向。
莫德尔斯基曾提出全球权力周期理论,即国际政治演变模式是循环的,周期约为100-200年,这也恰好与如今可以预见的全球格局的变化方向不谋而合。作为世界权力中心的美国,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正在开展一场与新兴经济、体政治体的长久博弈,当特朗普逐步实现竞选时所提倡的修筑边境墙、撕毁贸易条约、大幅提高关税等承诺时,全球范围内的摩擦与冲突、碰撞与博弈,也将注定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频率,成为国际舞台的主旋律。
二、中国崛起的表现和变化
1. 中国力量:中国崛起的表现和启示
中国的崛起,在世界上是无可争议、有目共睹的。中国最为最大的新兴国家,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任何衡量尺度来说,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态势应当是在国际社会中位于前列的。
首先,在经济层面,经济的快速稳定的增长是中国崛起有力的立足点,在中国长期高增长的经济态势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每年的对外投资,据不完全统计已经超过了一千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加速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的努力,跟随国际经济发展的总体潮流,每年的出国人次超过一亿,人民币也在不久前纳入SDR体系,对外援助迅速增长至2010-2012年的893.4亿人民币。中国在确保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构建与高经济水平相适应的世界大国形象,提升对外经济活动的实力和影响力。
其次,政治领域的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国际事务话语权的增加,承担主办国际会议和地区性会议的增多。中国的政治崛起恰好印证了这一点,G20的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的成功举行以及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的开办,都印证了中国崛起的不凡实力。中国,正在以其崭新的大国形象,顺应并号召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国体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再次,军事领域的层面而言,中国的一系列举动证明中国正在积极寻求军事实力的加强,通过2000年以来的国家预算支出可以看出,国防支出正作为一个重要的预算项目而被重视,军费开支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国防实力提升的阶度和军事实力的强度。与此同时,中国在吉布提设立的军事保障基地,也被普遍解读为中国军事政策的转折点和突破口,这也预示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将得到充分有力的提升。
在关注自身高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不将视野局限于国家及周边地域,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联系,构建国际沟通和往来的有效平台。在此基础上,中国也抓住机会,体现负责任有担当的国际大国的形象,扩大对外援助和经济扶持,亚吉铁路的通车、吉布III水电项目的建成,都展现了中国构建和谐国际环境的一贯努力,同时也恰恰是中国所取用的对外政策的一个缩影。
除此以外,中国崛起这一概念也正作为热议的话题,进入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和政坛,成为政治博弈和大国角力的工具和筹码。中国之崛起,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精神文明大运所要经历的必然道路,这是一场发展,更是一场酝酿着的大变革。
但在赞叹于中国奇迹之时,我们也不得不去承认,中国崛起所面临的环境是愈发充满挑战的。用以描绘中美博弈关系,以及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修昔底德陷阱”,以及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形成长期竞争关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将是中国崛起的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阻碍与挑战,正确的发展方针、灵活恰当的发展策略,才是保证中国和平崛起的基础。
2. 中国道路:中国崛起的政策观念
要使崛起的道路保持穩定发展、前进的态势,不仅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更需要正确灵活的政策和发展观。在这样的理论支持和影响下,我国制定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观,作为中国崛起强有力的理论基石。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观的框架下,总体安全观、全面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和全球治理观是树立、践行、坚持和倡议的重要观念——坚持五个发展,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共同发展的理念,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治理观念,是在新时期下所要坚持和发展的基本原则。
在长期的探索和回顾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实现民族复兴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目标。中国的复兴和发展,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更是牵涉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国将改革和发展放在国家工作的第一位,同时也是将全人类全社会的共同发展放在对外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国际事务中顺势而为又积极有为。
在共同发展的目标驱使下,我们确定了以坚持和平和发展为核心的基本途径。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自然而然是全世界所要共同追寻和维护的重要成就,对于中国而言也不例外。但是维护和平和发展的前提,依然是维护自己的核心利益、正当利益,促进与提高自我的发展态势。
目标也好,途径也好,要遵循的一个核心原则,当然也是当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国际环境的构建模式,就是合作共赢。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力量的不断开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中国在统筹规划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综合考量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将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推进国际国内的协同化一体化。
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为政策执行的手段和方式做准备的,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如何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如何保证中国崛起的长久动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观给出了答案,即构建新型全球伙伴关系,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在这样的伙伴关系的框架下,才能最大化的保护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利益。
最后,作为大国外交观的实践平台,全球治理是中国发挥大国实力,展现对外态度的重要平台。从毛泽东时代中国作为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的国家,到如今中国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国家,中国运用顶层设计、底线思维、主动谋划、积极有为的外交思维,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道路,成就令世人瞩目。中国要坚定不移的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途径,继续推动中国崛起的有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张茉楠.“逆全球化”是挑战更是机遇,2017(1).
[2] 沈明霞.全球化中的反全球化探析[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3] 丘特赫雷.变化中的全球政治及其对亚洲国际体系的影响[J].当代传记,1994(2)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外交学院国际经济学院 1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