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施琅的历史功绩

2018-02-17陈进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1期
关键词:郑成功台湾

陈进东

摘 要:施琅,福建晋江衙口镇人。17岁投入郑芝龙军中,任千夫长,后归入郑成功麾下,屡立奇功,为郑成功开创金门、厦门抗清基地做出了卓越贡献。归附满清后,他积极整饬海防,发展海上防御力量,并率军平定台湾,使我国宝岛台湾纳入祖国的版图。战后,力谏康熙皇帝留住台湾,使台湾成为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施琅和郑成功这两位叱咤一时的英雄,尽管因性格和各种原因而反目,但二人顺应历史潮流,客观上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能不说是功莫大焉。

关键词:施琅;郑成功;台湾;“绩光铜柱”坊

1 献计取厦门

施琅,明天启元年(1621)出生在福建省晋江县衙口村的一户没落的富户家中。父亲施大宣生有三子:长子施肇科,早年夭亡;次子施琅;三子施显。施琅与弟施显感情甚笃。施琅幼入乡里私塾就读,兼习“战阵击刺诸技”和兵法。据《涵芬楼古今文钞》所载:“稍长,识度湛厚,膂力绝人。见明季所在多窃发,遂学万人敌,精研五花阵法。以居滨海,尤善于水师,海洋中风云气候,讲之甚悉。”

崇祯十年(1637),17岁的施琅加入到了郑芝龙的军中,任千夫长。施琅在自己的《决计进剿疏》中也谈到:“然臣生长滨海,总角从戎,风波险阻,素所履历。”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有所成的施琅自然想凭着自身的本领博一个好的前程。

施琅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大明王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幸的。或许对于施琅来说,这是历史赋予他的机会。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承继明朝的南京弘光政权擢升施琅为副总兵。施德馨在《襄壮公传》写道:“崇祯甲申,明祚覆于闯贼。旋值兴朝鼎革,弘光建号江之南。以公将略素著,由参戎晋副总兵。”尽管弘光政权仅仅维持了一年时间,但在接下来的明隆武政权中施琅又被擢升为左先锋。虽然大明王朝的局面是一天不如一天,可此时的施琅似乎前程越来越光明。然而并不是事事都能尽遂人愿,明隆武二年(1646),郑芝龙降清了。作为郑芝龙的部属,施琅第一次成为了清军的一员,这是施琅一次被动地降清,但很快他又归入到了郑成功的麾下。1648年4月,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叛归南明,施琅随之又回到了明军的阵营,郑成功对其极其重视。据《福建列传》卷三二记载:“郑成功托故明赐姓栖海上,以琅为左先锋,相得甚,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郑成功委任施琅为左先锋,此时二人相处甚为融洽,军中的大小事宜,包括粮食仓储、士兵训练等,郑成功均与其商议,这是一份非常难得的信任。清代早期名相李光地也说过,“郑国姓用施琅如手足”。

1650年,施琅向郑成功进献了一计——袭取厦门。这一计的成功使长期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的郑成功最终拥有一块稳定的抗清后方基地,同时也使清王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延后了二十余年。

此时,盘踞在厦门的郑联、郑彩所部战船、兵力数量均数倍于郑成功。据《台湾外记》记载:“施琅进言:‘联乃酒色狂徒,无谋之辈,藩主可领四只巨舰,扬帆回事,寄泊鼓浪屿,彼见船少,必无猜疑。其余者陆续假为商船,或寄泊岛美、浯屿,或寄大担、白石头,或从鼓浪屿转入崎尾,或直入寄碇厦门港水仙宫前。藩主登岸拜谒,悉从谦恭,然后相机而动,此吕蒙赚荆州之计也。”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施琅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和战术素养。而这一计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郑联的人头落地、郑氏各派势力的缴械,郑成功的抗清大业从此拥有了一块稳定的基地。这其中施琅所做出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然而,施琅和郑成功有着极其相似的性格缺陷——冲动、暴躁。且施琅还有些恃才傲物,作为上下级,这些似乎都注定二人的和谐关系难保持太久。古往今来不乏这类事例,如魏延之于诸葛亮、杨修之于曹操。很遗憾,二人终究还是重复了古人的悲剧。

1651年初,郑成功率部进抵广东南澳,施琅因反对郑成功为补充军需在粤东地区实施劫掠,力劝郑成功南下而引起郑成功的极度不悦。郑成功下令解除施琅左先锋之职,命其将印信和所部兵将交副将苏茂统辖,令施琅同部将陈埙、郑文星返回厦门,自此二人之间开始生了嫌隙。接下来所发生的事件似乎又使两人恶化的关系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三月初一,清泉州总兵马得功率部攻破厦门,郑军留守将领郑芝莞、阮引等不战而逃。恰逢遭贬返厦的施琅抵达厦门,闻讯率陈埙、郑文星等六十人从厦门港迅速登岸,进击马得功,马得功所部大败。据《巴哈纳等题为轻贪启衅厦门等地失陷事本》记载,马得功称“即发船七十只,兵六百名,臣至厦门”。此时,马得功所率领的兵马约为六百名,施琅仅率六十余名亲兵即击溃马得功所部六百余人,以一当十,足见施琅和所部的英勇善战,以及施琅卓越的治军能力。此战的胜利保住了厦门,保住了摇摇欲坠的南明王朝在东南的最后一块抗清基地,也才有了郑成功后来浩浩荡荡的北伐,以及郑成功东征台湾收复宝岛的伟大壮举。

2 力主平台

接下来的曾德事件使施琅与郑成功终成仇雠。施琅亲兵曾德因犯法逃到郑成功营中,被郑成功拔为亲随。施琅径入郑成功营中将曾德捉回,郑成功急令勿杀,施琅却坚持将曾德斩首,再加上此前的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施琅投向了清王朝的大旗下。1651年5月20日,郑成功下令拘捕施琅、施显和其家属,施琅在旧将苏茂等人的帮助下逃到安平(今福建安海)族叔施福处。施琅父亲施大宣、弟施显被斩首示众,怀着杀父弑弟的仇恨,施琅二次降清。这使郑成功在军事上又多了一个深谙水战的强劲对手,为后来郑军将领大规模降清开了先例,同时也为日后郑氏集团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降清的最初几年,施琅并未得到清廷的足够重视,只是随着清军前往西南征讨李定国等南明势力。1656年8月,昔日同僚海澄公黄梧向世子济度、浙闽总督李率泰举荐施琅,济度与李率泰合疏上奏保举施琅。清廷起用施琅为同安副将,进而擢升为同安总兵。随后,施琅将自己的名字由此前的“施郎”改为了“施琅”。江日昇在《台湾外记》中写道:“梧荐施琅水务精熟,韬略兼优。若欲平海,当用此人。”“郎遂改名琅,贝勒与率泰合疏保题施琅为同安副将,寻而擢为总兵。”从这时候起,施琅走到了和郑氏集团作战的最前线。

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率两万五千余名士兵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完成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功业——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被强占三十八年之久的我国宝岛台湾。经过九个多月的激战,同年十二月,荷兰殖民者宣告投降,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次年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其子郑经继位,就在这一年的七月,清军拟在福建水师设提督一名、总兵两名。在大学士苏纳海的推荐下,清廷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首任提督,驻扎海澄。同样是在七月,清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遣都司王维明、李振华同总兵林忠一起前往厦门招抚郑经。郑经给出的答复是依照朝鲜例,不剃发、不登岸,称臣纳贡而已。姑且不论郑经的答复是出于何种战略考量,这个和议如果成功,今天的中华恐怕就再无宝岛台湾了。

施琅上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大力发展水师力量。据施德馨《襄壮公传》记载:“康熙元年壬寅,着提督福建水师,自兹秉钺专阃,而公始大展骥足矣。”《靖海汇纪》记载:“康熙壬寅元年,圣祖仁皇帝御宇,特设水师提督,擢祖,移驻海澄与贼对垒而军。每出奇制胜,郑氏不敢登岸窥窃者数年。东南民人,赖安生业。祖自兹统辖全闽。乃改造楼橹、旗帜、炮火、器械。著五花、三叠、八卦、十连环诸六十四阵,以训练士卒,源出于八门、六花,世传为法则。”

清康熙三年(1664),施琅率水师向台湾挺进,开始他的第一次平台征程。《清圣祖实录·卷一二》记载:“康熙三年七月十八日(丁未),敕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等曰:‘海寇虽已荡平,逆贼郑锦尚窜台湾。率以尔施琅素谙海务,矢志立功,特命尔为靖海将军,以承恩伯周全斌、太子少师左都督杨富为副,以左都督林顺、何义等为佐,统领水师,前往征剿。”然而闽南一带夏季多台风,在那个还没有气象预报的时代,台风观测只能凭借经验,所以多了许多不可预知性。十一月,施琅水师进发台湾,行至台湾海峡,台风袭来,水师被迫返航,徐图再进。施琅的第一次平台行动被迫中止。次年四月,施琅再度率师东征,可是天公依旧不作美。十七日,船队进入澎湖,狂风暴雨,大雾漫海,舟师几乎被狂风吹散,施琅被迫再度返回厦门。史籍中对施琅舟师遇台风袭击多有记载。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卷二》载:“康熙四年四月,靖海将军施琅等出洋,未至澎湖沟,飓风大作,各船飘散,不能相顾,皆引还。”施琅《拟克期复征疏》中提到:“十七日午时,臣等驶入澎湖口,骤遇狂风大作,暴雨倾注,波涛汹涌,白雾茫茫,眼前一片迷漫。我舟师不及撤回,皆被巨浪凌空拍击,人仰船倾,悲号之声,犹如水中发出,情势十分危急。”两次征台都宣告失败。

两次征台的失败使清廷开始对施琅的能力和以剿为主的平台方略产生了质疑。《清圣祖实录·卷一八》记载:“康熙五年正月二十六日(丁未),福建总督李率泰遗疏言:‘闽海余氛,远窜台湾。奉旨撤兵,与民休息,洵为至计。”由此可见,清王朝开始考虑放弃对台湾郑氏集团的武力征剿,转而以抚为主的平台新方略。

康熙六年(1667)八月,清廷派遣总兵孔元章等往台湾招抚郑氏集团。十月,郑氏集团给出的答复依旧是不剃发、不登岸,依照朝鲜例,俨然欲将台湾游离于祖国版图之外。郑经在《郑经复孔元章书》中谈到:“况今东宁(台湾)远在海外,非属版图之中,东连日本,南蹴吕宋,人民辐辏,商贾流通。王侯之贵,非吾所自有,万世之基已立于不拔。”另外,郑经在给他的舅父董班舍《郑经复董班舍书》一文中也谈到:“今日东宁,版图之外另辟乾坤,幅员数千里,粮食数十年,四夷效顺,百货流通,生聚教训,足以自强。又何慕于藩封?何羡于中土哉?倘清朝以海滨为虞,苍生为念,能以外国之礼见待,互市通好,则甥亦不惮听从。”此时,郑氏集团的分裂之心昭然若揭。

近年来,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对郑成功的是非功過重新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笔者以为,郑成功前期的抗清活动并不是其人生的闪光点,最多就是封建王朝更迭过程中的征服与反征服的战争,其前提是基于朴素的家国观念。郑成功一生中的顶峰则是收复宝岛台湾。尽管先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那个时代还远未形成,支撑他的理念还是朴素的、原始的,但其收复台湾的壮举客观上使宝岛台湾仍旧和大陆形成一个整体,依然还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通过战斗从西方列强手中收复这么大片的领土,纵观明、清五百四十三年的历史,没有几人能够做到。郑成功可谓是明史第一人,其功至伟,光耀万世。时间仅仅过了数年,作为台湾郑氏集团继任者的郑经,就妄图使台湾游离于祖国大陆之外,妄图分裂中华,不管他出于何种考量,注定必将失败。

这时候的满清王朝却已经将平台的大政方针完全转向了以招抚为主,清廷认为台湾孤悬海外、地势险要,只能招抚而不可进剿。紧接着,清廷撤销福建水师,原水师提督施琅留在京城,改任内大臣,投诚的原郑氏官兵被分插到各省进行开荒种田。

康熙八年(1669)六月,清廷再派兴化知府慕天颜同季佺等人赴台招抚郑经,然而得到的答复依然是“照朝鲜例”。同年九月,康熙皇帝下诏身在福建的明珠、蔡毓荣等:“遵制剃发归顺,高爵厚禄,朕不惜封赏。即台湾之地,亦从彼意,允其居住。”“至于比朝鲜不薙发、愿进贡投诚之说,不变允从。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若因居住台湾,不行剃发,则归顺悃诚,以何为据?”从康熙皇帝的诏书中可以看出,康熙皇帝依然希望通过和平招抚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对郑经的分裂行径明确表示了反对。明珠等再次派员入台招抚,得到的答复还是依照朝鲜例,招抚再次失败。

康熙十年(1671),福建水师复设,共设官兵一万名,战船二百艘,分属海澄镇和兴化镇统辖。形势似乎开始向施琅主张的武力收复台湾的想法发展。可是,接下来的三藩之乱使施琅收复台湾的梦想被迫再度搁置。康熙二十年(1681),施琅终于等到了再度施展抱负的机会。这一年的七月,在李光地的举荐下,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十月,施琅抵达厦门,大力整备,打造战船、军械,积极准备平台。此时,台湾郑氏集团却仍在做分裂的美梦。据《清圣祖实录·卷一〇九》记载:“康熙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福建总督姚启圣疏言:海贼刘国轩遣的伪官黄学赉书至,请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不薙发登岸,应否所请,请旨定夺。上曰:台湾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如果悔罪,剃发归诚。该督、抚等遴选贤能官前往招抚。或贼闻知大兵进剿,计图缓兵亦未可料,其审察确实。倘机有可乘,可令提督即遵前旨进兵。至是,姚启圣奏:遣福州副将黄朝用往谕,刘国轩等仍如前言,上乃趣施琅进兵。”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师从东山出发,东征台湾。十六日至二十二日,澎湖一战,击溃郑军水师主力,刘国轩逃回台湾。七月,郑克塽等向施琅投降,施琅完成了他近一生的抱负。也许有人诟病施琅平台的出发点是为了报弑父杀弟之仇,可历史终究是注重客观事实。事实就是宝岛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统一的大家庭里。施琅和郑成功一样,终将是明末清初史册上最闪亮的一笔。

3 力保台湾

台湾收复了,但在当时科学技术、地理知识和官员认识的局限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清廷内部开始出现一种声音,那就是放弃台湾,认为台湾地少人稀、荒凉贫瘠,留下只会加重政府负担。作为平台的第一功臣,施琅力主清廷保留台湾。他在那篇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中谈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文章充分陈述了台湾的富饶、放弃台湾将给台湾和台湾人民所带来的灾难。同时,建议清政府在台湾驻军,设置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陆师参将二员、兵八千名,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名,总共有兵一万名驻防台湾澎湖。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决定派兵镇守台湾。尽管近代台湾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但它始终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这其中,施琅可谓是功莫大焉。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施琅病逝于厦门福建水师提督任上,终年76岁。

今天,在厦门同安顶溪头村漳泉古驿道边还屹立着一座“绩光铜柱”坊,系康熙五十六年(1717)福建巡抚等地方官员为纪念施琅的历史功绩而修建的。它也是目前厦门地区保存最大、最完好的清代石牌坊。牌坊通高9米,明间宽3.6米,次间宽1.23米。上檐刻有“双龙抢珠”“太公钓鱼”浮雕。牌坊正面刻有“绩光铜柱”,背面镌刻有“思永岘碑”字样。

参考文献

[1]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2].

[2]江日昇.台湾外志[M].济南:齐鲁书社,2004.

[3]日讲起居注官.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5]彭孙贻.靖海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阮旻锡.海上见闻录定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郑成功台湾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