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部队遂行森林灭火任务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8-02-17王帅王彬旭武警指挥学院
■ 王帅 王彬旭 武警指挥学院
近年来,随着森林火灾的频发,以及国家对林业环保的日益重视,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清水、绿地的美丽中国,武警部队越来越频繁地参与了驻地林火的扑救,然而部队在参与扑救的过程中暴露出:指挥协同关系不顺,指挥用兵种数不准,实战使用经验不足,指挥作战行动不准,指挥联络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任务行动初期,指挥协同关系不顺
森林火灾扑救行动参与力量单位多元,往往涉及到军警地等不同性质、不同建制的多个专业,多个相关部门。容易在武警部队内部各单位之间,武警与军队之间,警地、军地之间的指挥协调头绪繁杂,出现多头指挥调度,横向统一协调指挥少,纵向单位协同多,对本系统外部队指挥不顺畅等问题现象。致使一些中下级指挥员,时常感到困惑,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指挥。不同的力量单元之间,时有为荣誉而争抢,因困难而推诿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可采取“临时加强指挥”的方式,将各系统指挥员,分层加入灭火救援指挥部(所),进而实现精简指挥层级,理顺指挥关系,提高指挥效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必须自上而下,以战区为基础,构建一个跨地区、跨军警地的“平战结合的领导指挥体系”,把军警地等多支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在“第一时间实施高效的领导指挥”。
二、力量底数模糊,指挥用兵种数不准
森林火灾往往事发突然,各参战部队闻令而动、集结迅速,但是力量单元之间平时相隔数百里、上千里,互不隶属、互不熟悉,对森林火灾的救援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地方政府领导对其更是知之甚少。对于超出部队能力范围的任务,一方面要表示坚决服从指挥,认真分析判断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具体的方法、手段等。另一方面,要客观面对风险,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要科学避险。但在确保重要目标安全时,却要冒险行动,坚决发扬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同时也要作好安全避险的准备。
三、灭火装具缺乏,实战使用经验不足
参战森林灭火行动的力量,除森警和地方专业扑火队外,其余任务部队携带的常规和专业灭火装备都比较少,有的支队仅配有三四把油锯,五六台风力灭火机,少数人会操作使用。更多为地面简易扑救工具,如拖把、脸盆、水桶、铁锹等,难以对树冠火等中高强度林火实施有效扑打。行动中,当地政府即便提供了灭火机具,但因操作不当,造成了大量机具被损坏,作用效果发挥不好等现象。对此,一是及时主动向地方政府相关单位请领扑火机具;二是发挥所属灭火骨干作用,现地组织灭火机具使用培训;三是申请下派森林部队干部骨干,协助指挥灭火行动,着力解决会救与安全问题。
四、作战用图滞后,指挥作战行动不准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名地标、地形地貌、交通道路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形图上标注信息与现地存在很大的差异。行动中,各参战单位的救援用图,往往既有空军、陆军和机动总队使用的军用地形图,又有武警内卫及地方消防部队,所用的旅游图、交通图;即便都是军用地形图,也存在其绘制时间久远(七八十年代)、年版不统一,地理信息变化大,图上显示要素与实际不符等情况。部队在按图行进、按图找点时,与现地状况都对不上,致使部队从图上获取的信息失真,错过了扑火时机,延误了救援进程。对此,指挥员一要提前寻找熟悉任务区内地形环境的村民带路;二要更换当地旅游交通图替代使用;三是提前从当地水利、林业部门索取灾区地形、林业、水利图;四要利用手机等电子工具,提前下载高德、北斗或谷歌电子地图,以备紧急之需。必要时,也可多种方法、多种工具结合使用,各取所长,互相应证,防止单一盲从而出现失误。
五、通信手段脆弱,指挥联络渠道不畅
森林火灾区域,往往位于偏僻的山区地带,山高坡陡、植被茂密,周边少有固定基站,通讯信号弱。同时,各参战力量单位之间的通信手段自成体系、互不兼容,没有形成基于信息系统体系的作战能力,致使原有的通信指挥器材和指挥网络在恶劣的野战环境下显得十分脆弱。在上下级指挥部(所)之间,指挥部与参战部队之间,部队与部队之间,容易出现“传不出”“联不上”“反应慢”的情况,各任务单元只能分散独立作战,影响了实时通联、快速指挥及灭火作战效果。对此,指挥员应当及时要求部队紧急采取“以民用通信体系为主,部队通信体系和派出联络员为辅”等手段组织指挥。建立有线、无线、移动、卫星等多种通信网。比如:利用现有通信设备,进行分段接力通信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地方既设通信数量多、信息覆盖面广、通信能力强等特点,广泛使用海事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先进的民用通信工具,以保障部队应急指挥需要,确保指挥顺畅和不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