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大学文化传承使命研究

2018-02-17朱帮明

信息记录材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

朱帮明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59)

基于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大学文化传承使命研究

朱帮明

(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59)

作为一种文化组织,高校与文化相生相融、相得益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与生俱来的职责。在互联网fffffc的背景下,高校作为传递文明,创新思想的主阵地,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推动力,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同时,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平台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创新形式和有效渠道,基于高校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大学文化传承使命研究也是辅助高校文化底蕴的必不可少的措施。

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大学文化传承;数据库

1 引言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志愿者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全社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引领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方向。现代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就是要落脚在坚守文化品位上,落脚在实现崇高理想上,落脚在文化育人上。归根结底也是在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创新载体,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

2 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作用

2.1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近几年来,整个社会对文化传承以及大学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和使命的研究迅速升温。当代大学正处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社会大变革时期,大学文化不得不随社会的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作为大学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强化了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直面大学文化传承的战略基于和新的发展要求,成为了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先行者。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激励大学生肩负大学文化传承的使命,促进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想要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已经越来越明显,大学承担着育人的大环境,肩负着文化育人的重任。大学育人,德育为先,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创新载体,建立志愿服务责任意识对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2.3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大学以文化育人的实践,加强德育实效性。

无论是在志愿服务这个平台上,还是在校园发展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都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构建完善的高校志愿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推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与拓展,而且对加强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社会服务和青年学生的德育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在大学文化传承方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完善且长效的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办法。(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的方法有待改进)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召集主要是通过学长介绍、固定时间的招募和临时招募等形式,特别是当有特殊活动或繁杂事物需要而进行的临时招募,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招募长效机制不健全、志愿者流动性过大、志愿者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存在志愿者的前期培训和人员积累不足,缺乏对志愿者的相关服务技能、服务程序、服务标准等的培训,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工作开展的不够规范等问题。

3.2 缺乏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法律保障体系。(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及法律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冒用“志愿者”身份行骗案件屡禁不止,不禁让志愿服务活动陷入低谷,即便是一些正式的组织部门带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缺乏严密的管理,往往只是在活动初期负责志愿者的招募,更是缺乏完善的网络管理服务系统。同时存在对志愿者的信息保留不完整,难以形成一套健全的长效社会服务机制,对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没有切实可用的法律保障体系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3 缺乏志愿服务品牌意识,红色文化开发不足。

高校志愿服务往往内容较为单一,重复活动多,多集中在帮扶弱势群体,服务处于浅显层面,呈现短期化特征,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志愿服务品牌意识,同时、对于经典红色文化教育开发不足,没有爱家乡、爱国家教育基地和校本教材,无法通过红色教育让学生了解历史、祖国。

4 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实现策略

4.1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要从“粗放化”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改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从“粗放化”方式向“精细化”方式转变,使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首先,切实转变观念摒弃与志愿服务工作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坚守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其次,强力执行目标,要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发展目标分解到高校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以结果为导向,强力推进目标执行;第三,建立志愿服务标准,推行标杆的作用,切实发挥志愿服务对大学文化的积极作用。

4.2 志愿服务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育特色校园文化

高校应将志愿服务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结合,多措并举发挥好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对地方、高校自身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志愿服务和大学文化的深入开展持续注入资源和力量,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志愿服务品牌,以校园文化带动志愿精神认同,助推志愿服务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深发展。

4.3 积极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立项,建立文化传承数据库

学校要积极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立项,建立文化传承数据库,并将其常态化。高校可以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建立文化传承创新数据库,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大学生志愿者电子档案,把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在网络管理系统中的电子档案进行登记并与服务的质量挂钩。建立大学生志愿信息库,全面、系统地将志愿者资料储存起来,使志愿者的队伍更加稳定,工作连续性增强,为志愿服务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发展和开拓之路做铺垫。

4.4 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志愿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吸引力

相关部门应制定有效的资金扶持,激励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资金的来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保障,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大学要进行搭建认证平台,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当今大学生该有的社会价值,借助打卡器、扫描二维码等手段做好志愿服务时长的记录和认证工作,建立以志愿服务为导向的考核评比激励机制,运用认证平台增强志愿服务传承文化创新工作的吸引力。同时,国家要将志愿服务的善举与大学生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行为与大学生未来深造和就业挂钩,同时也要保护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4.5 推进志愿服务品牌建设

创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们有着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名称、统一色调的服务站,有助于志愿服务的品牌化运作,也更容易让志愿服务发挥“品牌效应”,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明风尚以及大学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更能有效的发挥志愿服务的品牌效应。

5 结语

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时间和空间结构,应该积极制定必要的措施,同时能够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基础上实现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极其有必要的。通过专项研究统一整合公益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的微信对接平台,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制,并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解决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文君,陈海燕.大学文化的培育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2]沈燎.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袁菁.专业教育与志愿服务的开展——对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教育背景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24).

[4]牟宗泉.国外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启示[J].硅谷,2010(7).

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24(2018)01-0128-03

朱帮明(1983-)男,河北景县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
志愿者
“留白”是个大学问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