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无条件接纳TA
2018-02-16沐心
沐心谈
沐心,70后情感咨询师,关文作家,著有散文集《有风走过》等。
还记得小时候无师自通的“生存技巧”吗?
想得到爸妈偏爱就要比兄弟姐妹勤快、懂事;想获得爸妈赞许就要比“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长大后更清醒地看到,在爸妈心中的位置,大多取决于你够不够“有出息”。
听起来很残酷,不是说“父母爱孩子是无私”的吗?
这是个心照不宣的秘密。随着年岁增长,我们渐渐懂得按社会规则公开地歌颂“母爱的无私伟大”,而在内心隐秘的角落偷偷藏着那个秘密:“父母爱我是有条件的,我需要满足他们的期待”。
我们做孩子时活得纠结;做了父母后,爱孩子爱得也纠结。
一方面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因为我们逐渐接受这样的理念:孩子的出生并非TA的自主选择,而是始于父母的一场生命体验。生育孩子是我们体验生命的方式,选择生孩子和选择单身选择丁克—样,只是体验生命的方式不同,并不能证明哪种方式更无私伟大。
另一方面,我们一代代传承父辈“有条件的爱”,对孩子的爱要“标注条件”已经沉淀在骨子里,还将其合理化为“都是为了你好”。
好吧,先不讲大道理了,讲个故事吧。
“睡觉时,必须开着—盏灯。没有光,我就害怕。我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醒着,感觉一点一点陷入黑魆魆的井里,越陷越深。开始还有—个男人用绳子拉着,突然就忪手了,我一直往下掉。我大声喊叫,却发不出声音,然后突然睁开眼,满身是汗,虚脱了—样。”
这个来访者说,这个梦境困扰她20多年,追着她,纠缠她。
她50出头,是二线城市上市公司的高管,10年前年薪就是7位数。商场上杀伐决断,别人做不成的项目,她接手总能起死回生,被老板倚重部署拥戴。可是她说:“我心里有个深不见底的黑洞,怎么也填不满。不敢停下来,疲惫焦虑恐惧。我知道,只要我停下来,老板就会调整我,同事也会对我失望。”
在咨询一步步深入后,她讲到了原生家庭。
她是家中的长女,有两个弟弟—个妹妹。从小父母对她的要求就是要做好榜样,照顾好弟妹。尤其是父亲,对她极为严格,常常语重心长地教导她“长姐如母,长兄如父”。
弟弟年少贪玩,不做作业,她要替弟弟挨打挨骂,胆敢辩解,父亲就会怒斥:“你当姐姐的,连弟弟都管不好,要你有什么用?!”
她说:“我想让父母满意,勤奋学习,分担家务,管教弟妹。感觉快要被压死了,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怕—做不好,他们就会放弃我。”
对于多子女家庭长大的60后70后,这样被父母“设定价值”是普遍的,尤其是长子长女也许体验更深刻—些。
本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来这个世界,首要的任务是完成自我生命体验,而不是背负父母为TA设定的“生而为人的价值”而活。
—个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为别人活着的人,也許不妨碍TA在现实世界里获取世俗意义的成功,但在内心世界,TA的自我是破碎的,甚至是没有自我。而这没有完成的自我,就是那填不满的心理黑洞,巨大的吸力总能一次次将TA拖入虚无。
有个流行甚广的段子,调侃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世上有一种鸟,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然后鞭策它使劲飞。”
作为父母—代,我们该清醒了。
我们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让生命丰富多彩是自己的责任更是权力。假如自己飞不起来,也不要将“未竟的飞翔事业”交给孩子。孩子有自己的使命,TA也许想做搏击长空的雄鹰,TA也许想做屋檐下觅食的麻雀,选择怎样过这一生是TA的权力,我们只需无条件地接纳和祝福!