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及其营养调控
2018-02-17刘运刚
刘运刚
(泰安市水产研究所,山东泰安 271411)
养殖业在我国农业产业当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养殖业包括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鱼类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种类。水产养殖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更好地发展,这就需要深入研究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问题,加强营养调控,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概述水产养殖动物摄食
水产养殖动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主要方法就是摄食,动物通过摄食获得物质和能量进行生长和发育。水产养殖动物摄食主要包括摄食行为和摄食量等方面,实现集约化水产养殖,在养殖成本当中,饲料费用占据总成本的60%以上,合理投喂水产养殖动物,可以实现水产养殖动物充分、平衡的营养,降低饲料使用量,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实际养殖成本,降低废物排放率,使渔业污染情况逐渐降低。
水产养殖动物通过摄食获得成长基础,但是很多水产养殖场缺乏明确的摄食调控机制,这是因为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调控非常复杂,关系到自身遗传背景,此外季节和食物类型以及食物丰度等都会引起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调控。鱼类在觅食过程中,其感觉和行为以及形态等都可以保证鱼类的摄食生态适应性,保证鱼类获得最大的净能量收益。在调控水产养殖动物摄食的过程中,需要调控生物摄取的质量和数量。
鱼类的食欲调控有中央调控和外周调控两种方式,通常都是下丘脑区域进行中央调控,该区域负责将各种物理信号和代谢信号以及内分泌信号进行整合,利用中枢神经系统发出刺激摄食信号和抑制摄食喜好。外周调控利消化道反馈体液信号,可以增加鱼类的食欲,而胆囊收缩素(CCK)等则可以抑制鱼类的摄食。
鱼类摄食调控的内在因素包括激素和神经以及代谢等,外部调节因子包括环境因子和食物,通过调节之后,利用体液信号和下丘脑系统保证摄食的正常,而摄食也可以利用消化道将体液影响信号反馈出来,整合激素和神经以及代谢影响脑信号。有关鱼类食欲调控的内分泌分子主要包括增强和抑制两种类型。
2 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调控
鱼类通过长期的进化,逐渐形成对于食物的选择,在天然水体当中,各种动物会逐渐形成生态空间,并且和其他动物也会产生关联,这就是所谓的生态位。摄食和被摄食会直接影响到生态位,环境和竞争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也随之改变了鱼类的生态位。鱼类的年龄和繁殖行为发生变化,其食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等具有调控作用。改变遗传背景,鱼类的摄食行为也会由此受到影响,在摄食过程中,不同品系的鱼类表现具有差异性。利用微卫星鉴别技术,可以明确在不同品系间食欲调控肽类表达具有差异性。但是一些鱼类具备转生长激素基因,摄食量和其他因素方面的影响比较小。很多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存在着月变化,甚至还会出现日变化。因为摄食调控存在多变性特征,因此探究难度也由此增加。
食物类型可以直接影响到水产动物的摄食,例如草鱼用于摄食的时间比较少,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水产养殖动物,需要配合不同类型的配合饲料摄食率。食物丰度会影响到水产养殖动物的实际摄食率,甚至还会使水产养殖动物因为抢食自相残杀。
饲料营养水平也会关系到水产动物的摄食率。动物自身代谢产物水平和摄食节律等因素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调节控制摄食。例如利用高糖饲料,或者注射氨基酸,可以使鱼类的摄食量由此降低。很多鱼类在摄食高能量饲料的过程中,其摄入量通常都比较低,而对低能量饲料的摄入量比较高。饲料蛋白质水平的不同,也会导致转基因水产养殖鱼类的摄食行为出现很大的不同。有研究发现投喂低蛋白质饲料,可以显著提高转基因鱼的摄食率;而如果水产养殖动物摄食高蛋白饲料,那么不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当前有研究发现常量营养素会影响脑神经肽Y(NPY)的水平。饲料中某些成分会影响到生长激素(GH)等的分泌,导致鱼类的摄食受到最终影响。各种营养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又比较复杂,在多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单因子研究结果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水产养殖动物也会影响到后期的摄食。例如养育银鲫的过程中,如果将投喂鱼粉饲料改为豆粕饲料,就会降低水产养殖动物的摄食率。通常情况下,鱼类在饥饿后恢复投食的前提,都会明显提高摄食率,要保持几周之后才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就说明鱼类自身的血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其摄食节律。消化的食物会刺激神经,产生化学信号,这些化学信号由食欲控制中心接收,从而调节摄食。可以在前期利用诱食剂,替换诱食剂之后,就会降低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利用诱食剂有利于提高摄食效果。此外环境因素中的非生物温度和光照以及水质状况等也会影响到水产养殖动物摄食,因此需要建设营养调控机制,精确地管理投喂行为,使养殖效率不断提高,节省饲料的成本。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饲料营养直接关系到鱼类生长、鱼类摄食,关系到营养的摄入,此外,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摄食过程中的营养调控机制,这就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水产养殖的人工可控性不断提高,进而使饲料的使用率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