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
——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8-02-17祁连弟侯俊林王凤梅刘爱霞张丽芳卢国卫徐艳玲袁晓霞吴玉峰张笑妹
祁连弟侯俊林 王凤梅刘爱霞张丽芳卢国卫徐艳玲袁晓霞吴玉峰张笑妹
(1.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5;2.包头市种子管理站,内蒙古 包头 014010;3.包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设施农业与装备和畜牧兽医专业是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十三五”重点规划支持建设的特色专业,深化与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建设校内仿真系统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一批动态选择型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新型职业农民。
1 研究思路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2 工作过程
2.1 设置研究机构。
2.2 制定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3 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并加以实施。
2.4 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2.5 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3 结果分析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人才技能的要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工学结合校企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农牧业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安排授课与实践操作,强调教学、实训与设施农业技术行业真实的职业环境相一致。吸收行业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课程设计,根据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3.2 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
根据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技能的要求,围绕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构建基于农牧业生产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推动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方法,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
3.3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大力推行“人才强校”工程,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学历提高与技能提升并重的原则,高标准选拔,多渠道培养,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基本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
3.4 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第1学期,主要是参观认识实习;第二阶段,在第2~4学期,在校内一体化实训室或校外企业实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第三阶段,在第5学期,通过毕业综合技能训练,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阶段,顶岗实习,在第6学期,学生直接参与专业的生产与科研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四个阶段,层层推进,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使校企合作便于实施。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培养出2000多名高技能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内蒙周边地区,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为现代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